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起草历程:总理任组长常委基层调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02:10 新京报 | |||||||||
从开始部署起草“十一五”规划,至草案公布,历时两年有余。该草案广泛征求和吸纳了民意。实习生王嘉宁摄 从开始部署起草至草案公布历时两年有余,国家发改委首次招标课题,总理亲任起草组组长,多名常委赴基层调研,四次研讨会建言献策 ■核心提示 3月5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四次
在起草过程中,国家发改委首开先河,对部分课题予以招标“向民间买思想”,并成立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进行咨询论证。 两会前,温家宝还主持4场研讨会,向各阶层代表广泛征求意见,温家宝称“《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 3月4日中午开始,2927名全国人大代表拿到了厚达90页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 由于其重要性,审议和批准《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将专门列为大会的一项议程。 3月5日9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开始做两会工作报告,对这一草案的简要说明单独成为最后一部分。 “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将会超过中央《建议》提出的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要求。”温家宝说,“十一五”期间,将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前进。 对于这一关系到中国今后五年发展战略的规划,温家宝介绍,除成立了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进行咨询论证,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 3月2日新华社消息,在两会前,从2月6日到10日,温家宝总理专门主持召开了四次研讨会,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专家学者、科教文卫、企业界、工人和农民等各阶层代表的意见。 从开始部署起草“十一五”规划,至草案公布,历时两年有余。针对《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起草经历的复杂和反复调研的过程,温家宝称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 按照大会议程,3月13日,将对这一规划纲要草案审议,14日进行表决。 到民间“买思想” 2003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公开招标“十一五”规划的前期研究课题。这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首次将未来发展规划以公开招标方式向社会咨询、征求方案。 2005年初,“十一五”规划进入正式起草阶段。 此前,已经经过了近两年的酝酿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对制定‘十一五’规划工作高度重视。”3月5日,温家宝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早在2003年7月,国务院就开始部署起草“十一五”规划。 按惯例,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 前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有关部门、地方、研究机构和各方面专家,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供了基础。 2003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标“十一五”规划的前期研究课题。这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首次将未来发展规划以公开招标方式向社会咨询、征求方案。 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杨伟民表示,此举旨在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集思广益,增强规划的科学性。 媒体形象地称之为“到民间‘买思想’”,并评论此举从政府决策角度来看,“带来了部门决策向社会决策的转变、封闭性决策向公开性政策的转变”。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其以“招标”的形式,组织我国各重要研究机构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驻华机构等,对涉及“十一五”时期的重大发展课题进行研究,研究成果达几百万字。 综合新华社的消息,此后根据胡锦涛的指示,2004年底,中央直接部署22个重大课题,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深入研究,课题包括三农、能源资源、区域协调发展、收入分配、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等,几乎涵盖“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要面对的所有重大问题。 350处修改 2005年7月底,中央办公厅下发通知,就《建议》(征求意见稿)在100多个单位、部分党内老同志和党的十六大代表中,广泛征求意见。 2005年2月16日,一个特殊的小组成立。这个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任组长,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任副组长。 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建议》)起草组,由来自各省市和相关部门的50多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组成。 作为起草组组长,温家宝总理先后8次主持起草组会议,讨论研究《建议》稿,在形成《建议》提纲后,主持国务院党组进行讨论。 曾经为《十一五规划》提出论证意见的社科院一位专家介绍,在起草“十一五”规划时,温家宝总理强调“十一五”规划建议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有前瞻性,要体现改革开放精神;同时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有强烈的时代感,体现宏观性、战略性。 2005年7月底,中央办公厅下发通知,就《建议》(征求意见稿)在100多个单位、部分党内老同志和党的十六大代表中,广泛征求意见。 据新华社消息,在20多天的时间里,起草组共收到各类意见近2000条。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主持起草组逐一进行研究,最后吸纳600多条,对《建议》作了350多处修改。 常委密集调研 2005年夏秋之季,中央政治局常委纷纷赴各地调研,为“十一五”规划建议做准备。他们考察的重点正显露出十六届五中全会勾勒未来发展规划的若干思路。 2005年10月11日15时07分,在人民大会堂,《十一五规划建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就在前一天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又指示进行了修改。 据介绍,规划起草组成立后,胡锦涛及其他政治局常委曾多次召开会议,听取起草工作汇报并进行讨论,并到基层调研。 当年夏秋之季,中央政治局常委纷纷赴各地调研,为“十一五”规划建议做准备。 7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就到山东8个地市考察;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也在7月中旬赴湖南湘潭、岳阳、长沙等地调研。 8月11日至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安徽、湖南调研,考察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8月19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到河南、江西、湖北,也重点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考察。 几乎与此同时,8月19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到新疆视察;8月20日至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甘肃调研。 进入9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在湖南长沙调研再就业和社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赴黑龙江,了解基层政法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9月9日至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等的陪同下,先后深入到珠海、中山、佛山、广州、东莞、深圳。温家宝此次视察即是为五中全会做调研。 实际上,他们考察的重点正显露出十六届五中全会勾勒未来发展规划的若干思路。 7月26日,中南海怀仁堂,胡锦涛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制定和落实“十一五”规划,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十一五规划建议》,去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在4天的会议中安排两天半时间讨论审议《建议(讨论稿)》,在胡锦涛的主持下,会议召开过程中还进行了多次修改。 11日上午,全会再次分组讨论后,中午,起草组又根据分组讨论情况,对文稿作了最后修改,三个小时后,在下午3时07分,在人民大会堂,全会审议通过规划建议。 这份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部署,而较此前最大的不同是,以前均称“五年计划”。 “一字之差,表明了我们的前瞻性。”中央党校教研室辛鸣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由计划到规划之变,说明我们国家更注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宏观的视角,作出战略性和长远的规划。 相关专题:新京报2006全国两会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