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 正文

楚天广播电台系列广播小镇风流:不愧当年七里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16:26 楚天广播电台《事事关心》

  时光倏忽,春天慢慢临近荆楚大地,不时有温暖的风从遥远的南方吹来,在这样和煦的春风中,我们偶然听到了一首老歌:“九送红军上高山,一阵北风一阵寒,问一声啊红军哥,几时人马再回还?”,让人不禁想起那可歌可泣的往事,重新回味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心中充满了温暖的情感。而这首歌正是从那个被称为全国将军第一镇,叫做七里坪的地方传来的。

  汽车行驶在起伏的公路上,开始泛青的丘陵和田野急速地掠过眼帘,一条清澈的倒水河沿着公路的一侧静静地流淌。七里坪便坐落在倒水河畔。据《红安县志》记载:“七里坪地处鄂豫皖交通要冲,原名三家店,传说有江、孟、赵三家在此开饭店,至元代逐渐形成集镇。因地处南北长3.5公里的平地,改名七里坪。”

  这个七里长的沿河小平原,四周被天台山、香炉山、大悟仙山、小悟仙山环绕,不知何年何月建起了一座社庙----悟迷寺,寺门柱上浮雕一幅对联:“遇事存好心莫道后来无效验,经公说缪理须知在上有神明”。来往于鄂豫皖的客商常住悟迷寺,于是有了后来的集镇。

  1867年,清军为了防范太平军,在七里坪垒石筑城,建起了8米高的城墙。有了城墙,来七里坪做生意的商人们便在城里建起了一幢幢的房屋,人气足则生意旺。

雍正13年间,倒水河里漂来了南方的货运竹排,不过天台山大水冲来的红马石却将竹排堵在七里坪城外。七里坪商人出钱出力,将河里的红马石搬到了正街,也就是今天的长胜街上垫街道。自此,南方的竹排便可直达七里坪的西门,这便使七里坪成为了黄安县北山区通向外地的货物集散地了。

  1879年,七里坪建成“丰豫仓”。黄冈、麻城等地的商人用竹排运来大量外地货物,通过七里坪的商行销往四下乡里及河南的光山、新县等地;本地和外地的商人又将七里坪及河南新县一带盛产的米、油等土特产通过竹排运往汉口。

  “有女莫嫁竹排郎,朝朝夕夕守空房,有朝一日郎回转,一夜缝补到天光。”这首七里民谣从侧面刻画了当年七里坪竹排运输的繁荣昌盛。

  然而,真正使七里坪剑气如虹、彪炳千秋的却不是商贾云集,也不是货满仓足。而是那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铭刻着的七里人民不屈的精神,是那古老的长胜街所记载着的辉煌历史。这里曾经演绎了中国革命史上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

  “九月暴动”的火把在这里点燃!“黄麻起义”的枪声在这里打响!

  红四方面军在这里诞生!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在这里重建!

  这里策应过“中原突围”的号角,留下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足迹!

  这里是“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红安精神的发祥地!

  大别山革命的红旗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一直高举!

  在烽火流连的年代,这七里长的沿河小平原的8万多人中,有4万多人参加了革命,前线后方就有3万9千人血洒疆场!这神奇的七里小平原走出了以原国防部长秦基伟上将为代表的143位将军和省部级领导!

  七里小平原啊,这里家家有烈士,村村有将军,山山有悲壮,处处埋忠骨!

  而这份辉煌与壮烈如今已经浓缩到了古老的长胜街、著名的文昌宫以及悠久的列宁小学这些每一块土砖、每一跟廊柱都可以讲述一段故事的革命历史遗迹的身上。

  长胜街,一条650米长、明清风格曲折蜿蜒的老街,青石条铺就的街道狭窄但很结实,古朴得像红安人不善言语的性格,唯一花哨的是街道两侧民宅上那俏丽的飞檐,黑和白的色彩诠释着徽派建筑的风韵,一路走来或而感觉又到了江南那婉约的小胡同。

