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启动破冰之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20:46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3月30日电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启动“破冰之旅” 记者闵捷吴晶白瀛 30日在京落幕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透露出将在全国推广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消息,令中国文化界欣喜地看到了扭转“文化赤字”局面的希望。
据介绍,3年前启动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将从目前的9个省市扩展至全国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单位也将在目前的35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艺院团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具体步骤将于近日在各地上报计划后确定。 有学者认为,2006年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破冰之年”,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将极大释放文化生产力。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将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随着文化界期盼已久的文化体制改革大幕的开启,一系列改革措施将陆续出台,极大地释放文化生产力,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不久前召开的两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振聋发聩地提出了“文化赤字”的说法: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的“入超”。他说,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无法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中国自然就成了“硬件加工厂”。 据统计,2004年中国出口了700多万册(份)书报,只占国内当年书报刊出版总量的0.16‰。同年,中国向美国输出了14种版权,而从美国引进的版权达4068种,进出比为290比1;中国从人口只有316万的新加坡引进版权则达156种,而输出仅30种,进出比为5:1。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少峰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旧有的文化体制束缚了艺术生产者的手脚,阻碍了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致使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相应的输出制度严重缺乏。“因此,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也恰逢其时。”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开放演出和文化市场,提出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文化发展战略。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体制改革将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 去年9月新修订实施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规定外商和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合资的方式参与戏剧演出和剧院管理。文化体制改革会议举行的同期,第一家中外合资演出公司宣告在京成立,将在中国引入欧美发达国家的剧院管理模式。 陈少峰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基本经验和普遍做法。美国包括影视、音像制品在内的视听产品的出口,已超过航天工业而跃居首位。文化体制改革解放的是文艺生产力,同时也将释放中国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从而提升中国的综合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将增长至7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要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推动文化观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和文化科技的全面进步,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幅度提高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完) 相关专题:文化体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