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滋养城市创新血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8日11:13 东方网 | |||||||||
前不久揭晓的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上海交大“风光无限”:共有51项成果受表彰,占全市获奖总数的15.41%;获奖总数及一等奖数也位居本市各单位之首。 上海交大还乐做探索科研新机制的先行者。昨天交大与上海移动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此前,已与上海电气成为战略伙伴,与宝钢科研结盟,与上汽共同进行新能源汽车研发……产学研联盟大手笔频频。
融入“三区联动”格局、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国际化战 略让“世界目光”聚焦上海,上海交大积极助推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滋养城市创新血脉。 融入“三区联动”新格局 国内“重量级”柴油机生产厂家———广西玉柴集团想建发动机研发中心,建在哪儿?一开始,玉柴相中了某个城市。经上海交大盛情相邀,玉柴董事长来上海考察了两次后拍板:研发中心就建在紫竹科学园区,并与交大签约共建,投资了2亿元,今年就将建成。 是什么让企业动心?首先,交大对发动机研发具有强大的学科优势;同时,交大向企业展示身处紫竹科学园区的“宝地”。在园区兜一圈,企业当家人不仅看到优美的林系水系、亭台楼阁,更感受到园区“高水平基地集聚、高层次人才汇聚、高技术创业齐聚”的发展态势。 在闵行建紫竹科学园区,是上海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大棋盘”中的一颗重要“棋子”。今年初,交大把教学、科研和管理重心从徐汇校区转移到23公里之外的闵行校区。“坐镇”紫竹科学园区,交大积极融入“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新格局。 交大为紫竹科学园区带来“聚宝盆”效应。微软、英特尔、欧姆龙等纷纷在园区内设立研发机构,因为他们看重紫竹园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条件,也看重交大的科研和人才优势。 紫竹园区内,交大构筑城市自主创新“金字塔”的“塔尖”:“振动冲击噪声”、“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迁移或选址紫竹;“纳米科学及应用”、“组织工程”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落户紫竹。 学校学科建设与上海支柱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交大与上汽集团等行业骨干企业,在紫竹组建国家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学校全面参与“航天闵行”的规划与建设,高校唯一的航空航天技术创新基地———教育部空天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在紫竹园区内开工,将于今年完成一期建设。 丰富城市创新体系内涵 上海交大校领导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负责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日前,双方共建的两个“重量级”研究中心同时揭牌,12个联合研究项目也签约启动。 “有了科研创新大平台,我们才可能建立这样高层次的产学研联盟。”交大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敬忠良感慨。 原先,交大空天科技专业因学科面较窄、申请项目时科研人员“各自为政”,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较弱。学校整合空天、电信、机械、力学、材料等学科资源,组建空天研究大平台。敬忠良告诉记者:“平台负责人整合各方资源,统一管理支配经费,不仅能揽下大项目,也使科研人员能安心研究。” 建大平台大团队,瞄准大项目大成果。空天研究院成立一年多来,先后参与大型飞机工程、飞行器结构强度技术、伽利略卫星导航重大项目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多家航空航天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上海交大近期打造一批“科研特区”,空天研究院就是其中之一。 梳理学校创新资源后,交大建起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统生物医学、空天、能源、核电等一批科技创新大平台。这些平台突破以往院系“藩篱”,通过一系列“特区”政策,实行学科交叉,资源整合。如船舶与海洋工程平台,融合了船舶学、力学、动力学、电气学、制造学等多门学科,着力提升上海的船舶设计、制造能力。 吸引“世界目光”聚焦上海 全球机器人巨头进驻上海了!日前,机器人供应商ABB集团宣布,将其全球机器人业务总部迁驻上海,并投入运营,设在外高桥的机器人生产线年产能达1000台以上。 相关专题:交大110周年校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