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报告能否为农民带来“免费午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15:52 新华网 | |||||||||
石飞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据3月5日新华网)。对广大农民来说,总理的报告无异于一颗“定心丸”,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和外延深广,要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涉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但从物质层面上来说,最直接、最显见的莫过于现代化新村庄的建设。许多农民虽然对此充满期待,但同时也对建设乡村环境的钱从何而来表示担忧。日前,笔者在苏北某地农村采访,每与农民聊起新农村建设,他们就唉声叹气:“大拆大建轮到农村了,新区新房好是好,可到哪儿弄钱呀?”据有关部门保守测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仅江苏1100多万农户配备基本设施,包括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及小区各类管线等,每户至少要2万元,全省共需投入2000多亿元(2月10日《新华日报》)。若再加上乡村整合搬迁、新建住房的费用,投入总额恐怕翻番都不够。收入低微的农民群众哪里承担得起如此重负。在笔者采访调查的对象中,十之八九对新农村建设态度冷淡。经济大省江苏尚且如此,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经济学家马晓河就建设新农村问题,在四川对100户农民做问卷调查,68%的农民表示,只要自己不出钱,就愿意搞(2月10日《新华日报》)。言下之意,要自己掏钱,就不愿意搞。看来,建设新农村,由谁买单,是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其实,从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公平角度而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让农民享受一次“免费午餐”了。在城里,公共设施,不管是百万千万投资,都不用市民花钱,而在农村,即便换一根电线杆,也要按户均摊收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呀?新中国成立的头三十几年,一直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哺育城市,农民负担市民。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累计征收农业税多达3945.66亿元。从1953年开始到1983年取消统购统销政策,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超过6000亿元(据1月4日人民网)。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镇居民生活迅速改善,方方面面旧貌换新颜,各行各业日益繁荣,农村的发展却远落后于城市。 而要迅速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治国的大政方针和经济发展理念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我们需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让9亿农民切切实实地更多更快地分享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广大农民消除疑虑,树立信心,焕发热情,同心同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农民的“免费午餐”,钱从何来?要靠国家“反哺”,“多予少取放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取消农业税、“三提五统”和教育集资等,就是标志性的开局之举。而总理的报告让人们期待,“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能为农民带来一次应得的“免费午餐”。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