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内部推选遭学者质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03:53 新京报 | |||||||||
中国社科院新闻办负责人张大伟2月9日告诉《新京报》,学部委员名单公布时间并未最后确定。但与此同时,有关中国社科“院士制”的争论业已展开。 首批“学部委员”推选结果拟月底公布;有学者质疑一个社科界最高学术荣誉仅在中国社科院内部推选显失公平 -核心提示 酝酿已久的中国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推选工作原定于本月底揭晓,但来自新闻办的消息称,名单的公布尚未确定时间表。按设想,该院30多个研究所将分别推选1至4名候选人,分属新组建的人文、经济、法学社会学等五个学部。有学者认为,“学部委员”应是中国社科界最高学术荣誉称号,仅在社科院内部推选显然不合适。
□本报记者 李艳 北京报道 地铁建国门站,西北口。 2月15日,北京天气阴冷。路旁的一排槐树尚未抽芽,树后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在的那栋棕灰色大楼宁静而朴实。 持续两个月来,在这里进行的一场低调推选活动正引起社会科学界乃至整个学界的强烈反响和关注。而推选结果原定于本月底揭晓。 去年12月6日,社科院召开辖下局领导会议。会议主持人、该院常务副院长冷溶称,“要有效整合研究力量与学术资源,强化战略性、综合性问题研究的组织协调机制,推出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贯中西、成就卓著的学术大家和学科带头人。” 酝酿已久的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推选工作由此开始。评选在中国社科院内部进行,根据设想,该院30多个研究所按照各自研究人员数量,分别推选1至4名候选人。最后当选的学部委员将分属新组建的人文、经济、法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五个学部。有媒体将此称为“准社科院士制”。 1月18日,冷溶在社科院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宣布,“民主推荐程序已经完成,准备在春节后召开学部成立大会。”《人民日报》随后也发表报道称,推选的最终结果将在2月揭晓。 但社科院新闻办负责人张大伟2月9日告诉《新京报》,学部委员名单公布时间并未最后确定。与此同时,有关中国社科“院士制”的争论业已展开。 新组建五个学部 此番推选工作同时在30多个研究所内进行,每所分别推选1至4名候选人。最后当选的学部委员将分属新组建的人文、经济、法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五个学部 “所里的推选是从去年12月12日开始的。”2月15日上午,王秀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王是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此前12月2日,社科院向各单位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章程(草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推选办法》。随后,社科院派人到各研究所动员,拉开学部委员评选的序幕。 王秀奎介绍,在职人员推选的候选人有望成为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而退休研究员中的提名者则可能被选为荣誉学部委员。 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一位参与推选的研究员介绍,推选过程耗时并不长,程序也相对简单。推举采取了匿名的投票形式,所内副研究员以上(含副研究员)的人员和党委委员均拥有投票权。他们每人在选票上写下三名候选人即可。 据上述《章程(草案)》和《推选办法》,学部委员应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做出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学术水平为国内或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在职正高职专家”。除此再无相关量化标准。 《章程(草案)》称,学部委员是该院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学部委员大会是社科院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每两年举行一次,由学部主席团主持。学部委员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是学部主席团。学部委员今后将每两年增选一次,增选工作由学部主席团组织进行。 王秀奎介绍,社科院为此专门成立了推选首批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的工作联络组。 据社科院网站资料,该院现有研究所31个,研究中心45个,下辖二、三级学科近300个,其中重点学科120个。全院总人数4200多人,科研业务人员3200多人。 此番推选工作同时在30多个研究所内进行,每所分别推选1至4名候选人。最后当选的学部委员将分属新组建的人文、经济、法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五个学部。 按《推选办法》,推选工作在12月底以前结束。随后,学部委员的遴选将由社科院“学部委员评选委员会”进行,并确定最后的名单。 社科院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员介绍,该院行政系统主导了整个推选过程,由行政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在场监督,投票后并未现场清点选票,而是由工作组成员汇集带走。 “推选工作在所内就开展一次,目前还没有收到相关反馈。”王秀奎说,当时投票产生的提名人选以及各自获得的票数,该所并不知情,社科院也未传达该所的学部委员名额。 备选范围之争 该院多名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部委员评选委员会”负责对学部委员进行遴选,但该机构的人员组成和运作方式此前并未对外公布,他们也无合适渠道了解 “太快了!”2月10日,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徐友渔告诉《新京报》,“从宣布,到投票,到评审,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么一个学术上重要的事情,不应该这么快的。” 徐友渔对此次评选活动的整体评价是“不透明”。而该院多名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部委员评选委员会”负责对学部委员进行遴选,但该机构的人员组成和运作方式此前并未对外公布,他们也无合适渠道了解。 1月18日,社科院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冷溶称,“学部委员的民主推荐程序已经完成,准备在春节后召开学部成立大会”。依此推算,从进行推选动员,到布置工作、各所举行民意测验,再到此次会议,时间约一个半月。 此后的2月9日,社科院新闻办负责人张大伟告诉《新京报》,学部委员名单公布时间并未最后确定。记者接触到的研究所均称,自上次投票之后,所内便没有其他动作,社科院方面也没有相关反馈。 徐友渔研究员认为,此次社科院推选活动不是院士评选,仅限于社科院内部,却不能因此而简单化。“它称为‘学部委员’,这不是一个新的提法,有历史渊源。上世纪50年代就有学部委员,是全国性的。按约定俗成和大家的共识,学部委员无论如何都会和文科的院士联系在一起。” 在其看来,中国社科院此制度的建立“是必然的、或早或晚的事”。但他同时认为,就目前而言,一方面总体水平不够,怕在国际上贻笑大方;二是标准难于掌握,权力容易介入。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箭也表示,“学部委员”称号是属于全国社科界共同的历史资源,应是中国社科界最高学术荣誉称号,仅在社科院内部推选显然不合适。 “如果要评的话,应该在全国的社科界人士中评选,把全国最拔尖最优秀的社会科学家评选出来。”张箭说。 学者谢泳在对我国的院士制度变迁进行研究后认为,“在评选已成基本事实后,能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建立,而是评选的程序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好学术和政治的关系。”他亦认为,评选程序应具有公开性,并避免权力的介入。 也有不少学者表示对此次评选的支持。一种声音认为,首批学部委员产生后,既是对个人学术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年轻一辈提出一个发展的方向。而社科院此举之推行,无疑有利于研究力量与学术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并形成战略性、综合性问题研究的组织协调机制。 “应相信社科院会选出最合适的人选。”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告诉《新京报》,“因为他们要对这个事情负责任,对全国学术界负责任。如果不适合的人选上了,社科院的权威性就会受到伤害。”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