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去年对中西部安排两免一补资金72亿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17:07 中国网 | |||||||||
[王旭明]:第四条信息就是2005年我们国家“两免一补”工作成效显著。大家知道免学杂费、免书本费,和补助困难学生寄宿学生生活费是本届政府对农村教育实施的重大政策。这项政策200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们可以高兴地告诉大家,一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成立了“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中西部地区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继成立了“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和财政有关部门齐抓共管,职责明确
[王旭明]:2005年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做到五个确保,保证“两免一补”工作顺利实施。第二方面是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两免一补”资金专款专用。中央财政下达的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统一纳入省级财政国库管理,实行分帐核算,集中支付,封闭运行,确保专款专用。第三方面是免费教科书实行政府采购,确保教材质高价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两免一补”工作落到实处。 [王旭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和教育部不定期赴有关省份督察“两免一补”工作的执行情况,调查了解新情况,研究解决新问题。2005年10月份,国家教育督导团派出3个督察组赴湖北、湖南、黑龙江、云南、陕西和甘肃等六省对“两免一补”工作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活动。河南、吉林等省还开通了“两免一补”工作热线电话,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确保“两免一补”工作成为阳光工程。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确保“两免一补”政策深入民心。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组织宣讲团,印发宣传手册和宣传画,张贴宣传标语和口号等形式,把党和政府这项惠及千万农村贫困家庭的民心工程宣讲给广大人民群众,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使之家喻户晓。 “两免一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由于实现了“两免一补”中西部贫困地区大约有35万名因贫困辍学的学生在去年重新返回了校园。这是一个信息。 [王旭明]:另外两条信息都是关于职业教育的信息。大家知道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去年还专门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日前教育部下发了两个文件来加强职业教育的工作,一个教育部要求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大家知道由于职业院校的特点,实践性非常强,所以加强实践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教育部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做好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同时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职业教育的人才要特别注重实践型和应用型。特别提出来要校企合一,鼓励前厂后校或者是前校后厂,就是学校和营销部门紧密合作,实际上是促进成果转化,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王旭明]:另外,教育部进一步提高,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要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各地要将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学生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作为今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长远目标。我觉得实行这样一些措施,对于缓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的困难,来确保学业是非常有意义的。教育部要求各实习单位做好学生的保护和安全工作,特别提出要对临岗学生实习的,不是免费的,要付给他们的劳动报酬,并且国家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 [王旭明]:职业教育还有另外一个信息,教育部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面对未升学的学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大家知道,每年都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升到高一级的学校去,落榜后,不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也不能适应就业的需要,因此给他们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困难。所以动员和组织中等学校面向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于学生的成才是非常有意义的。要求对于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的高中毕业生,学习时间必须在一年或一年以上,其中顶岗实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学习期满或者修满学分,考核合格者,学校发给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并且要采取更加宽松、灵活的招生政策,可放宽年龄限制,取消应往届等方面的区别,简化招生入学手续。