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南学子去津沪求学的路还能走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14:13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核心提示:

    3年花近10万元还未必能换来一张名牌大学的准入证。这边河南的家长还在为究竟该不该“冒险”进行智力投资而犯愁时。那边,沪津的家长已经坐不住了,毕竟像河南这样的“全国生”到他们那里读书的人越多,争抢当地学生升入名牌大学的几率就越高。这种曾经是共赢的合作究竟还能走多远?

  河南家长举棋不定

  理工类:本科一批天津458分、河南568分,差110分;本科二批天津408分、河南523分,差115分。

  尽管50%的一本升学率显然达不到当初送孩子出去读书的家长们的预期,但家长们会算账:他们将2005年天津、河南高考

录取分数线比较后发现,理工类:本科一批天津458分、河南568分,差110分;本科二批天津408分、河南523分,差115分;本科三批天津389分、河南496分,差107分。文史类:本科一批天津498分、河南565分,差67分;本科二批天津460分、河南522分,差62分;本科三批天津443分、河南493分,差50分。再将2005年上海、河南高考录取分数线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依然相同。

  去,在取得与河南考生同样成绩的情况下就有机会上更好的高校,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花近10万元买个“保险”也是“物有所值”。

  不过让家长们担心的是,在已经出去读书的学生中有成绩下降的,更有极度不适应重新回来学习的。在上海上高中的河南学生李文说,他们班一个山东同学前段时间突然跑回家了。这个同学刚到上海时成绩相当不错,可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的成绩并不出色,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李文还听说,上一届也有个学生没上完就回去了。

  拿李文来说,除了一次性向学校交纳5万元委托培养费,每学期她还要按上海的学校住宿标准再交纳学费和住宿费,这个标准分别为:每生每学期1500~2000元和360~560元。李文每个月生活支出还要花销400元,而这个钱在外地同学中并不算多。这样算下来,她在上海读书3年,差不多要花掉9万元。

  目前到津沪就读的学生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安阳、焦作、新乡5个城市,学生的分布情况也多少反映出这5个城市在河南经济发展水平位次。

  在天津读书虽说不需要一次性交那么多钱,但不少学校的学费也从当年的每年1.5万元涨到了每年1.65万元。在天津3年下来,也得八九万元支出。这对于平常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郑州八中的一位学生家长郝女士说,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就是多花点钱到上海、天津读书,

  也还是比较划算的,毕竟估算出的两地实际录取分数线相差100多分呢。也就是说,在河南这边考个三本院校到上海、天津就可能上一本院校。可是按政策要求,到津沪上学的孩子必须是过了当年中招省重点线的,这些孩子即便在本地重点高中读书上本科的几率也依然很大。跑这么远,花这么多钱,还无法经常感受亲情,又不一定能上一流大学,到底值不值呢?

  恐怕有这种困惑的家长不只是郝女士一个。

  成本归成本,然而在孩子教育的投入问题上,不少家长是很难用理智来作出判断的,哪怕有一点机会,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错过。

  李文说,上清华是她从小的梦想。就是最疼爱她的姥爷觉得她是可造之才,打小就为她赋诗一首,其中最后一句写着的就是“清华园里花最艳”,这话一直烙在她的心里。尽管父母都只是工人,作为独生子女,爸爸妈妈还是“狠狠心”把她送来了。

  在媒体工作的王女士说:“除了分数线这一因素,我愿意让孩子去上海读书,还有一个原因是看中了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希望孩子能有个开阔的视野,并在综合素质上有长远发展。”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天津去读书,除了因为天津有着一流的教育资源外,还因为天津有靠近京城的优势。

  从事金融业的王先生说:“今年河南参加高考的考生将达到80万,可能在全国排第一,而面向河南招生计划才46万。有媒体报道说,河南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比例是4∶6,其中重点本科院校的计划比例又很小,你说这竞争能不残酷吗?只要有机会,再省吃俭用也要把孩子送出去。”

  这边河南的家长在为是否送孩子出去读书头疼,而上海、天津那边的家长同样也在为外地学生来本地读书感到头疼。

  上海招生“晴间多云”

