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商报特别策划:中部崛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17:17 江西商报 | |||||||||
国务院从2004年提出口号,到2005年调研摸底,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中部崛起”的宏伟战略已经日渐清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国家战略提出两年之季,其纲领性文件——《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也即将出台,据有关部门透露,这个答案在不久或将揭晓。
中部六省(江西、安徽、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地处内陆腹地,总人口3.61亿,占全国的28.1%;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而近10余年内,我国中部与东部的GDP差额比已增加了6倍,西部大开发又使西部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部。通观全盘,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呈现东部最快、西部居中、中部较慢的态势。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可谓正当其时。这不仅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分区推进的发展战略,使得中部地区处于相对“政策洼地”;也不仅在于,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我国东部经济的发展已经为具备相当工业基础的中部提供了产业承接和经济崛起的机遇;还在于,中部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不可逾越的“结点”。 “中原定,天下安。没有中部地区的发展,就不能真正实现地区协调和城乡协调发展,就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不能建成和谐社会。”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中部六省发展研究中心组成的《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政策研究》联合课题组提出的论断。 该是“中部崛起”的时候了! 这是中部六省的齐声呼吁;这是三亿六千万中部人的齐声诉求。 (本期策划由商报记者付强、周君采写。江西省发改委、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江西省统计局对本次策划提供了支持和帮助,谨此感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之初,我国实施沿海开放战略,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动力。 上世纪末,中央着眼于促进西部地区发展,作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西部地区乘势而上,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其后,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走上前台,为东北三省的发展提供了良机。中部六省,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占28.1%,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发展相对滞后。 通观全盘,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呈现东部最快、西部居中、中部较慢的态势。 忧患:中部显露塌陷端倪 这里,曾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八一起义的枪声,将古老民族推向共和。 这里,本是膏腴之地。“湖广熟,天下足”,中部不可谓不富庶。 这里,本是重镇要塞。“得中原者得天下”,中部不可谓不重要。 这里,还是近代工业的摇篮。“汉冶萍”的烟火,催生了华夏大地上的新文明。 …… 然而,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中部,在共和国经济版图上渐次滑落。 塌陷越来越深 2004年,中部六省人均GDP只有8814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94元,分别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3.9%和91.8%。 2001年,全国GDP增长速度首次出现东快、西次、中部居后的局面,并且随后的两年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统计资料对这一判断提供了支持:1997年~2003年,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由31%下降到24.7%,东、西部分别由56%、13%增加到58.5%、16.8%.东西夹击下的“中部塌陷”不言自明。 T度越来越大 记者的采访本上,还记着江西省发改委综合处郭处长的的一段介绍:江西有21个国家级贫困县,全省没有解决温饱的人还有100多万。 再看一组数字,在15年前,江西与广东的GDP总量比大约是1:1.3,现在这个数据超过了1:3;1990年江西省和广东省的人均GDP的比较大概是1:1.2左右,而现在也已经超出了1:3以上。 世界经济学家对这种区域经济的描述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作为区域的T度来讲,一般有三个1.5应当把握,1在整个区域发展的过程中沿着T度如果一个经济板块和另外一个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总量在1:1.5之内,人均GDP在1:1.5之内,一个平方公里产生GDP的能力在1:1.5之内,属于正常的。如果超出1:1.5,甚至1:2、1:3,这个T度就过大,现在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相比,已经基本上超过的1:3的程度,因此中部本身的崛起已经提到了它的日程上来。 