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京华时报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社科院首次回应学部委员遴选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03:57 京华时报
社科院首次回应学部委员遴选质疑

  江蓝生说,中国社科院推选首批学部委员只是内部激励机制,目前并没有考虑“过渡到院士”的问题。本报记者 范继文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对话动机

  自中国社科院去年年底宣布推选首批学部委员以来,外界各种争论和质疑就一直未绝于耳。争论和质疑大都集中于学部委员遴选范围和程序是否合理。质疑者认为,学部委员应是中国社科界最高学术荣誉称号,仅在社科院内部推选并不合适。此外,遴选过程的透明度问题也备受质疑;赞成者则强调学部委员称号既是对个人学术的一种肯定,同时将有利于研
究力量与学术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在一片争论声中,揭晓推选结果的原定时间,由上月底推迟至今。

  昨天,第十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江蓝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这是中国社科院高层领导首次出面就推选首批学部委员之事,回应外界疑问。

  谨慎一些总比仓促好

  记者:我们注意到,学部委员推选结果揭晓的时间应该是比此前预定的推迟了,为什么?

  江蓝生:整个推选的进程需要看具体的操作情况。我们在操作过程中,也听到来自各方面的各种意见,有来自社科院内部的,也有来自院外的。我们对此非常重视,也在倾听各方具体的分析和见解。推选学部委员,这毕竟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我们的工作一定要做得细致,考虑的更周密。

  记者:推迟揭晓时间的原因,是否与外界发出的一些不同声音有关系?

  江蓝生:没有外界因素。我想,计划赶不上变化,工作需要不断深入,出现新问题需要研究,这都很自然。我刚才说了,这是一项新工作,谨慎一些总比仓促好,我们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更稳妥、谨慎,更细致地把这项工作做好,这样学部委员在推出时,就会在社会上产生更正面的积极影响。

  记者: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推选结果揭晓有新的时间表吗?

  江蓝生:我们会在“两会”之后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学部委员只为内部激励机制

  记者:您如何看待外界关于“社科学部委员为何只在社科院内部推选”的质疑?

  江蓝生:我们只是在我们所具有的权利范围内工作,社科院采取何种竞争激励机制,如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是我们一直考虑的事情。院里遴选学部委员,有助于院内竞争激励机制的形成,而整个社会范围内的问题则不是我们权利所及。

  记者:为什么不能是在全国社科界进行广泛推选?

  江蓝生:别的单位怎么做,自有自己的考虑,我们目前只能考虑从我们本单位做起。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做法,这是很正常的。比如,高校已经施行评选资深教授的激励机制,而我们这里就会是学部委员。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并不代表这对社会没有积极的影响。

  记者:学部委员会代表目前我国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吗?

  江蓝生:他们将会是目前全国最优秀的社科研究人才之一,但肯定并不能代表全部。因为在国内的高校和其他社科战线上,也不乏优秀人才。学部委员只是在我们院内部评选产生,所以不能认为我们选出的就代表了全部的优秀社科研究人才。但也不可否认,这次选出的人才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推选结果将公示两周以上

  记者:有人说此次推选活动“不够透明”。你们的推选工作究竟是按照什么标准来进行?

  江蓝生:根据我们的有关推选办法和章程,学部委员应该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做出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学术水平为国内或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在职正高职专家,由学部委员评选委员会负责民主推荐和评选。学部委员制的设立,会增强社科院重大问题综合研究的能力。

  记者:遴选的程序是什么?

  江蓝生:程序上我们会保证推选过程公正透明。首先院内各研究所对副研究员以上的专家进行民意测验,在此基础上将民意测验结果报至推选学部委员评选委员会。评选委员会据此征求有关专家意见,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入选名单,该名单也将报送院党组领导。之后,评选委员会将投票选出全部学部委员。

  记者:最终名单揭晓前是否也将向社会公示?

  江蓝生:没错。学部委员经评选委员会投票选出后,将通过中国社科院网站和媒体向全院和社会公示,全国的社科同行都可以对评选人选和结果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我们也会认真听取。

  记者:公示时间会多长?

  江蓝生:两周到一个月。

  尚未考虑过渡到院士问题

  记者:学部委员被冠以了“社科准院士”的称谓,那么,学部委员会是将来设立社科院士制的过渡吗?

  江蓝生:学部委员将是我们院内学术水平最高的人,享有最高学术荣誉和地位。至于是否相当于院士,非我们当初所考虑。所以,我们目前没有考虑“过渡到院士”的问题。

  记者:中科院和工程院自然科学院士们不仅享有至高的学术荣誉,而且还享有国务院津贴,并可在科研经费上得到优先安排。社科院学部委员是否也将享有以上待遇?

  江蓝生:据我了解,两院院士主要还是将院士当做学术声誉,而非看中物质方面的待遇。如果非要把学术和行政问题挂钩,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推选学部委员,也并非处于物质待遇方面的考虑,主要还是对科研人员杰出创新学术研究的一种肯定。他们在物质方面不会享有特别的待遇。

  记者:媒体报道称两院的部分院士存在利用院士之名行学术腐败之实的问题,针对推选出的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是否有相关学术道德方面的戒惩措施?

  江蓝生:任何时候都会有少数人做出与其身份和称誉所不相称的事情,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少数人可能会做一些不太合适的事情,就弃置应从事的工作。我们会事先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确实正在制订学术道德方面的规章制度,其中对你刚讲到的问题都有明确规定,包括对学部委员们进行相关纪律的约束。

  记者:这些规章制度是否包含取消学部委员称号的内容?

  江蓝生:那就要看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违反了这一规则。

  -背景:学部委员与院士

  院士制度是国际通行的学术制度,目前世界上设立院士制的国家大多把社会科学领域包括在内。而社科领域设立“准院士”制,还要追溯到50年前。

  当时,中国社科院名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中国科学院自1955年起设立学部委员制度,首批233名学部委员中,由郭沫若、陈寅恪、吕叔湘等学术大家领衔的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组成,占总数的26%。加上1957年增选的3名学部委员,共有64名社科界大师获此殊荣。至今健在的只有季羡林等3人。1977年,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从中国科学院中分离出去,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家由此无缘参与学部委员的增选。1994年,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社科准院士”推选

  去年12月6日,中国社科院召开辖下局领导会议。会议主持人、该院常务副院长称:“要有效整合研究力量与学术资源,强化战略性、综合性问题研究的组织协调机制,推出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贯中西、成就卓著的学术大家和学科带头人。”酝酿已久的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推选工作由此开始。

  今年1月18日,社科院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宣布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民主推荐程序已经完成,准备在春节后召开学部成立大会。

  据《人民日报》报道:“这意味着今后中国社科院也将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一样,拥有自己的院士。”

  相关专题:京华时报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