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三联生活周刊专题 > 正文

中国制造VS意大利制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18:50 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制造VS意大利制造

  今年年初,以“意向中国”为主题的“意大利文化年”招贴海报出现在北京主要街道两旁的广告栏里,海报上同样举世闻名的大卫像和兵马俑互相用对方的语言问候“你好”。而当时,在双边的贸易领域,中意两国正在就“毒鞋事件”争执不下——意大利向欧盟贸易委员会上诉,称来自中国的皮鞋含有毒染料;而中方的制鞋企业则辩解道,制鞋的皮革正是从
意大利进口的。

  记者◎谢衡

  “中国制造”与意大利企业的矛盾情绪

  美国《时代》周刊称中国和罗马曾经是世界上两个最伟大的文明,时至今日两国仍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和意大利都保存有历史最悠久的歌剧艺术,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图兰朵》;意大利人和中国人长久以来都知道如何消受猪身上所有的东西,如果欧洲人认为意大利火腿是最好吃的火腿,是因为他们没吃过云南火腿;两国还曾为谁最先发明了面条争论不休;而中意两国都有这样的说法——13世纪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在中国没学会如何把馅包进饼里,才有了意大利比萨饼。

  今日,两国在出口产品类型上又变得日益相似。“(面对中国迅速崛起),意大利尤其容易受到伤害,这是因为意大利工业相当一部分是中等科技含量或低科技含量,并且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太高了。”意大利财长特莱蒙蒂说。

  从鞋子到椅子,意大利制造都受到中国制造的强大冲击。

  据《时代》周刊报道,半个世纪以来,制椅业令意大利东北部的小镇曼扎诺和它周边十个小社区非常繁荣。这个被称为“椅子三角”的地区每年生产各种椅子4000万把,当地人总喜欢说,全盛时期,全世界每3把椅子即有1把是他们生产。这个需求令由1100家高度紧密依存的工匠及小公司组成的网络忙个不停,把这个乡郊地区变为意大利最富有且最有活力的商业地带之一。

  但过去三年,曼扎诺约有200家公司倒闭,其余900家正垂死挣扎。曼扎诺在廉价办公室转椅市场一度占支配地位,现在几乎全面崩溃,因为中国的制造商能以低几倍的成本生产出同样优质的产品。现在中国制造不仅进军金属及塑料样式椅子的市场,还进军木及皮制一类较复杂样式的市场。

  “中国制造”的这种优势甚至已经蔓延到了意大利最负盛名的高级成衣领域——中国江浙一带的部分制衣厂,甚至可以达到意大利奢侈品牌苛刻的质量要求。浙江盛宏服装有限公司就已经开始生产乔治·阿玛尼的手工缝制服装。

  盛宏服装有限公司的老板盛梅说,虽然阿玛尼已经在那些产自中国的服装上标明了“中国制造”,但她的另一些意大利客户没有在产品上使用“中国制造”标签。“当在(欧洲的)商店中看到我们的产品没有中国制造的标签,我感到有一些遗憾。”她说,“但我很高兴阿玛尼已经这么做了,这说明乔治·阿玛尼先生非常尊重中国人。”

  中国驻米兰总领事馆商务领事黄启高告诉记者,那些意大利著名的成衣制造商对是否要到中国来加工生产自己的产品,心态比较矛盾。他们知道“中国制造”成本低很多,而且工艺也不差。“但一打上‘Made in China’,在意大利就容易被认为是假货,价格就上不去。加上欧盟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也可能要交更多的关税。于是,即使是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他们也不太愿意标明是‘中国制造’。”他说。

  意大利米兰商会和意大利劳工会副主席桑多·波考利在《为什么不要害怕中国?》一书中分析说,是“中国制造”让意大利企业产生了矛盾情绪。

  但意大利成衣制造商的心态,还是不太容易让人理解。实际上,不仅是在高级成衣领域,就是在一般中档流行品牌中,意大利服装看上去也对产地遮遮掩掩。比如同样是欧洲中档服装品牌“MNG”、“ZARA”或者“H&M”,产地都一目了然,而意大利的“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却总让你搞不清楚这件衣服是哪里制造的。一位在西班牙生活的朋友对记者说:“Benetton的一件小T恤都说是意大利产的,但我更相信它是‘Made in China’。”

