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CCTV《大家》专题 > 正文

光学家王大珩光耀中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18:52 央视《大家》

  央视《大家》节目文稿——光耀中华:光学家王大珩

  开场白:

  在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有这样几个标志性的事件:1956年国家科学发展12年远景规划、1958年国家提出“两弹一星”研制计划、1986年我国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制定“
863”计划,以及前不久制定的我国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等。在上述所有的这些事件背后,都曾出现过一个科学家的名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为您介绍的大家——王大珩先生。

  解说:

  2005年底,在北京中关村的中科院家属楼里,我们见到了王老。由于年事已高,他平常很少外出。王老现在的视力已经非常微弱,读书看报主要依靠家里的这台放大仪。

  访谈:

  王大珩:我是2月22号的生日,2006年元旦距离我的生日呢是57天,现在呢,加上现在,今天是20再加上14是67天,现在是67天。67天呢由365去除就点几了,不到点二。所以这样子算起来呢,我的岁数现在只是90.82。

  主持人:90.82,您是不是做这个光学仪器,精密仪器,做精密计量做惯了,年龄也算得这么精?

  王大珩:脑子里面好像一过就可以说出来了。

  主持人:但您现在看起来不太容易了。

  王大珩:现在看起来不太容易,要看也可以,要看我这样子看。

  主持人:每天您都挂着这个放大镜?

  王大珩:他们送了我一个阅读器把字放的这么大,坐在这儿看,这个很方便,这个就可以看书,现在我们看书,所以这几年我光这个文献上“去阅读”这个话是空说了。

  主持人:现在阅读,阅读就比较困难了。

  王大珩:比较困难了,有些东西,就是有时候参加学术活动,靠耳朵去听,了解一些现代科学方面进展的大的形势。

  主持人:你现在是不是非常急于想了解一些新的信息,新的知识?

  王大珩:好像这是我们也可以说,是本质上的一个使命。

  解说:

  使命这个词似乎可以为王大珩一生的成就做一个注脚。

  1999年9月,国家为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王大珩在公众面前最公开最隆重的一次亮相。

  四十多年前,作为光学家,王大珩带领近千人为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光学观测设备:用来测量中程地地导弹轨道参数的我国第一台大型靶场观测设备;用来记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以及我国第一颗可回收对地观测卫星所用的对地观测系统。

  直到今天,在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中,王大珩当年带领大家研制的光学电影经纬仪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天,王大珩邀请了几位同事一起庆祝,席间,他说了一句当时大家谁也没听懂的话:“要是再晚半年就好了……”

  半年前,王大珩的父亲王应伟去世了,父亲一生抱着科技强国的梦想,却没能分享到儿子亲自参与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喜悦。

  王应伟是我国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也是对王大珩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之一。1915年王大珩出生在日本东京,那时父亲已经留学日本八年了。

  访谈:

  王大珩:我出生的时候,我父亲已经在日本的气象台上大概待了两年多了,我查了我父亲回来时,1915年的夏天回来的。那么在日本,我真正说起来我,只待了六个月。

  主持人:那您父亲有没有跟您谈过为什么1915年的时候会从日本回到中国?

  王大珩:那个时候,1915年是日本向中国提出21条的时候,那时候觉得日本将来肯定是中国的大祸害。

  主持人:您父亲也是因为这个离开日本。

  王大珩:那时候就回来。

  解说:

  父亲给王大珩起的小名叫“膺东”,寓意就是满腔义愤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父亲一生始终认为只有靠现代科技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直到现在王大珩还记得小时候父亲讲给他的科学故事。

  访谈:

  主持人:您小时候你父亲怎么教育您的?

  王大珩:也可以这样说吧,从小说起来,大概父亲看见我还有点名气,所以是有点好像对于科学知识的这方面的培养,有点有意识的把我向这个方面引导,比如我常记得一件事情,说起来很简单,一个筷子斜放在水里面,你就看见那个筷子进水的时候弯了一段,就讲这是叫“折射效应”,就给我讲这些事情。

  主持人:您父亲给您做这个小实验小演示,给您讲这个故事。

  王大珩:靠这种日常生活里面,引导我往这个科学方面想这些问题。

  解说:

  1932年,17岁的王大珩考取

清华大学物理系,虽然父亲跟他说学物理会穷一辈子,但王大珩依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因为他早就听说清华大学理学院有著名的物理学家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大师。大学四年的时光让王大珩受益匪浅。

  访谈:

  王大珩:这些清华的有名的教授对于我的人生观上面,给我很大的教育跟启示。

  主持人:人生观方面,还不光是学术方面?

