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自主选拔才能实现大学使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14:21 新华网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吴芳兰/上海报道

  自主选拔才能实现大学使命

  如果连自己选拔自己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都缺乏,那是大学的悲哀

  受访人:

  蔡达峰教授复旦大学副校长

  印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选拔最适合的学生

  《瞭望东方周刊》:高校自主选拔学生,最看重的是什么,在“自主选报录取”中如何体现?

  蔡达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和造就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为己任。选拔录取具有潜质的未来人才是完成这一任务、实现崇高目标的条件和基础。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根据自己的使命来自主选拔录取学生,并且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富有特点的选拔录取方法。

  在人才培养教育观念,我们的思考更多是与素质教育有关。人是教育的主体,全面发展是人本质的需求,人潜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应试教育缺少对人自身发展的关注,学生难以感受到生活的意义。诸如人的一生为什么、学知识为什么、在单位如何发挥作用、理解人生等等问题都是没有启迪或者很少思考。

  我们整个选拔录取考试,都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体现了对复旦的感情。为自己的选择表态,这也是公民的权利。参加选拔的过程,包括申请材料的准备过程,都是一个思考和判断的过程,是学习做决定的过程,对考生很重要,很真实。

  印杰:在整个“自主选拔录取”考试中,我们一直把学生自己适合发展的方向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挑选适合自己未来继续培养的学生。我们曾经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的教授,他们告诉我们,面试是不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水平的,极可能招收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在学生材料的审核上,我们特别重视挑选适合学校的学生,十分注重发现学生的特点,判断他的发展方向。

  当然基础知识也十分重要,我们对分数也是十分看重的,因为这代表他中学阶段的整个水平。各个中学的考试都是自主出题,此外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成绩也没有可比性,为此,我们还专门制定了一个坐标,纵坐标是中学实力情况,横坐标是学生成绩在该校的排名,力求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做到公平,形成最终对学业的一个评价。

  我们看重学业,但不惟学业论,其他几项材料也同样十分重要,如参加冬令营的成绩,能反映学生深度思维能力,具有选拔功能,还有各类竞赛的情况,当然如果明年再举行,我们可能是其他参考标准。有一个同学,他是普通中学的学生,成绩在1600名之外,但是他对

机器人十分感兴趣,并自己动手制作机器人,我们就十分感兴趣,是适合我们学校继续培养的人才。

  我们不仅重视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还十分重视人文精神。所有专家面试组都有人文的教授。在选拔的时候,我们十分看重学生的独立性、社会责任感、独立判断能力等等。我们的第一道题目是“为什么报考交大”,通过回答,自己做决定,了解学生的想法。培养人文情怀,对未来越来越显得有价值和重要。

  “珍惜选拔权”

  《瞭望东方周刊》:此次试行的“自主选拔录取”,与过去的高考制度改革的区别,最大的莫过于大学在招收学生中起到主体作用,在制订方案方面有何考虑?大学录取对中学有非常强的引导作用,通过招考方案想传递些什么信息去引导基础教育?

  蔡达峰:大学的社会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大学的选拔对基础教育必然有引导作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一个是全面性,另一个是促进人的本质发展,不以考试成绩为目标。因此无论是对学生报名申请的要求,还是报名资格测试的命题指导原则;无论是面试的考评标准,还是最后的录取标准,我们都力求做到“两体现”:体现复旦的教育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选拔的过程和结构,将这些理念和要求传播给社会,影响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起到导向作用。

  我们申请资格测试的考题范围是高中阶段的10门课,200道选择题,三个小时完成。我们鼓励全面发展,不是“3+2”。目前的基础教育分科,让学生要取舍一部分,对青少年很不利,基础教育应该维持知识体系积累,更要注意知识面的拓展和思想活力的激发。我们主要测试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没有偏题和怪题。命题专家由大学教授和中学教师组成,这当然也是依托了复旦的基础学科如文史哲、数理化等独特的优势。

  印杰:大学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自主选拔必然会对中学教育有引导作用,我们十分慎重,也十分珍惜选拔权。我们对考试的引导作用十分看重,如果题目难了,给中学的信息是深度难度不够;而如果题目容易,但是题量多,那给中学的信息是考熟练度,因此都有担忧。我们十分珍惜选拔权,反复权衡。

  让自主选择观念深入人心

  《瞭望东方周刊》:“自主选拔录取”体现了大学选拔学生的主体地位,那对学生而言,和过去高考有何不同?

