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国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15:54 新世纪周刊

  张卓元

  “看到此书,我担心华文写作版图,又失去一块”

  在迟福林教授的主持下,在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参与下,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撰写的《2006’中国改革 年度评估报告》正式出版。这是继《2005’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后,中改院推出的第二本关于中国改革的年度综合评估报 告。

  这份评估报告的推出是及时的。今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两会”上海代表团的讨论时,特别强调:“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 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这份报告就是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来评价2005年改革进程和寻求下一步推进改革的方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看,报告认为,2005年是改革攻坚年,改革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成绩来 之不易。以全国范围内农业税的取消、非公经济发展36条的出台、上市公司

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 推进为重要标志,改革在2005年拉开了新阶段攻坚的大幕。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改革力度比较大的一年,是某 些领域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的一年,也是对启动“十一五”时期改革攻坚具有重要影响的一年。

  在对改革攻坚新阶段的判断上,这份报告引入了社会矛盾分析的新视角。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27年前相比,目前中国面临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一是经 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 突出矛盾。

  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刻变化,一方面表明27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标志就是我们从温饱社会开始迈向小 康社会;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目前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已经与改革开放之初大为不同。我们看到,近年来关于改革的种种争 论,都与两大突出矛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下一步的改革必须在认清新形势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新问题。

  报告认为,站在历史新起点,推进改革首先要实现理念上的升华。中改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改革观,把以 人为本作为判断改革、评价改革的基本标准。我们看到,2005年社会各方面对改革存在多方面的争论。要在争论中实现社 会的正和博弈,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报告提出,这个标准就是以人为本。无论是争论改革的对与错,还是争论某些改革的成功 或失败,都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判断的基本标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思路,实现改革战略目标的提升。报告认为,面对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要 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与原来把公共服务归结为市场经济体制组成 部分的提法相比,“改革双目标理论”是报告的一个重大创新,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改革进入新阶段,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改革重点发生了变化。中改院提出的“政府转型是改革攻坚重点”的判断得 到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现在已经很明显地看到,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决于政府转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取决于政府转型 ,有效推进教育
医疗体制改革
也取决于政府转型。报告提出,由于中国政府转型进程的滞后,导致了近几年我们改革多方面的 不到位。因此,“十一五”时期应当把政府转型作为下一步改革攻坚的重点。

  目前,改革攻坚已进入全面调整利益关系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利益关系问题更具有 广泛性和复杂性。报告指出,全面、合理地调整利益关系,不仅需要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也需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 体制改革。

  正是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2006’中国改革评估报告》分别从农村改革、企业改革、宏观调控体制改 革、金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社会改革及政府转型等九个方面对中国2005年的 改革进行了解读和评价。报告不仅体现了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而且充分展现了中国改革攻坚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无论是对政府官员、改革理论研究者、改革工作实践者,还是关心中国改革进程的社会公众,这份报告都有比较大的 参考价值,值得一读。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