  在意大利生活了多年的黄启高认为,很多意大利人思想保守,到今天仍然认为意大利什么都是最好的,依旧沉溺在古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中。对别的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只是消极回避。有一个故事是:意大利的一些商人到中国来考察,到上海浦东的金茂大厦从上往下看,问:“这些高楼大厦是你们中国人建的吗?!”

  “意大利奇迹”VS“浙江模式”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意大利的企业文化严重落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意大利经济乏于革新。这和意大利工商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不无关系。用意大利经济学家瓦莱里奥·卡斯特罗诺沃(Valerio Castronovo)的话说就是:“意大利工业越来越酷似漂流在大海中的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山顶仅限于几家特大的集团,而基础是一堆不成规模的小企业(3到500名员工),共7.2万个以上。”

  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从意大利中部到北部地区农村一直是小农形态,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负担较大,农民不得不从事副业生产。贵族阶层和有钱人的住房、服装、装饰品、家具、工艺品、马车便成为农民副业生产的对象,逐渐形成了手工业传统。二战后,在手工业基础上迅速发展形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产业。

  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有很强的以地域为中心的乡土文化传统。意大利人不愿离开乡土,振兴家乡产业、生活在家乡是意大利人的习惯。所以,意大利地域中小企业集群留得住人才;有了人才,社区的繁荣与发展就成为可能。地域社区的基础元素是家族,意大利有很强的家族意识,与家族成员一起在故乡生活是绝大多数意大利人的共识。因此,各地域保持着独特的传统,同时又构筑了以家族为基础的地域社区文化,这种社会文化要素反映在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上,就产生了地域产业人的价值观。因此,也就会有企业之间浓厚信息交流气氛。这种意大利独特的乡土文化正是形成意大利式地域同业中小企业集群的基础条件之一。

  实际上,正是这样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创造了战后经济上的“意大利奇迹”,使意大利发展成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但《时代》周刊认为,数以千计的中小企曾赋予意大利经济灵活性和动力,但很多都没有好好装备自己,去应付现代快速转变的世界的挑战,大部分的意大利中小企业都不具有能在全球市场参演一角的规模、资金或营运窍门。

  以曼扎诺的制椅业为例,曾经的巨大需求,使曼扎诺的制椅过程变得流水式,越来越多工匠自立门户,专门负责某一制作步骤(如装皮垫或上清漆),然后交给负责下个步骤的公司。实际上,这样重重外包在意大利相当普遍,不只椅子,鞋、衣服以至一些食品都会以这种模式生产;这类产业群现在全国约有100个。

  但事实证明,这样的中小企业集群在全球化国际竞争中非常经不起考验。他们目前都受资金严重短缺之苦,资源根本不足以进军全球。而且,曼扎诺的很多制椅厂都只懂造椅而不懂卖椅,区内商人十分缺乏向外国商人销售的经验。

  中小企业占了9成以上的意大利经济相当依赖产品出口,外贸带来的收入占意大利国民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往日意大利制造商敌不过对手时,它们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令货币贬值,从而令意大利出口的货品比其他国家便宜。但自从意大利加入欧元区以后,这一招已经不管用了。欧元快速升值已经让意大利出口产业受到严重打击,来自海外的订单转去寻找更为廉价的生产基地,像罗马尼亚的提米梭哈平原区,以及世界工厂中国。

  但是,当人们的目光随着这些订单的转移,落到目前中国外贸产业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时候,似乎看到了另一个意大利。

  以浙江省为例,资源小省浙江在改革开放后依靠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一跃成为经济大省,演绎了一个快速造富的“神话”。北京大学经济学者王辑慈在比较了浙江与意大利的发展模式后发现,两者竟如此相似:同样是民营中小企业王国;都是轻型加工业基地;都有众多的专业化产业区。依靠这种发展模式,意大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欧洲各国经济普遍衰退的情况下,经济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取得了快速发展。无独有偶,20世纪80年代初的浙江同样是沿着这一发展路径走到了今天。然而近年来,意大利经济遭遇了滑铁卢,这是中小企业集群这种发展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不可避免的还是可以规避的?意大利的今天是否会成为浙江的明天?