  之所以在这件事上低调,主要原因是上海教育部门觉得挺委屈的,一方面上海家长有意见,甚至人大政协都关注到了此事。

  上海进才中学教育处副主任董智武说,刚开始那几年,由于外地学生数量有限,对上海学生读大学冲击还不是很大,外地学生并没有进入上海学生家长的视野。可是近几年,随着招收外地学生的数量增多,上海家长对这项招生工作开始有意见,这很正常。

  在上海一所大学工作的吕女士说,以2005年为例,来上海读书的全国生近3000人,这近3000人大多是各地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近3000学生中,哪怕只有1/3的学生“冒尖”,对上海学生入读顶尖大学也是个“威胁”。众所周知,上海考生不希望去上海以外的地方读书,可北大、清华这种顶尖大学,家长和考生还是趋之若鹜的。2005年,北大、清华在上海的招生数量加起来是120人左右(不包括保送生),在上海读书的这些“全国生”自然是有力的竞争对象。今年,上海学生最中意的大学——复旦大学将3400名招生计划中的63%都给了上海学生,对上海学生来说是个天大的馅儿饼,但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愿意看着这个馅儿饼被外地学生“分享”。

  还有一些上海家长认为,尽管上海每年已有60%的初中毕业生能进入示范性高中读书,但还有40%的学生上不了这类学校,既然这种重点学校能有空间招收外地学生,为什么不能更多地招收本地学生呢?是不是因为外地学生交的高费用,对学校有吸引力呢?

  上海家长的声音直接影响着未来外地学生到上海读书的前景。

  目前,郑州一些中学就流传了上海、天津重点中学不再招收“全国生”的说法。而浙江媒体在去年就有“上海11所重点高中停招‘全国生’的报道”出现,原因是上海招收外地学生,抢了当地的好生源,引起当地部门和学校的“反感”。

  对于上海高中究竟是否还会继续招收外地学生的说法,上海有关方面显得比较低调。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一工作人员说,目前,还不到出台这项招生政策的时间,因为该政策往年是在5月中旬出台,到底招还是不招,考生和家长可经常到上海市教委和各示范性高中的网站查询。

  上海某区教育处一工作人员说,之所以在这件事上低调,主要原因是上海教育部门觉得挺委屈的,一方面上海家长有意见,甚至人大政协都关注到了此事;另一方面,有些生源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有意见,认为抢了他们的生源,影响升学率。这种“出力没落好”的结果的确是之前没有想到的。

  天津政策“阴云密布”

  天津坊间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一律不招,二是部分不招,即几所市直属重点高中不再招外地学生,其他高中减量招生。

  记者在天津的采访异常困难。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育系统对外地招生的事一律不得接受媒体采访,不得乱发言。原因就在于去年夏季,“来这里报考的外地学生太多了,甚至全城大堵车,那段时间几乎没歇的空,基本是‘两点一线’:从这个学校到宾馆,再从那个学校到宾馆。这引起了全市市民的不满。”一位家有高中生的天津出租汽车司机说,“这事(外地学生报考)也招来了京城的记者们,从去年‘五一’到‘七一’,媒体的报道几乎就没间断过。”

  记者上网搜索了一下,媒体对天津向外地招高中生的报道有很多,诸如《天津高中广招外地生狮口大开高考移民争入津门》、《天津:“高考移民”争相不惜血本调入津门》、《“高中移民”顺势跑起接力赛》、《天津高中外地招生担心有意见本地不宣传》等,动辄提到“高考移民”、教育公平等大问题,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那段时间一上班,我们就上网搜索‘天津高中招生’,看看又有哪家媒体批评我们了。”天津市教委一位官员说,“那时,我们的压力异常大,同样对外地招生,为什么媒体总是一窝蜂地盯着天津,真让人搞不懂。”

  因此,天津对于今年是否继续对外地招生的事三缄其口。当记者好不容易联系到天津市实验中学的曹副校长,在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他开门见山:“我们学校是从2004年才开始招外地学生的。这事非常敏感,上面要求招外地学生的事,我们不得私自接受记者采访。不过,你也别再问了,今年我们学校不再招外地学生了。”