三个效应的怪圈 早发展赢得的市场先机,使东部沿海具备了集聚劳动力、资本和高新技术等要素的更大磁力。 迟发展的必然效应,是经济的逐步边缘化。由于经济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改革开放初期的迟发展还会滞后影响到现在,以致使差距进一步扩大。 这就引导出一个难以逃避的结果:快者更快,慢者更慢;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迟发展效应-滞后效应-马太效应。中部的发展,面临的是这三个效应的怪圈。 这是中部最深沉的忧患。 选择:新梯度、新基地式发展 一车活蹦乱跳的生猪,运到广东,换回一车纯净水,还赔了运输费。 在湖南岳阳,人们说起这个故事,心里充满苦涩。 的确,这是一笔不成比例的交易。一车生猪,从小猪崽一天天养大,花费了多少农妇的早早晚晚的时间。一车纯净水,从灌装线上走下,也许只是眨眼的工夫。 新梯度 然而,市场不会特别地怜悯弱者。当你用农业文明成果去交换工业文明成果,用小农经济的产物去交换现代工业经济的产物,得到的,自然是一个充满苦涩味的比值。 中部与东部时常进行的交换,恰恰是放大了的“生猪”与“纯净水”的交换。 在日复一日的“生猪”与“纯净水”的交易中,中部人不得不问:附加值哪里去了? 我们生产初级产品,人家生产终端产品;我们搞粗加工,人家搞精加工;我们卖资源,人家办产业。长期处在当“下手”的位置上,紧巴巴地赚一点出苦力的钱,而把成几何数倍增长的高附加值给了别人,反过来,我们的市场成了人家的卖场。这种局面不改变,中部谈何崛起? 拉长产业链,把附加值拿回来。在建造新的经济梯度基础上,重新塑造中部的新篇章。 新基地 2005年下半年,国务院研究室陈文玲司长一行3人调研中部六省20多个城市、15个开发区、40家企业和12个县乡镇,发现中部各省对符合各自发展实际的战略大布局日渐清晰。 《调查报告》指出,江西则要“建成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优质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山西省提出的战略思路是,“建设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河南省的战略构想是,把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两大支撑;湖北省力图“把湖北建设成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区、现代制造区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而湖南省的重点是做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湘中经济走廊,发展湘西经济带;安徽省正在“翘首向东”,融入长三角。 从这些定位看,虽然目标不是很高,但是都基本符合各个省的实际现状。 《调查报告》在结尾,建议对中部给了如下定位: 中部地区应定位为“六个基地”,即全国商品粮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生产基地、重要原材料生产基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重要的文化和旅游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不可能处处崛起,必须确定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区域应为沿长江经济带、沿京广线经济带和六省确定的城市圈;中部省份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联系紧密的带动区和辐射区;国家级、省级各类开发区;国家重要的粮食核心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区。 反思:经济发展偏、僵、小、弱、重、低 据江西省发改委综合处郭处长介绍,在现代经济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多数经济指标都处于较低位次,产业结构失调已经成为制约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而江西省统计局副局长彭道宾则将这些缺陷归纳为六个字,即偏、僵、小、弱、重、低。 缺陷之一:产业结构演进中出现偏差。主要体现在二产的优势不明显、三产缺少高端产业,传统服务业所占比例过高。 缺陷之二:经济体制存在僵硬问题。这主要包括市场化程度低、开放型,股份制经济落后等。 缺陷之三:资金投入和产业规模较小。2004年,中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值比经济总量值低5.4个百分点,同时,在高、精、尖工业产品的生产规模上,劣势非常明显。 缺陷之四:科技创新能力弱。 缺陷之五:重复建设导致产品结构趋同。 缺陷之六:对外开放程度低。并值得影响到旅游收入和吸引外资、外商的水平。 诉求:扶上马、送一程 中部地区是国家的主体部分,底色所在。依靠中部的“自力更生”和自我化解,中部的矛盾有可能被慢慢消化,但历史和现实都不会给我们太多的时间。 因此,破解中部崛起这一重大命题,不仅需要政策支持,需要“扶上马,送一程”,更需要中部人自己付出不懈的努力,在观念上、结构上、体制上完成突破。 河南省社科院一位专家表示,“眼下推动经济最重要的利器,依然是国家政策。因此,应当明确中部地区的发展定位,拓展国家中部政策空间。” 这位专家表示,综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若干国策级的经济战略,每一项都得到了政策强有力的支持。就拿最新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仅第一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获批项目,就高达610亿元,更不要提相关的政策支持。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倾斜,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现在不知是个什么样子。 中部地区是资源大省、农业大省和原材料大省,对全国的经济贡献很大,但现在落伍了。而周边各区域都因国家政策支撑而迅速发展,因此国家让中部享受与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类似的待遇并不为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