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成效显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21:19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3月27日电(记者周玮曲志红)在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探索、尝试,逐渐积聚力量的文化体制改革,终于在迈进新世纪新阶段后大力提速。 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深圳、沈阳、西安、丽江等9个省市,35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艺院团等单位,承担起为这次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重任。 近3年来,各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着力在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和推进综合执法等方面,大胆创新,稳步推进,在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愈走愈精彩。 这次改革试点工作中一个最引人关注的难点就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目前,一批国有大型文化事业单位,如上海、辽宁、吉林、广东、重庆、云南等出版集团,四川、浙江、江苏等发行集团,上影、珠影、长影等电影集团,已经整体转制为企业;北京歌舞剧院、丽江民族歌舞团等直接转为股份制公司。 各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积极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浙江等省提出“转出一批、改出一批、放出一批、扶出一批”的思路,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公司则提出“从上到下,企业到底”,全省112个市县书店全面改制,新上岗员工全部告别国有身份,领导干部一律取消行政级别。 体制机制的变革,激发了这些单位的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上影集团公司2004年底完成了整体转制,改革使其效益不断增长,利润由2003年的209万元跃升到2005年的8548万元。其所属的上海联合院线公司,2005年观众达到2028万人次,实现票房2.46亿元,在全国院线排名第一。 改革试点以来,国家图书馆、国家话剧院、中国文物研究所、上海中国画院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正逐步树立公共文化服务观念,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深化内部改革,采用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项目负责等办法,增强单位活力,提高服务质量。 观念的转变带来服务的改善:国家图书馆将“服务”列为自己三大发展战略之一,采取各种办法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办证、借阅手续;开设特种需求委托服务、开通24小时读者还书服务;开通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门户网站;为农民工送书到工地等等,收到读者欢迎。 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依法管理,是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9个试点地区的新闻出版系统已实现“局社分开”,广电系统完成了“局台分开”,初步实现了由“办”向“管”、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管理全社会的三个转变。 政府部门职责更加明确,“越位”、“缺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上海、广东、深圳等地采取下放、取消、合并、转移等措施,实行政务公开,改进审批方式,简化办事程序,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这次改革试点中,各地区、各单位坚持把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相结合,整合文化资源,调整所有制结构,推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竞争力明显增强。 目前,在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广告、娱乐、演艺、会展等重点产业,一批产业基地和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开始崭露头角;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出版、网络游戏和动漫等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在部分综合性试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到2004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90亿元,占GDP的6.8%;上海445.7亿元,占6%;浙江669.7亿元,占6%;广东1123亿元,占7%。 两年多时间,对于一场足以影响到整个文化乃至整个中国发展的改革来说,可能还很短暂,许多深层次问题仍有待解决。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单位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的良好发展态势,完全有理由让人们为之兴奋,为之欣喜。 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体制改革将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在全国积极稳妥地推进。(完)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文化体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