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苏州市委书记谈小康建设:小学生纳入医保范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00:38 新浪嘉宾访谈
苏州市委书记谈小康建设:小学生纳入医保范畴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做客嘉宾聊天室。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聊天视频

苏州市委书记谈小康建设:小学生纳入医保范畴 苏州市25项小康指标完成情况 苏州市委书记谈小康建设:小学生纳入医保范畴 王荣:小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苏州市委书记谈小康建设:小学生纳入医保范畴 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谈富民运动 苏州市委书记谈小康建设:小学生纳入医保范畴 苏州市委书记谈“补软补短”
苏州市委书记谈小康建设:小学生纳入医保范畴 苏州今年秋季将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苏州市委书记谈小康建设:小学生纳入医保范畴 苏州要建设成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

  值全国两会在京召开,3月4日新浪网特邀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做客嘉
宾聊天室,与广大网友就小康社会建设和富民运动进行交流。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网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先生来到我们的嘉宾聊天室,就苏州的小康建设和富民运动和网友进行一个交流。除了通过电脑参与,您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新浪网,在移动中关注聊天全程,新浪手机网的网址是3g.sina.com.cn。

  苏州和新浪是蛮有渊源的,在此之前新浪网连续两年对苏州市寒山寺的新年钟声进行了直播,这次来到新浪网做客,有什么话想对我们网友说的?

  王荣:非常感谢新浪网近年来对苏州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我们通过新浪网让广大的老百姓对我们苏州的发展有更多的了解,我们也通过新浪网了解了更多的全国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一些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信息,对我们苏州的发展都很有帮助。所以我们在此也很感谢新浪网,感谢新浪网的网民们对苏州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谈25项小康指标完成情况

  主持人:我觉得有一个好消息应该祝贺王书记,上个月的时候,江苏省公布了这么一个消息,在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的评比中,苏州市率先达标了,这样一来,苏州可以说是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小康的这么一个城市。据我所知,苏州应该是在04年年底的时候,当时作为全国第一个城市做出一个承诺,要全面建设小康。想问王书记当时承诺发出来的时候心里有没有底?

  王荣:江苏省为了推进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目标的实现,在03年就制定了一个关于江苏省小康目标任务的一个指标体系。因为苏州在整个江苏省发展的的版图当中,处在前列,所以我们被省委省政府要求,苏州在我们江苏的小康建设当中要先走一步,这个先走一步,也就是说要在省委省政府制定一系列的目标体系当中,率先去完成。这就是04年的时候,当时省委李书记到苏州视察工作的时候,对我们苏州提出来,希望你们05年底把全省制定的小康目标任务对照全省的指标,全面的完成。这个指标体系的完成,是否意味着小康就建成,我们不好说这个话,确实我们觉得小康应该有一个阶段性目标的一些任务和一些特征。25个指标也就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的25个小康的目标任务的一个状态性的指标,到2005年我们算完成了。

  2004年的时候,对我们来讲很有压力,在25个指标里面,有一些应该讲已经完成了,剩下来都是一些硬骨头,一些难点指标,需要我们加倍努力,而且只有一年的时间要加倍努力,对我们讲是有压力。但是我们觉得又有信心,因为苏州人民在每一个关键的时刻,在面临困难的时候,更能够创新,更能够冲破。所以2005年的工作,我们针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要求,全市上下通过我们的创新工作和努力工作,取得了突破。我们感到有压力的指标,通过全市上下的努力总算实现了,所以说2005年我们可以讲是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给我们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了25个指标体系的目标任务。

  网友:您刚才提到了25个指标里面的硬骨头,据我所知江苏省在制定25项指标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森林覆盖率的问题,当初是20%的比例,但实际上苏州有“水乡”之称,20%的比例对苏州而言是不是有些为难了?

  王荣:省委省政府在制定目标体系的时候,当时是希望有一个目标任务的分解,指导全省围绕小康的目标开展工作,这是对全省而言的,其中有一个指标就是你说的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0%,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城市而言,这个指标就很难说完全适用。像苏州这样一个地区,我们水面占了42.5%,有1千多个湖泊,两万条河道,这样大水面的区域,再加上保留300多万亩的耕地,也就是基本粮田了,除此之外再想完成20%的森林覆盖率指标体系,对苏州这个城市而言,确实感觉到是不太切合实际的。

  网友:听说后来对这个指标进行了修订?