  蔡达峰:高考按分数高低把学生排队,同时也给高校排队。高校、考生的选择、彼此考查的因素是多元的,而高考分数让这一切变成了单一的安排,以为排出了次序就算合理的结果。世界是五彩斑斓的,高校与考生各具特色,分数把这一切抹杀了,学生会因为这个排队有强烈的紧张感,高校会因为这个排队,失去许多本适合继续培养的学生。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正在逐步放开这个选择权,给更多人机会。每个人和单位都有无数次的选择,大家无时无刻不在选择。一个有丰富选择机会的社会,选择判断能力也应该得到尊重,使每个人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我们坚持观念方面的引导,至少我们希望让这300名同学知道,之前“3+2”有需要,而10门课测试、面试同样也有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也有优势,他们多了一个选择的机会。既然选择了,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花时间精力去复习。我们把这些选择权利和责任都详细地告诉考生。

  1200名学生参加面试,只有300人录取,没有录取的,绝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彼此根据对方的要求来争取自己的机会。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做决定,在招生宣传的时候我们看到,有些学生站在家长的背后,或者由家长陪同前来,我们希望引导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利和锻炼机会。

  选择当然是双方的,不存在失败的问题,只是一个适合的问题。考生要看到自己的力量,网上我和一些落选的考生交谈,他们的心态大部分很好,还提供了很多的建议,如将来能否让特长表现出来。彼此都是诚心的投入,是一次很好的选择与被选择的合作。在这里要感谢考生,你们都是最优秀的,你们在勇敢地选择,这就是你们的力量,让选择观念深入人心。

  印杰:“自主选拔录取”让大学和学生直接发生关系,高考,学生报名是学校统一组织按照规定进行,填写志愿也是根据分数高低来填写可能进入的学校,高校也是根据分数的高低来录取,录取完毕发通知书,整个过程考生和大家几乎是完全隔离的。

  自主招生完全不同,全部的过程都需要学生参与,学生自己的思考,从报名,到根据提示准备材料、笔试面试都需要自己全程参与,而大学,从方案的制订、实施到录取,也是一个全过程。之前是通过政府来进行,现在是大学与考生面对面,双方是平等的选择关系,基准就是方案,是在同意方案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这是一个彻底的改变。

  目前优质教学资源紧张,好的大学不够多。中学生对大学了解也不够,只能根据排名来判断,至于适合不适合自己,自己的特点在哪里很少考虑。现在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是期望特别高,千万人挤过独木桥的壮观场面年年上演。学生很少关心未来的发展,更谈不上根据自己特点来发展,而大学趋同化情况日益明显。如果“自主选拔录取”涉及更多大学,名额继续增加,那么学生可能收到几所大学的通知书,他们可以选择去自己心仪的学校,大学的个性化也出来了。耶鲁大学就和哈佛等名校争夺优秀人才,招生人员还上门访问。

  重建大学精神

  《瞭望东方周刊》:“自主选拔录取”后会带来哪些改变,会对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带来哪些影响?

  蔡达峰:上世纪90年代复旦启动学分制建设,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去年成立文理学院,并命名为“复旦学院”,不希望因专业或就业问题而制约对学生发展的关怀。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宽厚的知识、终身学习的意识,创新的能力、开放的胸怀和高度的责任感的栋梁之材。我们也按照这样的目标,这样的要求来选拔学生。

  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大学招生应增加投入,教授来参与选拔,这是一个权利和义务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自主选拔进一步充实大学功能,锻炼选拔人才能力。大学自主性招生是原本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自主招生就是自主承担责任。

  方案的公平性,我认为不应该担忧。目前社会环境还是习惯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主动做,相信公众的认识能力会进一步成熟。国外大学可以跨过我们的高考进行招生,公众对他们,对他们的选拔标准没有异议。我们已经习惯于在一个单一的封闭的制度中选拔,所以更加需要自主选拔的经验。对于大学而言,提高选拔能力,不是去适应高考,而是要适应社会,才能实现大学使命,如果连自己选拔自己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都缺乏,那是大学的悲哀。

  印杰:国家帮大学选拔,大学显得比较被动,最多是多宣传让学生来报。“自主选拔录取”让大学比较主动,第一,必须关注中学教育,以前批评比较多,但是引导、交流很少,按照现在的做法,有了相当多的自主权,大学会主动对中学做更多的交流引导。此外,我们还要认真地研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这次不单是考核学生,对教授而言也是,不能问无聊的问题,如何给学生评分、衡量学生,之前我们是很缺乏经验的。如果大学不能自己选拔自己的培养对象,独立精神也难以体现。另一方面,怎么去考核,要准备问什么样的问题,用间接问题,研究和教育人员如何涉及方案等等,大学都是主动地介入到中学教育,体现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自主选拔录取”对大学而言也是一个机会。

[上一页] [1] [2] [3]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