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出走京城,冀商能否反哺故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14:45 燕赵都市报 | |||||||||
随着今麦郎、五谷道场、神威、康必得、naga上院等品牌在京城的高调亮相,新一代冀商的群体形象正在慢慢清晰起来,对于这些有着浓厚乡土观念的商人来说,京津冀一体化将给他们提供一个“反哺”家乡的巨大舞台。 ——河北商人叱咤京城楼市——
李建国这个名字可能并不为河北人们所熟悉,这个生于衡水,长在保定的地道河北人,15年前只身进京打拼,如今,在北京地产圈里,已是声名显赫,他在北京投资的楼盘———naga上院已被称为“京城第一贵族社区”。 3月8日,记者见到李建国时,他正在与香港影星胡惠中签订购房合约,而在此前,这个仅有99套住宅、每平方米售价超过3万元的豪华楼盘已被成龙、杨受成、罗大佑等香港名流看中,其中成龙一口气就签下了一层1200平方米的豪宅,与李建国为自己预留的一套住宅比邻而居。 对李建国而言,这个投资近10亿元的项目凝聚了他太多的心血。在地产业,大多数楼盘的运作周期都不超过2年,但他在这个项目上已经精雕细琢了4年时间,从去年开始,李建国引起京城各大媒体的关注,从与英国宾利汽车的战略结盟,到2005年末联手香港电影《如果·爱》的首映礼将naga上院正式开盘,再到推出极具前卫意识的“物业革命”理念,以黑马姿态杀入地产业的李建国已俨然具备“王者之风”。 “开奔驰的是富豪,开宾利的是贵族。”naga上院的每套住房少则六七百万元,多则三四千万元,在李建国眼里,他的目标客户群都是“富而且贵”的社会精英,除了国内的顶级富豪外,更多的则是来自港澳及东南亚的名流巨子。 一位与李建国接近的人士告诉记者,李出身于普通家庭,没有任何身份背景,小时候上学每天要走10公里路,这10公里的路程李建国从来都是跑着来回,而且坚持了3年,这段幼时经历无疑为他后来事业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在李建国身上,集中了多个不同的职业角色,除了北京天恒拓展有限公司总裁之外,他还是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常委,中华慈善总会永久理事,而在不久以后,他还将成为北京河北商会的首任会长。 ——华龙的样本效应—— 在进京创业的冀商群落中,华龙的总裁范现国不能不提,因为华龙12年由小到大的历程,已成为河北民企的一个缩影。 记者与范现国有过数次接触,范给人的印象是沉稳而极有条理性,他也坦承自己“三分之二的时间有规律,三分之一是随机的。”在他看来,只有有规律性的工作和思维方式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 去年6月,华龙正式入驻北京蓝堡国际中心,自此,华龙给外界的印象从一个区域性民营企业变身为国际化巨头,它频频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发布会,今年年初又与统一携手进军饮料行业,华龙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在短短一年间初步成形。获得这些成功,用范现国的话来说,就是“总在不停地思考,80%的成功就是来自这种思考,所以华龙这么多年没有走过弯路。” 20年前,范现国还是隆尧县一个做冰糖的打工仔。在这个行业做了3年,他开始自立门户,又用了3年,他的冰糖事业“成为了周围三县最大的一个”。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1992年,他联合8位朋友一起拿出218万元进入方便面行业。最初,他为企业设立的目标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10余年后,他实现了这个目标,并且把华龙做到了国内方便面行业的亚军位置,销售量仅次于康师傅。 作为土生土长起来的河北企业,华龙的成功无疑是一个样本,华龙选择北京的目的有二,一是国际化转型的需要,二是有利于招徕优秀人才。 与华龙进京的故事相似,这两年来,河北相当多的优秀企业都将目光瞄准北京,恒利、中旺、海湾、神威等企业都将自己的总部或生产线搬到了北京,河北企业的进京潮开始涌现。 ——冀商出走,喜耶?忧耶?—— 对于冀商近年来的大举进京,有人发出了“巨额资本流入北京”的忧虑,认为河北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的外流对河北的产业发展不利。 