  王荣:后来我们就及时把这个情况向省委省政府做了汇报,我们觉得一些指标体系放在全省范围内应该讲是科学的,它是全面的,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特地的区域,它需要去完善。所以省委省政府很快就理解了我们这样一个意见,很快对苏州的指标体系,在某一些个性方面做出了一些修正。我们现在总的感觉通过森林覆盖指标体系的确定推动我们的生态建设是很好的,这主要是指我们小康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不是简单就一个森林覆盖率是15%、20%,没有必要这样的强调,江苏省委省政府并没有因为这样指标的个别调整来影响总体小康的水平,方方面面大家是可以接受的,效果是很好的。

  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小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主持人:这样的小康指标体系,截止到目前是全国首创,肯定有不少的争议,通过这样比较量化的统计指标来衡量一个小康社会的话,是不是会让咱们的干部陷入一个指标崇拜的情绪里?

  王荣: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小康的目标实际上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应该讲历史上中国人民始终在追求一种小康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幸福的感受。但是在一个特定的阶段,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指标体系去概括它,我认为它就会成为一个大家看不着,摸不到的这样一个很空泛的理想的东西。

  所以在一个特定的阶段,我觉得应该给它一个比较定量定性的这样一种描述,让所有的人为之奋斗,感到有信心,有方向。作为我们党委和政府,抓这项工作,就应该有更多更具体的抓手,或者说把一些定性的东西,让它责任化、科学化、指标化,这样我们可以在工作抓起来的时候目标很清楚,措施很得力,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所觉得的成效很清楚。我们不好说完成了指标体系以后就已经是实现了小康,但是应该说通过指标体系的狠抓落实,应该说小康的目标一步一步在我们看得到的情况下得以实现。所以我一直认为,抓工作得要有指标体系,得要有目标任务,没有这个我认为我们目标或者说我们一些工作就会很模糊,或者说无法考量,最后也没有办法对老百姓有一个很实在的交代。

  主持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有一个量化的东西是比较好衡量的。

  王荣:一定要有量化的东西来推动,这也是我们基层工作当中总结的经验,我觉得老百姓也在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看到小康建设的进步,一些重要的指标体系的一些表述。

  网友:25个指标具体下来很细,有4个大的方面,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具体的内容。25个指标里面,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或者说指导性的思想是什么?

  王荣:四大类指标一个是经济发展类的指标,另外一个是生活水平的指标,再一个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指标,另外最后一个就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指标,我们觉得四大类指标,是非常符合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
和谐社会
的要求,大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另外这四大类指标的制定也非常符合我们中国现阶段发展所希望追求的目标状态,也非常切合我们在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加以特别注意的,特别强调的一些方面。

  那么在十六大宣布小康目标的时候,当时定了一条线叫人均GDP3千美金,大家现在这个非常熟悉,总认为人均GDP的水平是一个衡量小康重要的水准。但是具体化到江苏,具体化到苏州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人均GDP3千美金,一个方面对我们苏州来讲,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因为当时十六大召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人均3千美金的水平。但是对照中央提出来的几个最佳,我们感觉到远远没有达到。所以人均GDP既是一个小康的重要标志,但又不是全部,根据我们苏州的实际,我们就把人均GDP提高到6千美金,作为我们进入小康门槛的一个底线,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富民指标提出了一个硬性的要求,当时就提出来,当然这也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苏州这样的一些地区,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人均要达到2千美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到达到1千美金,也就是1万6和8千的收入水准,这个当时苏州在03年04年都没有达到。

  再一个社会发展类的指标要求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等这样一些社会状态指标,要跟我们在人均GDP6千美金,或者说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这样一个指标状态。那么我想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但是在社会事业的发展上面,实际上是慢了经济发展的半步,所以我们要求这个要加快,再一个生态发展指标,担心社会的快速经济发展会牺牲环境的容量,这个我们也制定了指标体系。总体来讲,在苏州制定小康指标的时候,我们强调了三个指标一定要达到,一个是人均GDP的总量,当时我们比中央提出来的更高,第二是富民的指标这一块我们没有达到,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在05年底达到了这样一个指标。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