  长胜街里如今还住着不少人家,原来的老住户中几乎每户都是烈士的亲属。这里的人家仍旧保留着老区农村特有的质朴与真淳,每家的门联都带有典型的红色气息,居家的屋檐下挂着一串串黄橙橙的玉米、红彤彤的辣椒,装饰色彩浓厚,门板上摊晒着农家常备的咸菜、萝卜干,还有这里独具风味的红安花生。老人们倚靠在门槛儿边晒太阳,孩子们则追逐着、嬉闹着,那份悠闲那种笑容,让人似乎明白了当年从这里走出去“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先辈们用生命付出的执着追求。

  陪同的讲解员是一位秀气的红安姑娘,略带乡音的普通话娓婉动听:“1923年,七里坪就有了革命的火种;1925年,红安县农村的第一个党支部就在七里坪建立;1927年11月13日,两万多名武装起来的农民,扛着梭镖、土铳、来复枪从七里出发,开始了声势浩大的黄麻起义,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将土地革命的旗帜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1930年2月17日,黄安县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在七里坪诞生,将七里坪改名为列宁市并创办了列宁小学;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七里地区革命斗争史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不经意间,鄂豫皖中西药局、合作食堂、鄂豫皖苏维埃银行、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指挥部、革命法庭、七里坪工会等24处革命旧址以及众多无名烈士的史料和遗物在讲解声中电影般流过眼前,只是那每一张纸片都在述说着动人的故事,每一件物品都包含着真挚的情感,无言的展现着当年如火如荼的岁月。“早起开柴门,红日往上升,今日送郎投红军,小妹喜在心。”忽而一曲红歌传来,应和着不远处列宁小学那朗朗的读书声,我们的思绪已经飞跃了青砖墙壁、穿越过时空隧道去连接那飞扬在七里坪上空的雄壮英魂。

  凡是到过七里坪,走过长胜街的人都会感觉七里坪、长胜街乃至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的那143位将军是一个迷。有人说的好啊,其实他们都是人,会因为饥寒去与命运抗争,但他们却不是一般的人,无畏死亡的气概中有一种超凡的悲壮,他们不仅在自己的抗争中显示了人生的伟岸,而且在超凡的悲壮中显示着普济世界的佛心!

  “紫气东升黑暗扫除天地撼,云开日出光明团结万家欢”。这幅76年前张贴在苏维埃政府门廊上的对联,喊出了当时劳苦大众的共同心声。如今,她又表达了新一代七里人的心愿。当战火停息时,那些身上硝烟未散尽的共产党员面对着战争的创伤和苍凉,放下枪杆,拿起锄把,用智慧和双手在苍凉上耕耘,在废墟上播种,他们又成了建设新七里的领头人。

  “残垒犹存旧战痕,义军根据地传名,如今建设能跃进,不愧当年七里坪”!1958年,回乡视察的董必武在参观七里坪时,看到老区的变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这动人诗篇。

  而今的七里坪人正强农业、办工业、活商业、抓城建、搞旅游,一步步改变着贫困的面貌,一笔笔描绘着老区的蓝图,一茬茬收获着美好的希望。全国将军第一镇如今又有了“鄂豫皖最大花生市场”、“全国花生大镇”、“红色旅游名镇”等美誉。

  在七里坪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天,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韩先楚将军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面对穿着单薄而缀满补丁衣服的乡亲,先楚将军深感愧疚,当即下令从兰州军区调拨5万件旧军大衣发到自己的家乡。将军激动着说:“你们把最后一碗米、最后一尺布、最小的儿子都送给了革命,你们有权利过上好日子!”。

  作别七里坪,已是夕阳西下,春日的余晖斜照着长胜街北门那座黄色花岗岩筑成的牌楼大门,三个黑色隶书大字“长胜街”愈显苍茫。放眼望去,牌楼后一家民居的北墙上蜿蜒着一根老藤,老藤似乎已经绽开新花,一位老者抱着一个穿开裆裤的娃娃站在屋前,那健壮的娃娃正用七里人特有的倔强目光傲视苍穹……(记者 陈劲松)

  相关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