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理性对待——我为情人节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10:57 新华网

  张敬伟

  春节的气氛不到正月十五是不算结束的。不过,从临近正月十五开始,有一个舶来的“情人节”就已经在叫板我们的元宵节了。有一些国人睚眦以怒,奋笔投书,尽数洋节的不是而为传统节日大发“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慨叹。“叫板者”和“捍卫者”的口水战、墨水战激战正酣,其主题一是怒斥商人大法“洋财”,二是对“元宵节晚会”挑挑刺,找
找茬,如此而已。

  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这是“地球村”时代的主旋律。无论是产品、文化、思潮,这个世界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社会没有比今天更为融合,联系更为紧密了。狗年的春节,世界化倾向非常明显,世界大国领导人如布什、布莱尔、希拉克和普京等均向中国和华人拜年。同理,圣诞节、情人节也在中华大地落地。由于舶来节日独特的魅力和年轻化特点,这些“洋节”在中华大地掀起的风潮的确不小。中国是市场经济,中国青年有包容“洋节”的胸怀和情愫,无论是基于市场因素还是关乎人性,我们都没有理由对“洋节”予以不恰当的指责。

  至于“

情人节”引发的商家战略,导致的青年高消费,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我们要从繁荣市场的方面去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情人节”经济不是公款消费,我们对高消费浪漫也没有置喙的权利和理由。

  既然“情人节”已成趋势,我们也不妨洋为中用,将“洋节”濡染成带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情人节。从这几年的实践看,情人节也不单单是男女情侣互赠玫瑰和巧克力,其间还融入了中华婚俗,如赶在节日订婚、结婚或搞一些有特色的婚姻纪念等等。“情人节”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丰富了,成为爱情、婚姻和家庭美满幸福的象征和润滑剂。

  有的朋友会拿我们传统的带有“情人节”色彩的节日来和洋“情人节”对比。笔者以为,无论是“元宵节”还是“

七夕节”都没有洋“情人节”所包容的文化魅力。如“元宵节”所体现的古典爱情不过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朦胧含蓄,原因是因为古代中国男女授受不亲,也只有在元宵节时才能全民同乐,此时男女萌发的爱情是偶发的一见钟情。若要“有情人终成眷属,除非媒妁之言,还要门当户对,否则,只有私定终身甚至私奔才可以达到结合目的。这从中国古代戏曲中可见端倪。而“七夕”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那是一出爱情悲剧。这两种中国的“情人节”都不具有国人喜庆和团圆的审美趣味,故而不能和洋“情人节”相抗衡。

  如果还有朋友对“情人”的含义钻牛角尖,那就更是冥顽不化的老古董了。笔者理解,“情人”的含义是丰富多彩的,既包括爱人、恋人,自然也包括情人。既包括被社会认可的公开情,也有为传统所不容的地下情。无论那种情,只要是真情,两情相悦的情,都可以在“情人节”奏响自己的相思曲,倾诉自己的喁喁情话,抒发自己的浪漫情怀。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情更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解的一种东西,我们不能以卫道和武断的思维去谈是说非。

  2月14日,是全世界情人的狂欢日,是玫瑰的花海,是巧克力的情怀,是普天下有情人的期待,也是浪漫伤情和断肠人值得纪念的日子。

  让情人节来得更浪漫、更丰富多彩些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