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耗费几代领导人的心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10:44 国际先驱导报 | |||||||||
【作者】本报特约撰稿盛世良 中俄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的兄弟友谊、60~70年代的反目成仇、80~90年代之交的正常化,提升到如今的最佳水平——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耗费了几代领导人的心血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普京总统于本月21至22日成功地对我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他任总统
对俄罗斯来说,今天的中国是外交的优先方向之一,是关系最亲密的大国;对中国来说,俄罗斯是最主要的战略伙伴。 不仅是出于爱 中俄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的兄弟友谊、60~70年代的反目成仇、80~90年代之交的正常化,提升到如今的最佳水平——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耗费了几代领导人的心血,最终满足了两国人民的世代心愿。 芭蕾、红军、援华专家,丝绸、龙井、少林武术——俄罗斯和中国在对方人民心目中,总是同魅力、亲切、友爱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今天的世界上,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仅有爱是不够的。广泛的共同利益,使中俄结成了当今世界上发展最迅速、机制最完备、来往最密切、覆盖面最广的一对国家关系:两国订立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及其《实施纲要》等200多项共同的法律文件,有元首、总理和议会等高层定期会晤机制及战略安全磋商机制;去年签署的《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联合声明》,为新世纪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绘制了蓝图;互办国家年把两国关系推向新高度,仅今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大型活动就有260项之多。 去年中俄彻底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两国的互信水平更上一层楼。中俄举行首次大型联合军演、两国军事技术合作连年健康发展。若无战略上高度的互信,是不可设想的。 多年前,远东个别政治家靠鼓吹“中国威胁论”凝聚选民;现在,这种论调的听众越来越少。近年来,就连一度热衷于“融入西方”的俄罗斯政治精英,也开始重视中国和对华关系。他们看到,中国虽然目前还是地区大国,但重要性日益上升,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但相对实力开始下降。对俄罗斯来说,俄中和俄美这两对大国关系的地位,逐渐趋于平衡。 不仅是石油木材 几年前说起中俄关系,有人爱用“政热经冷”来概括。然而,目前的实情是以政促经,政经并茂。中俄贸易额5年增长1.7倍,前年突破200亿美元,去年接近300亿大关。这次普京访华期间,两国签订15项合作文件,有11项集中在经贸领域。 考虑到中国伙伴对能源的关注,普京去年当机立断:泰纳线油管先修到中俄边境附近的斯科沃罗季诺。今年俄对华供油将增加到1500万吨,数年后要超过3000万吨,成为中国第一进口油源。 能源合作不限于石油,已扩大到天然气、电力、核能和动力设备等项目。 经贸合作也不限于能源,已延伸到航天、信息、森工、交通、基础设施和环保等领域。原先那种中国盯着石油、俄罗斯怕中国劳动力、高科技领域的冷冷清清局面已经被打破。 相互投资也有进展,中国对俄投资项目有七八百个,俄对中国投资项目近200个,双边总额近30亿美元。 俄罗斯曾对劳动力进口严格设防,现在中俄劳务承包已完成近30亿美元。 规范贸易秩序、消除“灰色清关”的工作已经启动。 当然,贸易结构有待优化。中国对俄出口轻纺和农产品达3/5,机电和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不到1/4和1/13;俄对我出口燃料和原料占3/5,机电和高技术产品的绝对值虽大幅增长,但比重仅约3%。 现在看来,在政治关系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俄经贸发展规划去年定下的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600亿~800亿美元的目标,有可能提前实现。 不仅是政治和经贸 发展经贸合作,离不开对彼此国情社情、民意民风的了解。然而,中俄两国爱恨情仇数百年,相互之间却不甚了了。 没到过俄罗斯的中国人,脑海里不是列宾的油画、乌兰诺娃的芭蕾、《山楂树》和《列宁在十月》,就是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的衰落沉沦。然而,近年来到过俄罗斯的人发现,莫斯科越来越漂亮,傻大黑粗的商品和苏联时代的老汽车几近绝迹。普京当政6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从不足2000亿美元增加到7500亿,黄金外汇储备从不足百亿美元扩充到2000亿,外债从相当于当年GDP降为不到GDP的1/7,职工平均月薪从100美元以下提到300美元出头。 没到过中国的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印象仍停留在90年代充斥俄罗斯市场的廉价低质商品,以及形象和素质都很“抱歉”的中国倒爷和黑工;近年来到过中国的俄罗斯人,不论是游客、商人,还是外交官、留学生,可以说一无例外地都对今日中国、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产生良好印象。 中国人跟俄罗斯人虽有诸多差异,但都希望和平发展,希望以邻为友,与邻为善。20世纪50年代共同的意识形态掩盖了差异,此后的势不两立又抹杀了共性。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人文交流,增进对邻国的了解,这既是发展经贸、巩固政治互信的需要,也是丰富精神生活、两国世代友好的需要。互办国家年为加强中俄人文合作开了个好头。 如今,在俄罗斯走俏的不仅是丝绸茶叶、中国功夫、长城和故宫,还有老庄哲学、印章字画、中国炒菜锅、长城越野车、敦煌、海南和西藏……在俄罗斯人眼中,“中国”已不再是廉价消费品的代名词,而是同健康生活、高档时尚和现代文明挂钩。 至于笔者,一个唱着《莫斯科-北京》开始学俄语,在“反修”声浪中参加工作,改革开放后先后14年在莫斯科当记者,在两国成为战略协作伙伴时代迈过花甲之年,一辈子学俄语、研究俄罗斯、以俄罗斯为第二故乡的中国人,从心底里祝福中俄人民永远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相关专题:普京访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