在采访中,省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对近年来冀商外迁的现象关注颇多,他认为,在北京的冀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像李建国这样白手起家、成功创业的商人,一是像华龙这样迫切需要更高发展平台的成长型企业,这些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他们的总部和研发中心虽然在北京,但生产基地却还留在河北,因此与家乡之间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资本的迁移实际上也是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一个必然,北京的定位就是总部经济,发展高科技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而河北未来将是京津冀都市圈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这种角色定位其实也是未来都市圈中京津冀各自要扮演的角色。现在这种冀商入京的现实其实正是契合了这个趋势。” 如果与公众关注度更高的温商和晋商做一个对比,不难发现冀商有着更鲜明的地域特色。温商近年来四处扩张,靠的就是资本的雄厚力量,前一阵温商携数百亿资金来京购并国企就是一个鲜明例子,而近年来靠资源发家的晋商在京大肆购买名车豪宅,也使得相当部分的晋商资本流入北京。与之对比,冀商在北京大多以经营实业为主,在条件具备时他们更愿意“反哺”家乡。 王克杰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浓厚“乡情”的冀商,这位北京中企国际建设发展集团的总经理,旗下有数家资产过亿的大公司,在北京经营房地产多年,现在,他正在考虑的是从已趋饱和的京城地产业抽身而退,从事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他首选的目标就是离北京最近的河北。 “前两天我刚去了一趟河北,就是想拿出七八亿的资金来投入河北的高速公路建设。”但这次河北之行王克剑却有着颇多感触。他为记者举了两个小细节,一是在政府部门谈话中连一杯水也没有喝上,二是刚从建设局出来就差点被警察罚款。 在王看来,这或许可以折射出京冀两地经济环境的不同,“比如说娱乐行业,如果在当地没有相当的背景根本无法立足,还有许多地方,虽然整天高喊招商引资,但在具体落实中仍有相当难度。”他告诉记者,北京在几年前其实这种问题也特别多,但这几年来北京发展很快,在这方面的形象有很大的改观。 他给记者讲的另一个例子是,前两年北京市场上出现很多劣质饮料瓶,后来一查发现是河北这边造的,王克剑就联合几个朋友,到这个地方去考察,发现当地大都是几千块钱一套的低档设备生产的小作坊,而上一套先进的流水线则需要几百万元,当地没有人能拿得出。他回来后给当地政府写了一封信,表示有意在当地投资这样一条生产线。“但到现在我还没有听到回音。” 另一位据称在北京买了十多套房子的河北籍企业老总在电话中对记者说,企业外迁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北京这边的发展环境相对更宽松一些,企业所受到的各方面困扰要少一些。 尽管如此,王克剑仍对家乡的发展抱以厚望,“其实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并不难解决,相信用不了几年,这种状况会有大的改变。作为在外经商的河北人,在同等条件下,我们更愿意把钱投到家乡。” ——河北商会的“冀商”情结—— 随着越来越多的河北企业移师北京,加上许多在京打拼多年的河北商人,冀商在北京各行业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而成立北京河北商会就成为现实的需求。 “北京河北商会将是河北人在省外成立的第一家商会组织,这件事意义重大。”作为北京河北商会的首创者,李建国告诉记者,成立商会的初衷来自河北省政府驻京办,“他们找到我,给我说这个事,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接了过来。” 按照李建国做事追求完美的作风,他为即将成立的商会设定的目标是,树立冀商在全国的影响力,将在北京的这些分散的河北企业家团结起来,引导他们回家乡投资。 据记者了解,北京河北商会的筹备目前已接近尾声,并有望在本月内正式成立,其成员大多是在北京打拼多年并有一定成就的河北人,其中许多人的身价都在5000万元以上。 对于商会前景的展望,李建国认为随着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资本的流动将会越来越频繁,但是到目前为止,河北的企业自发向北京迁移的很多,北京的企业向河北流动的还不多,“我希望未来的河北商会能起到率先作用,虽然很多人离家久了,都已经北京化了,但在心里还是对家乡的感情深一些。所以我们希望能把大家的力量集聚起来,一起为河北的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对于商会,李建国还有一个“私心”,身为中华慈善总会永久理事的他,也希望能带动商会的其他人为慈善事业多尽一份力量,“一个人做善事能力总是有限的,如果能把大家的力量集在一起,应该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本报记者:赵志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