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随笔:裴公亭龙洲书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15:48 湖南卫视 | |||||||||
记者:杨全 陈竞 摄像:龚文彬 导语:资江,古称益水,益阳因此得名。自秦始皇设益阳县以来,2200多年,益阳这一地名沿用至今,这在中国地名变迁史上,恐怕算一个奇迹。而行走益阳,更值得一说的是文脉的传承,我们不妨从一古亭与一书院中来触摸。
配音:在资江南岸有一座裴公亭。裴公亭为纪念唐代名相裴休而建,裴休晚年常在此读书,在益阳人的传说中,读书声曾引来了仙白鹿驻足聆听。其实,仙白鹿就是崇尚读书的益阳人自己。 (实习记者:胡又嘉:裴公亭几经重修,1923年重修时,亭内除有裴休画像外,还供有益阳人明末江西巡抚郭都贤,清代翰林院学士胡达源两位先贤的神位牌。裴休是河南人,无论他乡家乡,只要是文化人,益阳人都会给予最高的礼遇。) 配音:从裴公亭可以远眺滔滔资江流向洞庭。沿江而下,不到三公里,便是古代湖南四在书院之一的龙洲书院。书院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已更名为益阳市二中,450多年来,弦歌不绝。 1917年,毛泽东在益阳考察农民运动时,曾两次借宿书院,并畅游资江,时隔46年后,毛泽东邀湖南第一师范同学益阳人田士清在北京叙旧时,就关切地询问书院情况,并清晰地记得,当年书院放假只有老工人留守,看到他是读书人就同意留住了。 据益阳县志记载,当时龙洲书院的尊经阁高达五丈。历史的风云,已抹消了古代书院的遗迹。只有这一隅花园,还保留着两座小亭。 一座是明代的“洞原亭”,取“洞究天下万物之本原”之义。益阳的“三周”:周立波、周扬、周谷城,少年时代都曾在此求学。 (实习记者:胡又嘉: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学家周谷城所著《世界通史》,打破了“欧洲中心论”,认为世界是多元的有机整体,世界文化是交流渗透的,这也成为“洞原”的最有力佐证。) 另一座“三五亭”,为1938年龙洲三十五位学子在奔赴抗日战场前捐建。 做学问做人,担当民族国家大任。读书人的要义,可谓全在益阳龙洲书院两座亭中。 相关专题:环行洞庭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