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信息时报》改版专题 > 正文

从信息时报实践看民生新闻的发展动因与前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12:02 信息时报

  近年来,新闻媒体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情况,就是以关注普通百姓生活状况为特点的民生新闻,所占分量越来越重,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民生新闻的出现和兴盛,已经开始改变传统媒体的生态.尤其是在像广州这样新闻市场竞争相对比较充分,市场发育相对比较成熟的地方,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媒体竞争取胜的法宝之一,谁的民生新闻做得最好,谁做得最到位,谁的市场竞争力就相对强一些。这一点,无论是在机关报还是市场报,都不例外.

  而且,随着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民生新闻的重要价值日益显现,也促成了媒体市场细分情况的出现.在传统的机关报家庭报都市报之外,新闻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以民生新闻为主打的新媒体,此类媒体已不再执著于成为所谓的主流报,严肃大报,而是干脆另辟蹊径,放低身架,专门走平民路线,旗帜鲜明地打出大众报纸的旗号,以示与那些机关报都市报主流报有别.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信息时报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本文就是试图从这份新型大众报纸的市场实践,分析一下民生新闻的发展动因特点和前景.

  信息时报强势崛起改变广州报业市场生态

  信息时报,是创刊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份经济类日报,也曾经辉煌过,但到上世纪末陷入严重亏损状态,难以为继。本世纪初被归并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对该报重新定位为综合性都市类日报,并进行脱胎换骨地改版。

  在信息时报改版上市的时候,广州报业市场上,仅综合性日报类,已经有4家日报1家晚报,报业竞争已经相当激烈.有人曾经断言,广州报业市场已经完全饱和,给新的市场进入者留下的空间相当有限。不少人因此对这份起步最晚的新报非常不看好,以为生存前景渺茫。

  但是,信息时报改版不到四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对广州报业市场的判断和对信息时报的悲观都是不成立的.在不到四年时间内,改版后的这份后进报纸,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生存得还挺不错,一年比一年在进步,上升发展势头良好:发行量在不断攀升,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都在稳步提高,尤其是在今年全国纸质媒体广告全面下滑的情况下,信息时报的广告量却逆市上扬,不仅没有下滑,反而在增长,成为广州平面媒体中极个别广告量呈现增幅的媒体,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按此形势发展下去,信息时报的发展前景相当令人乐观.

  改版不到四年,信息时报不仅撬开了严酷的广州报业市场,在市场上稳稳地占有自己一席之地,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改变了广州的报业形态.即在机关报晚报都市报之外,成功地打出了大众报纸的大旗,让广州报业生态更加丰富.现在,广州的报业可以说是国内大城市中生态最为丰富多样的.更重要的是,这种以主打民生新闻为特点的大众报纸,还为新闻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路径,即只有向下再向下,把自己跟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在一起,新闻业才有自己最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看来,作为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综合实力相对薄弱,又是市场最后进入者的信息时报,之所以能够在严酷的广州报业市场上有此成就.原因当然很多,如广州独特的新闻环境,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强力支持等等,但如果单从新闻实践的层面来总结,这份报纸的独特定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

  信息时报从重新改版起,就鲜明地提出了“发财狮子,大众报纸”的口号,将自己明确定位为一份服务大众,重视民生的大众报纸,一下子将自己跟最为广大的民众拉近了心理距离。事实上,在这份报纸上,虽然社会新闻不少,也很抓人,但让这份报纸真正进入广州人心目中,还是它们丰富多彩的民生新闻。即使是那些杀杀打打的社会新闻,该报也近可能地以平民化的视角进行报道、评论,让这些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尽可能转化为跟普通老百姓休戚相关.这是其一.其二,是这份报纸转身灵活,对市场的需求非常敏锐,无论是版面或是栏目设计,都因应民众的需求,市场的变化而变,把服务工作做到最好.这些应该都是这份报纸的独特之处.

  新中国报纸发展5个阶段

  要看清信息时报定位的独特性,就有必要回顾一下新中国新闻发展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新闻历程.对此,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把这半个世纪的新闻形态概括为这样5个阶段(限于报纸).

