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教育部坦言学术造假呈严重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02:57 新京报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表示,治理学术腐败要从机制、体制上改革

  本报讯(记者郭少峰 蒋彦鑫 赖颢宁 徐春柳)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采访时说,治理学术腐败需要道德力量、行政力量和法律力量。三管齐下,综合治理。

  学术造假呈加重趋势

  昨日,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坦言,目前学术造假呈严重趋势。他表示,解决措施除了加强教育,还要从机制体制上进行有效改革。

  针对代表委员反映强烈的科研人员跑部钱进、科研老板化等学术腐败现象,赵沁平称,这是很复杂的问题,古今中外都有,不同的是“现在有一个加重的趋势”。

  他分析,产生原因复杂:一是整个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影响也反映在学术界;二是学术成果和对人才的评价,科技资源的配置和成果的联系过于紧密;三是个人问题,个人失去科学道德。

  王旭明说,教育部正酝酿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等机构,以有效治理高效出现的“学术抄袭”和“学术造假”问题,促进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

  治理腐败需三管齐下

  王旭明指出,治理学术腐败应该靠三种力量:一是道德力量,希望研究人员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加强自律,所谓“羞耻之心人皆有之”;二是行政力量,目前教育部正在通过设立学风监督组织来增强其行政力量;第三种就是法律力量,要通过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制,给学术行为不端者以法律的惩处。

  治理学术腐败,要道德、行政、法律三管齐下,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他还表示,对于学术造假和腐败,群众可以通过教育部信访部门和有关教育部门反映,也可以向当地的行政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反映,这个渠道是畅通的。

  

教育部坦言学术造假呈严重趋势

  ■委员提案

  委员8条建议遏制学术腐败

  工程院院士黄尚廉称不正之风侵蚀科技活动全过程

  本报讯(记者张剑锋)“现在学术方面的浮躁虚假已不是个别现象了”,昨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尚廉总结出“跑部钱进”等6大问题,并就此提出8条建议,呼吁遏制学术腐败。

  昨日,黄尚廉委员告诉记者,当前一些科技人员科学道德缺失,社会不正之风正侵蚀到学术界,从项目立项到科技评奖等科技活动的全过程,都已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浮躁虚假现象。

  问题1

  立项:“跑部钱进”现象

  “主管单位定框框,专家评审走过场”。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主管人员拥有太大的资源分配权及项目审批权。现在有不少年轻的科技“老板”,他们的任务就是“跑部钱进”,通过各种关系拿大把大把的项目,层层发包,然后又把承包单位的成果集中到他们头上,成为他们拿更多大项目的资本。

  问题2

  研究试验:“虚而不实”

  现在不少科技人员,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艰苦的试验研究,喜欢“虚拟”,喜欢“仿真”,“虚而不实”,“仿而不真”比比皆是。

  学生应认真进行科学实验和沉到第一线去,但是整个学风如此,很难彻底纠正。

  问题3

  论文发表:投稿必录

  由于中国科技评价的需要,近年来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其征文通知中往往标明凡是被录取的论文,SCI全部收录。但是知情人知道,会议组织者是用重金买通了SCI收录机构,因此只要投稿,必然收录。

  问题4

  验收鉴定:有求必应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科技界风气正,验收鉴定结果是可信的,后来就不太可信了。现在有一些鉴定专业户,这些人凡是有鉴定都有求必应,而且必然签字画押。

  问题5

  评奖靠运作

  过去所说的“立项靠关系,研究靠本事”,现在研究结果的评价已经不完全靠本事了。有些非常好的成果,由于运作不好而没有获奖,而有些不怎么样的成果,由于善于运作,甚至善于作假而获奖。我曾经受聘为国家发明奖评审专家,由于一个评审组所涉及的专业面太宽,我敢说没有哪一位专家对每一项发明都能够作出正确评价。

  问题6

  获奖:争名争利

  有一些科研单位及其团队,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尚能团结奋斗,一旦成果出来,争名争利,往往当国家奖励宣布之日,就是团队瓦解之时,确实令人痛心。

  8大建议遏制腐败

  建议1

  现在每年网上都要对学校排名,政府各个管理部门,每年不下数十次地对学校进行检查、考核、评估、评比。为了维护研究院所与高等院校研究活动的正常进行,应当规范政府部门的各种评价工作。