  当记者问曹副校长,这个不再招收是仅指该校还是全市所有学校时,他拒绝回答。天津坊间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一律不招,二是部分不招,即几所市直属重点高中不再招外地学生,其他高中减量招生。

  但是据天津市政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分析说,停招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天津的高中生生源吃紧。天津全市共有高校20多所,毛入学率达50%(河南的仅为17.02%),三本常常报不满,当地高中本科录取率达60%以上,天津当地考生每年仅有七八万人。“这么大的升学空间,天津本地人应该知足了”。

  《2005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当年招收初中生9.98万人,当年毕业13.91万人,年末在校学生34.02万人。招收普通高中生7.44万人,当年毕业5.73万人,年末在校学生21.72万人。小学当年招生7.84万人,毕业11.48万人,在校学生55.19万人。已累计建成48所示范性高中,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超过75%。从中可见,其本地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升学人数结构呈“纺锥体”,“从规模上不稳定、缺乏后劲”,这就需要外地的学生填充,使之形成正常稳定的‘金字塔式’结构,只有这样,“天津的教育才不至于失衡,教育资源才不会浪费”。

  这位官员透露,在今年的“两会”上,两种意见进行了强烈交锋。以他为首的一方支持招外地学生。理由是这既有助于天津教育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天津经济。每个学生3年近10万元的花费委实不是一笔小数目。同时,由于探望学生,家长在天津的消费也不可小视。而且据不完全统计,学生家长在天津投资的不下200人,“这种招商引资更有亲情味,更有生命力呀”。

  刚刚在天津市成立的天津市河南商会会长王春发说,在天津创业务工的河南人近10万人之多,其中搞企业的就有2000多人,其中从2001年以来新成立的占四成,相当多的投资者是跟着学生来的。“不少河南人对天津没有什么印象,自从学生来这儿上学后便跑得勤了,先是让学生的母亲来陪护,后来甚至把生意搬到了这里。”作为区政协委员,他力主当地高中向外地招生。

  记者从天津市人大、政协获悉,尽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对在外地招生一事各有观点,但他们并没有正式受理任何一个支持或反对者的议案、提案。“这个事情有很强的两面性,事关天津发展大势及与外地关系,不好裁决。因此不能轻易立案。”天津市政协一位官员如是说。

  在天津上高中的洛阳4位学子

  津沪求学,去还是不去,是个问题。在目前全国高考招生大背景下,河南该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请继续关注《豫沪津3地高中教育合作7年记》尾声篇。(为尊重本人意愿,文中学生为化名)

 

   相对于80万的高中毕业生而言,每年数百名赴津沪上高中的河南学生,对缓解河南的高考压力,不过是杯水车薪。这种创新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因高招地域差异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解决这个不公平,虽然并不是河南这些生源大省自己的“内务”,但河南直面现实,正尽其所能突破地域限制。

  深读

  新闻记录历史

  河南希望继续合作

  “既然是合作,就是双方的行为,如果对方真有困难,我们也应该尊重。”

  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王德如说,不管其他省市情况如何,河南希望与津沪的合作能继续下去。

  王德如说,有些学校认为津沪的高中抢了生源,这本身就是狭隘的看法。什么叫抢生源?对学校来说,不就是流失了好学生会影响其考入好大学的学生比例吗?是学校的“虚荣心”重要还是学生自身发展重要?“我们不能不考虑河南的招生现状。再说了,今年河南初中毕业生有180万,即使有几百名学生到外地读书,还有很多尖子生留在本省。何况这些去外地读书的孩子将来成才了,不一样为河南争光吗?”

  但对于与津沪的合作能进行多久,王德如也没有给出答案。“既然是合作,就是双方的行为,如果对方真有困难,我们也应该尊重。”王德如说,当初也没有定下合作期限是多长。

  王德如说,当年,上海刚建了一批寄宿制重点高中,而上海的初中生比例在下降,对一些学校来说,怎样招收更多更好的学生对学校发展很重要。而那时河南全省高中在校生的数量是45万(现在是180万),高中已经成为河南教育发展的瓶颈,双方有充分的合作空间。

