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代表受托盯紧国家钱袋子:明白账看懂花在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04:16 中国青年报

  “有了这份材料,我们对政府打算怎么花钱感觉明白多了。”

  来自湖南的全国人大代表戴菊芳刚到北京,就在住地意外发现一份厚厚的材料。这份达75页的材料名为“预算审查参阅材料”,特别提供给近3000位全国人大代表。

  在代表的印象里,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第一次为代表提供如此全面清晰的
预算审查参阅材料。

  这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提供的参阅材料,包括三方面的重点内容:预算执行和预算安排中涉及的重点财政政策及财政工作;一些重点支出的总体情况;多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

  让戴菊芳高兴的是,这份参阅材料使用的都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另辅以一些图表,很容易看明白。

  “对政府打算怎么花钱感觉明白多了”

  每年代表们拿到的财政预算草案和财政报告又被统称为财政报告,里面充满了各种数字和专业术语,不太好懂。但这份草案却非常重要,它关乎中央政府每年收入多少钱,准备花多少钱;钱往哪里花以及由谁来花。而人大代表的职责,就是对政府花钱的打算进行审查,就这些钱“该不该花”、“花得合适不合适”发表意见。

  “说实话,以前预决算草案里的很多内容,绝大多数代表都看不太懂。”戴菊芳说。这位来自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的代表年年问诊“看病贵、看病难”,可她却在草案里找不到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投入的一些数据。

  不仅是不熟悉财政的代表“看不太懂”,即便是研究财政的专家,也对简略的财政报告感觉“意犹未尽”。“草案里提供的信息量太少,数据也比较分散,无法体现数字与数字之间的联系,也不足以清晰反映当年整体财政收支状况。”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代表说。一些人大代表因此形容财政报告是“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

  这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博导也注意到了今年这份“预算审查参阅材料”。“信息量很大,把总理报告和财政报告中不能详细表述的内容都做了详细阐述,还用图表做了归纳和简单分析。”湖北团一些财政知识不够的代表告诉叶青,今年的财政报告基本能看懂了。

  参阅材料详解“国计民生”

  特别引起叶青和戴菊芳注意的是,参阅材料对“部门预算制度的建立和规范”、“预算超收收入”和“转移支付”等情况作了详细解释,并提供了大量清晰的数据。

  “了解部门预算,便于代表监督中央部门花钱情况。”叶青说。以前很多代表并不清楚一些中央部门的具体职责到底是什么,一年要花多少钱,钱有没有花到当花的地方。近年国家审计署多次发布审计公告,使得因部门预算管理不完善导致的诸多问题首次为全国公众所知。比如,一些中央部委虚报多领预算资金、转移挪用或挤占财政资金、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等。

  预算工委还在“预算超收收入”部分,详细解释了近3年来中央预算高达数千亿元的超收收入都用在了什么地方。此前历次全国两会上,政府每年数千亿元的超收收入是“怎么收上来的,到底花在了什么地方”,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问题,也是代表们希望全国人大加强对政府预算监督的一个方面。

  这是戴菊芳第一次如此清晰地了解上述情况。此前,包括她在内的很多全国人大代表,均对超收收入使用的详细情况不太了解。戴菊芳表示,超收收入本身就是从老百姓腰包里收上来的,是国家“钱袋子”的一部分,应该花在老百姓的身上。“向代表们报告得清楚一点,才能让代表们更好地审查,政府的钱是不是花在了刀刃上,是不是花在了老百姓最急需的地方。”她说。

  全国教育、科技、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情况以及财政支农支出情况,一直是代表们集中关注的焦点。在“重点支出情况”一章里,预算工委将上述情况集中作了归纳和基本分析。财政报告中未提供的数据和比较分散的数据,在这里都被“归整”到了一起,还附上了历年政府相关投入和投入结构变化的对比。

  令叶青格外高兴的是,他在参阅材料中第一次看到了对“社会保障投入情况”的详尽归纳和分析。尽管预算法已明确要求单独编制社会保障预算,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单独编制。民政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各自分管一摊,数据收集整理起来格外困难。“有了这份材料,这就让代表们审读起来一目了然了。代表们对‘政府在做什么’了解得越充分,提起建议来才越有针对性。”叶青说。

  代表一直呼吁加强透明度

  事实上,每年全国两会上都有很多代表提出建议,希望有关方面能够提供更多预决算方面的信息,并请财政专业人士帮助做一些基本分析。这些代表认为,“全国人大代表要代表全国人民看好国家的‘钱袋子’。如果代表们连‘账本’都看不懂,怎么看好‘钱袋子’呢?”一些代表在提出修改预算法的议案里,也纷纷呼吁对此作出改进,便于代表审查。

  以往由于对很多情况不了解,代表们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提建议,造成很多尴尬。“代表认为自己提出的建议可行,可承办的部委又觉得这些代表不了解实际情况,建议不切实际,无法办理。”叶青说,他自己就曾遭遇过类似的尴尬。“正是因为代表们普遍有这个要求,预算工委才决定提供这样一份参阅材料。”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有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这一决定也源于去年中央下发的9号文件。这份文件要求保护代表的知情权,并明确要求全国人大财经委及时向代表提供经济形势分析方面的材料,帮助代表更好地履职。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为各专门委员会和全国人大代表提供服务,正是预算工委的职责。

  实际上,回应代表建议,让预算草案变得“好懂”的工作从前几年就已经开始在做。一些敏感的代表注意到,预算草案里的图表开始多起来。“把一些财政投入情况汇总起来,能帮助代表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便于审读。”预算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比如,国家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和“教育事业费”,以前都分散在预算草案中的不同科目。“如果不作汇总,代表们就不太容易弄清楚,每年财政在这方面的总投入和投入结构到底是怎么回事。”预算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2005年的财政报告中,首次增加了“名词解释”一项内容,将财政专业名词加以通俗解释。通过解释专有名词,有助于把下一步相关的财政政策通俗地告知代表。比如,预算草案限于篇幅,无法对农业“三减免、三补贴”政策展开解释,只能简略提及。通过名词解释,即便不从事农业的代表们也能清晰地理解了。“我们有这个义务,把一些比较专业的内容,向代表们交待得通俗明白一点,多做释疑解惑的工作。”预算工委有关负责人说。叶青和戴菊芳认为,有了这个清晰的“账本”,人大代表才能很好地依法履职,看好国家的“钱袋子”。 本报记者 程刚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