  建议2

  凡国家重大项目的立项等工作,分别由相关科技管理部门、财政部门、责任专家、国家法定计量测试部门、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以及国家审计署组织实施。

  建议3

  凡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立项,应聘请德高望重、相对超脱的国内外同行专家参与。专家在受聘期间,不得申报涉及项目指南中相关的研究课题,以杜绝专家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是裁判员、又是教练员的弊端。

  建议4

  项目执行过程中,主管部门聘请责任专家督察,专家应当经常到研究现场调查研究进展情况,写出评估报告。财政部根据评估报告的结论,做出继续拨款或减少甚至停止拨款的决定。

  建议5

  应当建立为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服务的计量基准与测试标准,加强对计量测试单位的资格评定与建立资格认证制度。

  建议6

  对重大项目完成情况,根据项目性质,由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组织同行专家进行最终评估。而在国家层次的奖励类别上,逐步过渡到只保留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他奖项全部取消。

  建议7

  国家应当立法,加大对高等院校,特别是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的科研机构与研究团队的投入,专门用于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给予相应的人员编制与基本的研究经费。

  建议8

  国家应当遴选那些具有宽阔胸怀的人来担任科研单位的领导。领导们应当成为科学家的知心朋友,给科学家松绑。

  ■院校观点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

  学术委员会应具评判职能

  本报讯(记者马力)对于代表、委员猛烈抨击的学术腐败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昨天表示,高校应赋予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评判和评价是否有学术腐败的职能。他认为,对于学术腐败要严格的鞭打,但对一些学者本人也要有宽容之心。

  顾海良说,对于学术规范,要靠社会的舆论,靠学术界的互相监督,也靠学校建立比较健全的评价学术的权威机构———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

  顾海良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必须使评价和评判学术腐败成为学术委员会的常规性工作,制定明确的规则,对各种学术失范现象进行明确的界定,以便更好地进行监督和评判,这样就会达到他律的效果。

  但他同时认为,在学术上要严肃对待剽窃的现象,而对一些有能力的学者一时出现了失误也要宽容。学术腐败与一些现有不合理的制度的压迫也有关系。比如评职称,要根据论文的多少。“我的意思是,对于学术腐败要严格的鞭打,但对学者本人也要有些宽容之心。”

  北大校长许智宏:

  北大处理学术腐败相当谨慎

  本报讯(记者廖卫华)针对当前的学术腐败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北大校长许智宏在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向本报记者介绍,今年北大将出台相关规定来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他同时指出,对教授涉嫌学术腐败的处理学校还是相当谨慎。既不会宽容问题,也会保护好人才。

  “北大对教授非常宽松,对北大的教授没有论文的要求。我们三令五申强调,研究生文章教授不得挂名,我们发现一个会查一个。”许智宏表示,教授在学术上出问题将会失去基本诚信。学校方面会根据情节的轻重来处理。

  据许智宏介绍,今年北大将出台相关规定来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具体文本有可能在今年5月召开的研究生工作会议上确定。

  “如果研究生在做实验时数据造假,或剽窃抄袭他人论文,发生学术腐败问题,那么其导师有可能会被处以警告或停招几年等处罚。”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倩红:

  学校教师考评指标过多

  本报讯(记者申剑丽)“学术腐败只是极少数,和当前社会的浮躁心态有关,也和高校评价体系及教育体制的不健全有关。高校对老师的考核,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太多指标限制,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昨日,全国政协社会科学界别委员、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倩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张倩红说,学术腐败说到底还只是极少数。虽然所有学术研究都要求静下心来,但目前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和片面化,导致了学术心态的浮躁,由治学的不严谨甚至演变到违规犯罪。

  “目前,各地区都在搞学术科研基地建设,同时,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老师一边要教更多的学生,一边也不能把科研攻关放下。”张倩红说。

  她说,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教育资源与规模发展不相协调。

  教授不搞科研,就评不上职称,工资也因而受影响;整个学校不抓科研,学校的声誉也会受影响,“而近年来针对大学的各种排行榜越来越多”,张倩红认为,说到底和评价体系和教育体制相关,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逐渐去改善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到近年来一些官员、明星到高校就读的问题,张倩红表示,学校应不应该招收这些人不能一概而论。至于学位论文的质量,倒是有提高的余地。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