  世界名牌VS市场占有率

  黄启高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意大利对中国的出口额还是很高的,位居欧洲国家第二,当时中国主要从意大利进口机械设备和仪表。

  “那时候意大利的机械设备比较适用于中国,它的产品不像美国或日本的机械自动化程度那么高,坏了也不好修。意大利的机械设备多是半自动化,维修成本也没那么高。”黄启高说,“当时电子产品也有一些,但随着全球化发展,意大利的电子产品在中国市场就逐渐被淘汰了。”

  出口商品中缺乏高科技产品是意大利在国际贸易中丧失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意官方统计和国际权威机构评估,意大利高科技产品只占出口产品12%,而欧盟的平均比例为23%;最近10年中,意大利在国际贸易中所占市场份额已由4.9%急剧下滑到3.6%,总体

竞争力在世界排名中从第23位滑到第53位。

  当前,中意贸易额不足中欧贸易额的十分之一,意对华投资只占其对外投资的4.6%,在对华外国投资中,意大利的投资仅排在第20多位。2005年意大利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与2004年同期相比,出口增长了3.4%,进口增长了19.5%,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为95.25亿欧元。在意大利从世界各国的进口总额中,意大利从中国的进口所占比例为4.1%;向中国的出口所占比例为1.6%。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赖世平(Antonino Laspina)认为,真正代表意大利制造及意大利文化的,应当是意大利的食品、时装、家居等日用消费品,这是一种“意大利式生活”的文化,包括意大利的艺术、历史、阳光、地中海式餐饮等等,因此,无论是原料、加工,还是色调、设计,每一道环节都极其重要。赖世平承认,意大利的产品不可能像手机和可乐那样大批量生产。

  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新生富豪们对意大利“奢侈品”的狂热追逐,实际上,这或许正是意大利高档品牌的魅力所在。中国最年轻且享有盛誉的钢琴家朗朗,就是意大利著名品牌GUCCI的忠实拥趸;而另一位出道更早一点、但同样非常年轻的钢琴家李云迪,则拥有一辆法拉利

跑车

  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在中国抢走意大利制造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中国新兴的富人阶层购买欧洲名牌商品。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到2020年,中国每年将有1亿人出国旅游,平均每年增长12.8%,这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3倍。同时在中国,欧洲公司也在靠中国的繁荣来赚钱。Prada在中国大陆已开了10家分店,每家店的销售额都有两位数的年增长率。

  在意大利的中小企业主抱怨中国廉价的商品抢占了市场的同时,中国的新兴富豪们却在慨叹中国没有名牌。贸易是双向的,保护主义并不会带来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意大利驻华大使孟凯帝(Gabriele Menegatti)就认为,未来意大利的产品将从新兴富豪延伸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在孟凯帝看来,中国过去几年的大发展,侧重的是航运、高速火车、核能这些方面,主要是给美国、德国、日本的大企业提供了机会,没有给意大利表现的舞台。

  “但是现在我觉得中国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比如现在北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有一个很好的工作,在一个很好的办公室上班,但是光有一个好的办公室是不够的,他出去吃饭需要幽雅的餐厅、可口的饭菜,回到家还需要雅致的家居环境,这整个环境的改善中,意大利都可以提供自己的知识、技术和产品,比如可以用具有设计感的意大利家具、日常用品。”孟凯帝说,“意大利政府不能让意大利的中小企业直接到中国来投资,至少可以让他们参加博览会、设计展览,让中国人看到这些产品、了解自己可以从中挑选什么,然后去意大利选购或者合作。”-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