让他们有政策保障的进入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技术。这是关于两项职业教育的信息。 [王旭明]:关于高等教育的信息我今天给大家发布两条,一条是教育部关于做好2006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大家知道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是近几年兴起的新的教育形式,它的发展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为了加强对它的管理,我们发表了关于做好2006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同时在严格招生计划,专业管理、规范招生录取工作、加强宣传工作管理,严格入学资格审查,严格查出违规行为,均做出了要求。并且对招生计划、招生录取情况等分别于4月和12月底前报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我部备案,本年度计划招生的校外学习中心名单、实际录取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电子照片同时通过“高等学校网络教育质量监管系统平台”备案。60所网络教育的名单我们也给各位提供了。 [王旭明]:今天发布的另外一个关于高等教育的信息,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教育部最近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名单。应该说在本科院校开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是《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完善相关政策、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关于这个实验教学示范的名单也给大家公布了。 [王旭明]:今天我发布的最后一个信息,在今年的第几次新闻发布会我忘记了,是发布了一个关于要建立节约型校园这样一个通知,有一个记者朋友就问这样的问题,说关于学校的校庆,很多高校都举行各种形式的校庆,请问教育部是什么态度。几个月以后,教育部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校庆管理的通知。大家应该看到,举办校庆活动,对于学校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示成就、联系校友、激励师生,促进学校更好发展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从我们了解到各地各校的校庆活动来看,总体说也起到了上述作用。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有些校庆活动,存在着主题不明确、形式主义、铺张浪费等等形式。所以教育部特别提出来要求各地各学校要加强校庆管理,建设节约型学校,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 [王旭明]:今天的信息确实比较多,因此我认为今后信息发布应该改成一个礼拜一次,大量的信息我认为都有必要给大家提供,大家也听累了。今天在主席台上就坐的有我的几位同事,教育部财务司专项资金的调研员华成刚先生,教育司综合处处长刘建同先生,教育部高校司孙丽为女士,教育部远程与继续教育处处长刘英女士,他们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欢迎大家踊跃提问。 [新华社记者]:我想提的问题是4月15号和17号,四川大学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发布一些信息,对事件的调查结果提出了通报,但公众普遍对这个结果不予支持,认为其中有舞弊行为,请问您对此怎么评价?教育部会不会进行相关的工作? [王旭明]:在几次发布会上我们也谈到了教育部所做的工作,教育部近期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向大家发布有关信息,就您刚才说到的四川大学的有关情况,我也是从媒体上了解到的这方面的事情。也提供给了有关部门。谢谢。 [法制报记者]:我接着新华社记者问,四川大学公布的调查结果,公众表现出置疑,是不是您觉得本校组织专家对本校涉嫌学术不规范进行调查,这个是不是有一些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会不会出台一些比较规范的办法,比如说外校来评本校,外校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学术圈里面师生的关系这种瓶颈的回避这个制度怎么设计,这个教育部怎么考虑? 另外,最近媒体报道一些高中学生流失非常快,他们觉得上大学不合算,还不如拿一张高中文凭去打工,所以有些人干脆不参加高考报名了,这种现象您如何评价?是不是这是教育趋于理性的体现?还是因为扩招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呢?谢谢。 [王旭明]:你提的两个问题很好。第一个问题我想说,以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应该不断地完善学风建设的机制,包括组织机构,包括程序、包括公示制度等等,不断完善学风这种机制,或者认定造假的机制等等。这应该是一项非常有效、非常有意义,也应该努力做的工作,我想我们应该向着这个方向来努力。您说的第二个问题,关于部分学生不去报考高考的事情,我也是在媒体上看到的,详细情况我不太了解,是什么原因不报考高考,这个现象值得注意。如果这些学生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去报考高考,选择职业教育,选择岗位上成才,选择其他形式我认为是好的。我们一直认为高考是一个成才的形式,很重要的形式,选拔人才很重要的一个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但是如果是因为别的原因不去报考,可能要认真地分析,这个还有待时日。 [中国税务报]:请教刘处,关于今天散发的材料中,关于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和半工半读,我看到在材料中说,“对支持学生半工半读的企业,国家将有一个优惠的税收政策”不知道这个政策的实施有什么意义。有这样一个政策的话,条件和标准应该是什么样的?您预计出台是什么时候?再有就是说目前的这个试点,是否已经开始了?试点的范围和步骤将会怎么样?谢谢。 [刘建同]:咱们这位记者同志提的问题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一项工作,在职业院校当中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职业院校重大的改革措施,这也是跟国家的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以学校为主的教育,我们国家的企业,在参与这些教育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过去历史上也有企业现在也在做,但是这样的数量比较少。