  第一个是神圣报纸阶段,以文革为顶峰时期,前后持续了3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报纸已经完全偏离新闻的基本规律,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是政治动向的风向标,报纸已幻化为政治化身,具有神圣性;

  第二个为机关报阶段,报纸的神圣性开始消散,但政治意味仍然浓厚,报纸虽然开始尊重新闻规律,但,还是以宣传指导为目的,文革后一段时间为盛,现在依然占不小的比例.

  第三个为闲适报纸阶段.这类报纸以晚报的崛起和兴盛为标志,在机关报之外,以软性新闻社会新闻文学副刊为卖点,开始重视新闻规律和市场竞争,但依然以被称作"机关报有益的补充"为荣,新闻的视点和角度依然是俯视的,推崇寓教于乐,对教化功能异常自得,其办报理念依然是传统式的.其兴盛期在上世纪末;

  第四个时期是以都市报崛起为标志的市场报纸的出现。都市报熔机关报和晚报的长处为一炉,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休闲新闻等等,只要是报纸可以容纳的都兼容并蓄,以经营者的姿态,主动研究市场,拓展市场。它们的新闻视角是首次由俯视改为平视,民生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但这类报纸在抢占一定市场份额后,则纷纷改弦易辙,标榜要办主流报纸,以取代机关报和闲适报为目标,由此极力要把自己跟最普通的大众拉开距离,这类报纸可称作新主流报,其实也就是市场报纸阶段。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出现后,现在逐步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它们瞄准机关报和闲适报纸对市场不够敏锐的缺陷,大肆抢占它们留下来的市场份额,是目前最为新锐的力量.

  在一般人看来,中国的报业市场经过如此市场细分和竞争后,已经大致饱和,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应该说是很不准确的.上述几类报纸尽管对于市场敏锐度越来越高,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摆脱不了政治报纸的传统,更多地从政治的角度看新闻,做新闻,而对于普通民众的关注度不够,或者换句话说,它们还是习惯于居高临下的新闻视野,跟最普通的民众依然还有一段距离.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中国社会因此进入了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变革中。市场经济对于中国人最大的改变,就是人的解放,个人价值的重现.人们从计划经济的藩篱逐步摆脱出来,愈来愈多的人是身不由己也好,还是主动变身也好,纷纷被带入社会竞争的洪流中,可以依赖和凭籍的东西愈来愈少,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负责。团体和集合的观念开始瓦解及重新整合,个人意识开始崛起,不再盲从和迷信.这就是大众意识的觉醒和崛起.

  这种新的意识变化,正在改变或者说将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形态.可以说,公民社会的觉悟和民本思想的普及,民主意识的抬升,等等,都是这一重大变化的必然结果.表现在新闻方面,就是人们不再满足于被说教,被指导,而是希望为他们提供一个信息的平台,反映他们诉求的平台,他们对新闻的要求进入新的阶段.这种要求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客观平实的信息,满足他们知情权和对信息的巨大需求;二是代表他们的立场、观点,为他们的诉求代言.

  这种大众意识的崛起,也相应地催生出大众媒体的诞生.可以说,中国纸质媒体已迎来第五个新时期,即大众报纸阶段.信息时报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的这种新变化和新闻发展的潮流,其喊出的"大众报纸"的发展口号,正当其时.

  大众报纸的诞生,为那些总被忽视或者长期被排除在发言席的大众,即被称为"沉默的大多数"们提供了一个发言的平台.

  这样,随着报纸生态的多样化,市场出现细分,机关报晚报都市报大众报,都分别对应于各社会阶层,成为不同人群的代言平台.当然,这种划分只是大概的,并不能绝对化.在现在的中国,这五种形态的报纸是共存的,各守一块,也互有竞争.

  大众报纸的精髓就是主打民生新闻

  大众报纸是顺应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和社会阶层出现重新分化的新情况而诞生的,因此,作为大众报纸,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时代的脉搏,确立好自己的立场,找准自己的服务对象.其最大的服务群体,就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即最为广大的普通老百姓.这些都决定了,大众报纸的精髓和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做好民生新闻,大众报纸如果不做或做不好民生新闻,也就不能称为大众报纸了.

