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关注幸福指数进入评价体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04:16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李松涛 在今年年初各地召开的两会上,对“幸福感”、“幸福指数”的关注多了起来。就在两会前,北京市统计局在发布的调查中头一次将“幸福感”正式纳入和谐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中。
北京市统计局社会处一位负责人说,这次调查对和谐社会的评价采取了逆向思维的方式,就是调查北京市还有哪些不和谐的地方,从而得出北京市的和谐程度。 江苏海澜集团董事长周建平代表深有感触地说:“评价社会和谐不和谐,‘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有许多具体的‘民生指标’;而对于我们农村的乡镇企业来说,就是在企业打工的农民和企业周边的农民有没有基本保障,有没有‘幸福感’。” 记者在北京市统计局采访时,有关部门领导表示,北京市和谐社会考评指标体系分为三大类:反映社会冲突客观现状的指标、反映社会主体诉求的指标和反映社会冲突协调机制现状的指标。第一类和第三类是客观指标,包括幸福感、社区归属感、底层市民自我认同度等内容的第二类指标则是主观指标。该局今年2月发布的《北京市和谐社会状况调查》显示,有半数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社会在收入、就业、医疗、住房4方面存在不公平。调查结果显示,住房是被调查者感觉最不公平的一项———53.6%的被调查者认为住房政策不公平,其中70.3%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合理并且不可接受。名列第二的不公平———医疗保障方面,50.3%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公平,其中69.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合理并且不可接受。此外,46.1%、36.1%的被调查者认为就业机会、教育机会不公平。调查表明,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安定是目前造成北京社会冲突的主要因素;调查还表明,北京市和谐社会指数呈现平稳提升态势,年均增长率为4.8%,市民对和谐社会的认同度为54.6%;综合评价则表明,68.2%的被调查者表示生活幸福。 其实,不单是北京,今年年初全国各地陆续召开的两会上,对于居民“幸福感”的关注就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孟建柱在江西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式上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同志不仅要关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指标,更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使GDP与社会成员的幸福感同步增长。” 上海市将事关民生的指标定为约束性指标,计划到2010年,让98%的市民得到各类社会保障,10%的老人享受社会化养老服务,社会安全指数达到10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85%……“5年前,一个人有一套西装就了不起了,现在不仅要准备三四套西装,还要有休闲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从‘穿温暖’,到‘穿文化’;从奔小康到讲究个性化,这就是老百姓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追求‘幸福感’的一个大变化”———做了17年服装生意,曾荣获五四奖章的周建平代表这样理解“幸福感”。据他介绍,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的一家乡镇企业,在发展壮大后,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工业反哺农业,积极回报社会。去年,在市政府支持下,该企业在工业园区专门建立了一个生态农业园,种地1500亩,培育无菌蔬菜。江阴市政府包下了3年的土地租金,每亩补助企业350元,企业配套200元,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当地失地农民每亩净收入550元,一年下来,有上万元收入。 在代表委员的座谈中,大家都为这家乡镇企业建立“生态农业园”之举感到振奋,因为此举不仅使农民增收,而且美化了环境,化解了社会矛盾。 “关注幸福感,其实是对我国以前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认为,过去过分迷信GDP,结果人们发现,经济发展起来了,GDP也上去了,生存环境反倒变差了,空气污染、城市噪音、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开始显现。能掉过头关注人们幸福不幸福,这是个进步。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