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重读05政府工作报告:先进文化走进社区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10:11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 (记者周玮) (重读与背景)“加快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论述,既表明了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也为先进文化如何融入百姓生活指明了路径。

  (对照与盘点)“虽然现在垃圾多了,但社区里随处乱扔垃圾、乱吐痰的人少了。”
广西梧州一位姓郭的环卫工人的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居民精神面貌和卫生习惯的变化。

  近年来在各地开展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美化家园的热情,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都不断提高。2005年10月,中央文明委授予张家港市等12个城市(区)全国文明城市(区)称号,授予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南宫村等494个村镇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这既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构建文明城区的新起点。

  居住在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是联系城乡的一条特殊纽带。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城乡协调发展大局。

  如今,住在北京市地安门附近民工宿舍的上百名打工者,隔不了多久就能在宿舍门口看上“专场电影”——为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朝阳区文化馆成立了一个流动电影放映队。一年多来,放映队深入民工宿舍、打工子弟小学等场所免费放映电影近300场,被农民工亲切地称为“民工影院”。

  文化部提供的数字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县以上公共

图书馆2709个、文化馆3228个、文化站38588个,已初步形成县、乡(镇)文化网络。它们既是精神食粮的创造者,又是先进文化的“传送带”。

  在基层,为农民送去喜悦与满足的还有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这项工程于1998年启动,截至2005年底,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4.4亿元,基本解决了全国11.7万个行政村和8.6万个自然村共9700万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

  送图书7.12亿册,送戏690多万场,送电影2500多万场……这是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坚持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10年来的成果。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培训农民文化、卫生、科技骨干——“三下乡”活动就这样把丰富的文化生活、科学的生产方式、文明的生活观念“种”在了农家院落、田间地头。

  让先进文化温润百姓心田,让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谱写出美妙音符。文化部表示,我国今后还将大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计划从2006年到2008年,国家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等配送图书500万册……(完)

  相关报道:

  空气质量、汽车尾气排放、收入差距、地区差别、安全生产、看病难、看病贵、教育公平、沙尘暴、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些社会关注率极高的热点,正是深化改革中亟须解决的“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的突出问题。人们看到在过去的五年,党和政府情系民生,脚踏实地着手解决这些难题。这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应运而生。

  和谐文化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引导和支撑,成为“十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闪光点。

  以人为本: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十五”时期起步的和谐文化建设,推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在社会生活中,它的突出功能,就是引导人际和睦、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图书热了、电影火了、剧场满了、电视节目丰富了……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文化建设可谓春色满园。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正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新目标。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扮演着日益突出的角色。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同心声。

  中华文化输出海外

  2005年10月,在出版巨头云集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图书成为一大“亮点”。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一部

长篇小说,被世界第二大出版集团企鹅出版社以10万美元预付款、10%版税的价格买下英文版权,2007年该书将在全球英语国家同步发行。与此同时,商务印书馆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签下了《汉语辞典》版权合作协议,辽宁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中国读本》被贝塔斯曼出版集团买走英文版权……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结束了“冷板凳”时代。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