  王大珩:不光是学术方面。

  主持人:在人生观上给您了一些教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呢?

  王大珩:这种很难说了,给我们一种非常识大体,这小节方面很讲道理,不讲人情、不讲私情。

  主持人:讲道义不讲私情。

  王大珩:譬如说我们有一次为了某个学生,这个学生现在也是很有名,就是于光远,他生活比较困难,我们想是不是老师可以接济他一些,这个叶先生没有答应,但是给他介绍了一个学校,到他学校去教课。

  主持人:给他一个工作的机会,那就是这种“帮助”帮助得非常有原则。

  王大珩:非常严谨。

  解说:

  叶企荪先生是王大珩最钦佩、最敬重的老师之一。抗战爆发后,叶先生始终教导学生要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老师深沉的民族大义和拳拳的爱国之心深深

地震撼着年轻的王大珩,一直到现在《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都是王大珩最爱唱的一首歌。

  访谈:

  王大珩:我头一次听这段是在船上,因为我们一起从天津往南走的,也有东北流浪的学生,这个歌是从他们嘴里唱出来的。

  主持人:应该说那时您心中有逃难的感觉,被侵略者赶的。

  王大珩:那个时候听了心里发冷。那个时候抗战在开始,所以这个歌对我印象是很深的,到国外时候,我们在同学面前还唱这首歌,人家觉得我唱这首歌很有感情,这个感情是,大家都是用一种爱国、救国的心情唱这个歌的,

  解说:

  1938年,王大珩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资格。两年后,他获得了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技术光学专业的硕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光学玻璃当时被西方各国视为重要的保密技术。为了学到这种中国还没有的技术,1941年王大珩转学到英国雪菲尔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跟随著名的玻璃学专家特纳教授学习。但是正当他着手准备博士论文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遇,让他毅然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

  访谈:

  主持人:您在英国上学的时候还有一个对您来讲很重要的选择,就是您放弃了博学的学位,到英国的昌司公司去工作,这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王大珩:在英国学习的时候,关于美国光学玻璃的发展写过一本书,从这里我了解光学玻璃制作的内容,内容就是要通过些实践。我作为一个学物理的,这方面实验知识知道一点,工厂的知识是很少的,刚好碰见有这么个机会,是那个昌司公司当时有一个实习员,跟我同学我们关系很好。

  主持人:是他介绍您去的?

  王大珩:是他介绍我去的,因为学光学的人并不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打仗的时候,要找个合适的人不容易,而且要找个能力强的人更不容易。昌司公司老板呢,他在英国还算是比较开明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接纳我去了。

  主持人:您当时去的时候,您有没有意识到这个工作对未来的中国是重要的?

  王大珩:有那么点,光学玻璃这个行业在国际上还是认为有一定,当时说是带有一定保密性的,我去的时候约法三章,我不准进他们的车间,只准在他们的实验室里。

  主持人:因为他们是保密的?

  王大珩:因为它是保密的,尽管你不仅这个车间,车间生产方面出现的问题,让你在这儿觉得这是给我一个机会,一个很强的一个机会。

  主持人:所以当时你选择了去昌司,而不是再去读那个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还是很重要的。

  王大珩:我当时看这个学位没像现在看这个学位那么重,我说这些工作可做可不做。

  主持人:您那时候关注的是要去做一些事。

  王大珩:中国有一句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抱着这种精神去的。

  解说:

  这是王大珩在英国留学时做的实验笔记。在英国十年的学习和工作,王大珩不仅掌握了许多当时保密性很强的光学玻璃制造的关键技术,而且还研制出快速测量玻璃光性精确度的V-棱镜折光仪,这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新中国的光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专题:CCTV《大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