  “上海、天津方面认为,通过合作既可以让上海、天津高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全国、服务全国,也可以让上海学生感受一下外地学生的刻苦学习精神,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营造良好氛围。我们则认为,让河南孩子出去读书,既开阔了视野,又多了一条上大学的渠道。双赢。”王德如说。

  记者咨询了一些上海的高中。多数学校表示,暂时没听到要停止招生的说法,但怎么招,招多少,要等上海市教委的政策出台。也有些学校表示,今年肯定会继续招“全国生”,只不过招生名额要减少。因为按照上海的规划,从2006年起,上海的高中教育要实现“小班化教育”,班级名额最多不能超过45个。这个规定肯定会让各高中压缩对外地学生招生数量。上海市教委在2005年中招政策中就明确规定,各寄宿制高中招收外地优秀初中毕业生的计划人数,不得超过学校当年住宿学生招生人数的50%。

  上海一所市级示范高中曾在其网站上解答家长咨询时透露:今年上海仍继续招收外地优秀初中毕业生。该校招收两个班级84人,报名预计5月中下旬启动。

  记者与天津的一些高中进行联系,但一提起招“全国生”的事,对方的回答大多是“现在没消息,请静等通知”。河南一些学生家长向天津的学校咨询时被告知,今年招不招还没确定,但是招生时间要晚于去年。这样做,主要是担心过早招生会干扰生源地的中招考试。

  据了解,上海市教委的统计数据表明:去年上海的初中毕业生总人数为15万,今年初中毕业

  编者的话

  教育公平需要民众理性更需要政府远见

  □朱金中

  连续4天,“豫沪津3地高中教育合作7年记”的新闻暂告一段落,但对于数十万河南学子的报道还将继续,因为再有2个月,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开始了。那时,会有更多的家长在考场外守望着自己的孩子。

  46万∶80万,这样的比例难怪让家长们揪心。豫沪津3地的教育合作模式固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效果,但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合作模式与其说是一种权宜之计,不如说是无奈的变通之策。这种通过经济手段享受到的“津沪招生权利”,毕竟无法普及到更多的河南考生。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考的地域差异一直在拷问着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公平原则。作为生源大省,河南的很多学子无法享受到招生政策上的公平甚至教育公平,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在目前的高考政策下,河南的教育部门无疑是做了一些努力的,“把河南的考生送出去”,固然让一部分人享受到了公平,但对于80万人来说,无疑还是杯水车薪。很多孩子并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并非河南一省的情况,更是其他生源大省也遇到的头疼问题。“1+1”或“1+N”这种“点对点”毕竟不具有更大的推广空间,要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教育公平,必须从制度层面下手。

  与当前另一广受诟病的医疗卫生领域相比,教育的地域色彩更弱一些。财力雄厚的地方政府固然可以有力推动当地教育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本地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但从根本上讲,教育的不公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个“有钱便能解决”的问题。以大学建设来说,钱可以解决校园用地、聘请名师等,但大学品质却并不能一蹴而就。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资源的配置完全依靠政府,这种配置形式在运行几十年后,弊端明显,已无法跟上新形势的发展,愈发显露出不符合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一面。教育不公平已成为社会不公平的重要表征,解决教育不公平需要民众理性,更需要政府远见。

  生将减少20%,数量约为12万。

  ”买平等”拷问教育公平

  更深层面的原因还是现行高校招生制度的不合理。可以说,这对高招的地域性不公平提出了挑战。

  国家教育部中考专家组核心成员刘志军博士说,“全国生”到外地求学,等于花钱购买考试的权利,是把教育资源经济化了,而且“全国生”似乎也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与沿海城市学生在高招中的“平等”,但更深层面的原因还是现行高校招生制度的不合理。可以说,这是对高招的地域性不公平提出了挑战,实际上拷问的是教育公平问题。

  河南省招办的数据显示,目前,河南每万人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约88人,远远低于全国120人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普通高考录取率为58%,低于全国62%的平均水平;本专科招生比例为3.8∶6.2,与全国4.7∶5.3的比例有较大差距。正是巨大的考生基数和数量有限的名牌院校招生数目,让河南考生和家长对高考分数线极度敏感。