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更多的行业参与到职业教育工作当中来。所以在去年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职业教育的决定上提出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样一种职业教育的要求,进行这样的改革,就涉及到企业的利益,对企业这方面怎么参与职业教育,一些企业对此并不积极,通过这项政策,希望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因为一些企业认为接受实习生影响他们,希望从国家这个层面来说也希望给他们一个补偿。 [刘建同]:目前教育部在研究有关的补偿方式,从基本的考虑就是在税收方面对于他们支付学生的报酬可能从税收的角度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能够有一点优惠,具体的我们也正在研究,所以采取一种什么方式、优惠多少这都是再进一步文件当中要明确的,现在这项工作已经开始了,大概再有那么1个月左右可能正式文件能够印发。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关于试点的情况,从目前教育部门正在研究试点方案,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在实践当中一些学校确实也这么做的,比如说,山东电子职业学校、天津的一些职业学校,他们在实践中也做,这样搞半工半读的实验,现在形式也是比较多的,从教育部考虑,希望在这方面有更规范的试点。文件已经提出,我们选择了2-3所,全国大概一年选择100所学校进行这样的试点。方案我们正在制订过程中。今年下半年应该是能够有所进展。谢谢。 [共同通讯社]: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当老师的情况,从03年到现在为止大概有多少毕业生到农村当老师,分到了多少村庄、多少小学,他们在农村过一、两年之后回到城市里,有什么样的优惠政策,对于他们那样的毕业生。我听说有一部分大学生不太愿意到农村当老师,因为他们怕到那边生活得不习惯,你们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说服他们,令他们过去。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教科书的,日本驻中国大使馆的发言人说过,从45年以来的日本近代历史在中国的教科书基本上什么都没有,基本不出现日本,请讲解一下为什么? [王旭明]:您提的第一个问题,关于我们国家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当老师的这个情况,应该说这是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坚持、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当教师。应该说从国家到各地都推出了许多优惠政策来更多的鼓励、更好的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去支教。我刚才说过,最近我们刚刚从湖北省回来,湖北省就有几千名,目前为止他们第一批就有1300多名,就是2004年实施的农村资教,为此他们设计了一整套政策保障。比方说他们要求大学生到农村去每三年一个周期,在三年里面每年奖励学生5000元,同时到所在学校享受行政事业编制人员的待遇,生活上有了很充分的保障。同时,他们在校工作期间,各地政府还对他们提供了许多优惠的政策。需要说明的是,教育部对到农村去支持教育当老师的做法也非常的鼓励、积极地提倡,也推出了很多的政策。比方说到农村去当老师的这些大学毕业生,如果是教育部所属的院校,可以免考攻读教育硕士等等。这样一系列的政策,有很丰富的、具体的内容可以在教育部的网站上查询到相关的内容。除了湖北之外,像北京还有许多大学生到农村当老师,另外河北的邯郸有一批大学生到农村去当所谓村官,当村长或者村长助理等等。我认为在新的形势,新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并且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农村去,我想除了我们一以贯之的一贯坚持的道德层面的鼓励、引导、宣传之外。我觉得当前很可喜的就是不少地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在政策层面上做了很好的设计。使这些到农村去的学生,乐意去,待得住、无后顾之忧,充满了前瞻之想。 另外您说的日本教科书的情况,我们国家对日方教科书的态度是始终明确的,也是一以贯之的,没有任何变化。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我们台对这次新闻发布会直播之后,收到了非常多的观众热线。很多观众对“两免一补”政策表示了关注,其中一个比较集中的问题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否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如果可以的话,这些跟随父母到城里打工的孩子,要通过什么形式才可以得到“两免一补”。 [华成刚]:去年国务院发了43号文件,文件中明确规定,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城市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同等的办法。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有一些鉴别的问题,比如今年北京市政府就规定了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全部予以免除学杂费和免收课本费,外来务工的人员有证件,像暂住证,证件齐全就有同等的政策。谢谢。 [王旭明]:说到“两免一补”政策,最近我们许多媒体非常关心,就是他在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最近我们组织了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我们陆续到湖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上周刚从内蒙古自治区回来,我们感到特别受启发的是,内蒙古去的一些地区,在国家“两免一补”之后当地政府仍然没有减少对教育的投入。包头的一个区还在原来的投入的基础上增加了10%,提出了“四免两补”扩大了照顾面、优惠面。这些政策我觉得都是非常令人鼓舞的,我们也欢迎更多记者除了新闻发布会之外能够到广大农村去、能够到基层去更多地了解有关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