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在华韩国人递增 感受中国魅力后不愿回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09:45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沈 林 环球时报记者 何申权

  “在中国的韩国人越来越多。不仅很多韩国人都想来,而且来了之后,大多数人都不愿回去。”韩国人朴羽珍告诉记者。如今,“不愿回国”成了在华韩国人的“新共识”。

  2008年,在华韩国人将超百万

  韩国《文化日报》去年年底发表的《每年10万人移居,2008年实现百万共同体》报道中称,中韩建交后,在华韩国人的数量呈几何级递增,数年之内已比在日韩国人规模更大,成为全球最大的韩国人共同体。

  驻华韩人会调查显示,目前在华的韩国侨民约有10万人在北京,青岛有7万人,上海有5万人。据韩人会事务总长张兴石介绍,大约有30万到40万韩国人长期居住在中国,加上短期居住者,人数将更多。极东海运航空株式会社是较早经营

中韩两国海运业务的公司之一,社长韩洪满说,如今每年起码有10万韩国人来华居住。到2008年前后,韩国在华侨民将达到100万。到2010年,在华韩国人有望超过200万。

  到了中国就不想回家

  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很大一部分韩国人乐不思蜀,舍不得回国。在中国社科院财贸系读硕士研究生的李俊豪就是其中一员。“我毕业以后不准备回国了。我想在三星这样的大公司找一个能留在中国的工作。”李俊豪告诉记者。

  9年前,朴羽珍还在韩国一家游戏公司上班,当他听说公司要派他来中国时,心里还挺不情愿。“可现在我打算在中国待一辈子。”如今,他和太太在北京朝阳区的来广营开了一家咖啡厅,还买了一套房子。他说,原来在华韩国人百分之百都是租房子住,现在已有不少韩国人在中国买了房子,这既是为了投资,也是为留华做长期打算。对于未来,朴羽珍充满信心。

  中国的魅力在哪儿?

  “是中国的魅力吸引了韩国人。”朴羽珍解释说:“在中国工作轻松,赚钱也不少,生活还很方便。”

  朴羽珍说,韩国的工作压力非常大,每天早上9点上班,下班时已是晚上八九点,有时还要工作到半夜。过去韩国是6天工作制,星期日也常常不休息。现在虽已改成5天工作制,但很多公司都没有执行。相比之下,中国的工作轻松多了。

  朴羽珍告诉记者,现在,很多韩国公司都在中国设有办事处或者分公司,在那里工作的韩国人不仅工资比韩国国内高,还能享受到不少额外优待。朴羽珍说,1997年他刚来中国时,每个月的工资就有两万多人民币,比韩国国内高不少,公司还提供住宿。而大公司的韩国员工每个月能拿大约3万元人民币,家属可以随行,孩子在中国的教育费用也可以报销。“孩子在中国读书能学好中文,长大了工作也好找。”

  韩国首都首尔(汉城)生活费用高昂,特别是农副产品,价格比中国同类产品高10倍左右。“韩国人在北京过得很舒服。”朴羽珍告诉记者,在北京生活的韩国人几乎个个都打过高尔夫球,而如果回国,他们中80%的人根本打不了,一是因为没钱,二是没有时间。

  配套设施非常完善

  在北京的韩国人不断增加,针对韩国人的生活配套设施也逐步健全起来。朴羽珍说,1997年,北京就燕莎、五道口地区有韩国餐馆,他不得不吃了一年的扬州炒饭和辛拉面。而现在,韩国餐馆到处都是。北京的望京是著名的韩国人聚居区,这里到处是韩国商店及餐馆,几乎所有的标示都有韩文,连街头小广告也不例外。记者在望京大西洋新城南门看到,不到100米的路段上就有3家主要针对韩国人的房屋租售公司。其中一家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长期跟韩国人打交道,他们都会几句常用的韩语。“就是一句中文不会,韩国人在望京都能活下去。”李俊豪说。

  大多数韩国人留在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李俊豪告诉记者,2008北京奥运会将带来很多机会,汉城奥运会的成功就是一个先例,他希望自己能利用这个机会多挣钱。朴炳奏说,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限量,自己先来中国也算是“抢占先机”。

  为留在中国费了不少心思

  懂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是这些韩国人最大的优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是因此才能留在中国。为了尽快学好中文,他们大都非常努力,很多都请了中文家教。为了多和中国人接触,李俊豪特意不住在韩国人聚居的望京地区。“老是跟韩国人在一起并不好,没机会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也没有机会锻炼汉语。”虽然才来中国3年多,李俊豪的汉语已经说得很流利了。

  朴羽珍告诉记者,很多韩国人都是先来中国学习和贸易有关的专业,然后再回韩国找可以派驻中国的工作,通过“迂回战术”来达到留在中国的目的。不过这种机会并不多,因此竞争非常激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