  对于民生新闻,我以为,其内涵外延都是非常丰富的.所谓民生新闻,应该包括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其关注的对象主要是普通老百姓;其内容主要是围绕老百姓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乐等,讲百姓事,身边事;三是其立场和观点,应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代他们立言;四是有一定的地域性,地方色彩比较浓;

  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是绝对的.有人把民生新闻和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并列起来用,我认为就有些绝对化.在我看来,民生新闻比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等概念要丰富得多,可以说涵盖着这两个概念.很多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本身就是非常典型的民生新闻.但有些表面看起来是讲老百姓事的新闻,可能并不是什么民生新闻.

  在我看来,并非就是只讲老百姓的事就叫民生新闻,最关键之处就在于其立场和视点,是不是以民生角度来看,是不是以民生为重.若如此,则许多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也可以看作是民生新闻,否则,即使是讲老百姓的事,也不能称为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的核心就是民情民意.如何才能充分把握民情民意呢?就是要求报社人员要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触角最大限度地深入到社会各阶层,抱持大众思维,新闻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为最高奖赏.把版面尽可能地给予民众,尽可能多地报道发生在民众身边的人和事,让民众的知情权得到充分的满足.在新闻的选择上,以是否跟老百姓相关,是否被老百姓关注为标准;在要表现立场时,也是以老百姓的立场为自己的立场,代老百姓立言.在信息时报,上述原则是最为通常的实践准则.

  除此之外,信息时报还非常重视新闻评论的价值,设置了形式多样的评论方式,就是为了将百姓的要求和观点,在这个平台上表露出来.将许多时政新闻社会从老百姓的角度进行解读和转换,将老百姓的要求表达出来.

  当然信息时报秉承大众思维,绝不是拒绝来自官方的声音,而是绝不仅仅当一个传声筒,是对官方的声音进行充分理解后,转换成一种大众能够理解的内容和形式,并以大众的立场进行解读和评说。

  这就是信息时报主打民生新闻的基本做法。

  民生新闻的走向

  信息时报对民生新闻的实践,只能说是处在初级阶段,至今仍有许多有待改进,有待完善的地方.但从其几年来的实践来看,至少可以看出,在现在的中国,新闻传媒大打民生新闻牌,不仅是可行的,其实也是必然的.无论从时代发展还是新闻走向,民生新闻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渐深入并不可逆转,公民社会高速成长的大背景下,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发展民生,正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媒体所能做的,只能是顺应这个时代潮流和时代要求,没有其他出路。民生新闻必然是今后新闻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媒体和其他新兴媒体的兴起,报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点,在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今年,全国纸质媒体广告大幅下降,网络媒体的广告却高速增长,这一升一降的强烈对比,颇为刺激人们的神经。有人由此断言,报纸将从此走下坡,并怀疑报纸到底能存活多久。尽管这种担忧可能言过其词,但不可否认的是,报纸这种传统媒体如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则是肯定的。网络媒体对报纸最大的冲击,就在于网络传播的速度更快,内容更丰富,阅读更便捷。这是报纸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报纸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态,跟网络硬碰硬对撼,绝对会是大输家。报纸要怎样改,才是应对网络挑战的最好办法?我认为最首要的就在于报纸更要强化其贴近性,报纸可以比网络更贴近其目标读者群,报道读者的社区事,身边事;其次,就是要从消息为主转向深度解释性报道,扩大新闻的深度,这些是报纸的强项。第三,就是要强化报纸作为意见领袖的角色,强化评论的分量和力度,将为民代言的角色扮得更好;第四,要向网络学习,强化跟读者和民众的互动,把报人办报和民众办报结合起来。其实,这几点,都属于民生新闻的范畴。所以,大做猛做民生新闻,其实也是报纸的

竞争力之所在。

  当然,民生新闻虽然是新闻发展的潮流,但,毕竟在中国,新闻跟现实政治的关系依然是十分紧密.民生新闻在何地何时能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取决于国家和地方的政治发展进程.民生新闻所受到的限制虽然已经大为减少,发展空间正在不断扩展,但必须服务服从于地方政治的需要,这是最基本的现实。因此,要预测民生新闻的发展前景,只能说总的来说是前景广阔,但依然会面临非常多的压力。用一句最为常见的话说,依然是“前景光明,道路曲折”。其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在现阶段,仍然不少。现在做民生新闻,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一个度。

  曹道君

  相关专题:《信息时报》改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