  尽管现在各地使用不同的高考试卷,无法直观地看出各地高考分数线的差异,但是从各地考生人数和招生计划上还是能算出,上海学生比河南学生在考大学上至少有100分的“优惠”可以享受。用8万元来“购买”100分的差价,相当于一分800元。看似很贵,可是在河南,有时一分就能刷下上千人,这种性价比,任何一个了解高考情况的河南家长都能得出答案。

  上海师范大学科技处刘处长说,和“高考移民”的身份不同,这种直接到外地读高中的行为则有据可依,两者身份虽不同,可都折射出教育资源分布的地域间不平衡。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招生制度,尽管具备了形式上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由于录取时采取分省定额、分别划线的办法,且各省录取定额不是以考生数量按比例分配,而是按各省高教资源状况,以及优先照顾城市考生为准则的,这就造成了各地考生上大学的机会不能均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去外地读高中可以缩小教育的地域差异,但这种上学形式无疑又强化了教育的阶层倾向。毕竟,8万元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是个不小的数字。

  河南升学压力进一步加剧

  预计今年我省普通高招报名人数将达到80万人,比去年增加10万人,而高招计划包括省外在内才46万,比去年只增加了3万多。

  4月5日,河南省2006年高招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此次会议提供的数据显示:我省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升学压力进一步加大。一方面,2006年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生58.5万人,加上往届生、社会人员报考,预计今年我省普通高招报名人数将达到80万人,比去年增加10万人,而高招计划包括省外在内才46万,比去年只增加了3万多,其中重点大学计划增幅有限。计划增幅远远低于报考人数增幅,高考升学压力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省高校校均规模连年扩大,2005年全省高校校均规模达到了10263人,本科高校校均规模达到了16637人,其中在校生2万人以上的本科高校达到4所,在校生1.5万人以上的本科高校达到8所,两项相加占28所

  普通本科院校的43%。不少高校已达到甚至超过了省核定的2010年在校生发展规模,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规模扩张的空间已经不是太大。

  在这次会议上,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说,“十五”期间,尽管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8.7%升至如今的17%,但与老百姓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一定差距。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每万人中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约为88人,低于全国120人的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23%,这就意味着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要增加十几万人,应该说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因此,“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并重”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

  河南学生期待更多机会

  还将努力吸引外省本科院校和质量较高的老专科学校来我省招生……提倡我省学校……尽可能多招河南考生。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王德如说,河南学生愿意花高价去外地读书,并不是嫌弃河南的高中环境和教学水平差。目前我省各地示范性高中建得都很漂亮,其硬件、软件在国内都不落后,国际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金奖学生不少来自河南。如今全省的示范性高中已经有441所,今年仅这些学校招生计划就占到整个普通高中计划的45%,应该说已大大缓解了河南学生“上好高中难”的问题。但高中生最终要上大学,河南名牌大学少,全国重点大学招生计划又不是按人口比例投放,河南学子选择去上海、天津读书是可以理解的。

  王德如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倾斜、向传统名校倾斜,但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教育资源的扩大,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实现教育公平应该被提上日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促进教育公平,就要努力缩小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受教育的差距。

  省招办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政法大学提出今年将按生源地学生人数分配招生计划。全国人大代表、

武汉大学教授洪可柱也提出了“取消发达地区的‘高考特权’、实行全国30所名校联考与地方自主招生两次考试相结合模式试点”的议案,这都是有利于我省考生享受教育公平的信号。但在目前高考体制还无法做到大范围改革的情况下,对于我省来说,继续加大投入、尽快缩小省属高校与部属重点高校之间的差距、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分流中学生,才是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

  同时,为改变我省高考录取率较低的现状,我省还将努力吸引外省本科院校和质量较高的老专科学校来我省招生。在提倡我省学校到外省招生、改善生源结构的同时,要求各高校尤其是老本科院校把跨省招生规模维持在去年水平,尽可能多招河南考生。

  据了解,今年3月,副省长王菊梅带着省教育厅、省招办到北京,与在京高校进行沟通,希望这些院校将招生计划多向河南考生倾斜。近期省教育厅还将再次进京,向国家教育部汇报我省今年高考报名情况,以求得到更多的支持。

  □首席记者王曦辉记者杨振东文记者许俊文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