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山东举办进城务工青年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论坛(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30日15:39 大众网

  论坛实录如下:

  主持人:

  王磊: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做好服务进城
务工青年工作,深化青春创业行动,启动“万名有为进城务工青年反哺乡村行动”,今天,由共青团山东省委主办,中国网通山东分公司、中国青年报、齐鲁晚报、大众网、齐鲁电视台协办的“与祖国共奋进、与山东同发展--进城务工青年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论坛在这里举办。出席今天论坛并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和专家有:团省委副书记、省青联主席张光峰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车伟同志,省政府调查研究室副主任乔尚奎同志,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秦庆武同志,中国网通山东分公司机关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赵宏同志、大众网总编辑王涪京同志。出席今天论坛的还有省劳动就业办副主任谭建国同志,省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处长徐启峰同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张殿德同志,以及团省委、中国网通山东分公司有关部室负责同志,六位全国、省“杰出进城务工青年称号”获得者,进城务工青年分布相对集中的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与住宿业、批发与零售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进城务工青年代表。多家中央、省内新闻媒体的朋友们今天也来到了论坛现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欢迎。

  [2006-4-30 上午 08:42:00]

  主持人: 王磊:今天的论坛分两个阶段。下面,进行第一阶段的内容。首先,请团省委副书记、省青联主席张光峰致辞,大家欢迎! [2006-4-30 上午08:43:00]

  嘉宾 :

  张光峰:各位来宾、同志们:“五四”青年节前夕,我们在这里举办“与祖国共奋进、与山东同发展――进城务工青年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论坛,围绕进城务工青年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进行研讨,很有意义。首先,我代表共青团山东省委向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在座的各位进城务工青年朋友们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广大进城务工青年表示亲切的问候,向多年来对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中国网通山东分公司,向关心支持进城务工青年的省直部门领导,以及中国青年报、齐鲁晚报、大众网、齐鲁电视台等论坛协办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6-4-30 上午 08:46:00]

  嘉宾 :

  张光峰:进城务工青年是农民工的主体,占农民工总数的80%以上,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目前,全省进城务工青年总量已达1200万,他们立足岗位,服务社会,为加快城市建设、促进农村发展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城务工青年不仅是宝贵的青年人力资源,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6-4-30 上午 08:46:00]

  嘉宾 :

  张光峰:党和政府一向非常重视进城务工青年群体,十分关心进城务工青年的健康成长。今年是共青团组织开展服务进城务工青年工作十周年。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全省各级团组织在党政有关部门的指导和配合下,以实施《山东省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为统揽,积极开发进城务工青年人力资源,加强对进城务工青年的技能培训,切实维护进城务工青年合法权益,加强进城务工青年团组织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进城务工青年文化,受到了广大进城务工青年的欢迎,得到了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2006-4-30 上午 08:47:00]

  嘉宾 :

  张光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有为进城务工青年反哺乡村行动”,通过开展带动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技能培训、引导返乡创业、把文明带回家、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活动,为进城务工青年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也是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益探索。

  [2006-4-30 上午 08:47:00]

  嘉宾 :

  张光峰:各级团组织要以这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深入研究,注重实效、稳步推进,推动“万名有为进城务工青年反哺乡村行动”深入开展;广大进城务工青年朋友要自立自强、不懈努力,抓住机遇、建功立业。我相信,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广大进城务工青年一定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伟大征程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6-4-30 上午 08:47:00]

  嘉宾 :

  张光峰:在此,也真诚地期望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借助今天这个平台,畅所欲言,碰撞思想,把金色的点子、闪亮的智慧留给我们。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06-4-30 上午 08:48:00]

  主持人:

  王磊:下面,请省政府调研室副主任,国务院农民工问题重大专题调研课题组成员,《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起草组成员乔尚奎作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农民工的地位、贡献与发展趋势》,大家欢迎!

  [2006-4-30 上午 08:50:00]

  嘉宾 :

  乔尚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青年朋友们,同志们: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团省委举办这次“进城务工青年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论坛,主题很鲜明,形式很新颖,很有现实意义,对于进一步团结凝聚和广泛动员广大进城务工青年,积极支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2006-4-30 上午 08:50:00]

  嘉宾 :

  乔尚奎:我今天来参加这个论坛,主要是根据团省委的安排,让我来介绍介绍有关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情况。大家知道,去年,根据温家宝总理的指示,由国务院研究室牵头组织,国家17个部委、8个省市以及部分专家参加,就农民工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研。调研共列了23个专题,从4月份开始启动,历时8个多月的时间。这次调研,是我国围绕解决农民工问题开展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研究问题最全面系统的一次调研,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决心。调研的最终成果,一是形成了大家已经看到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二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06]5号文件)。这份文件,应当说是迄今为止我们国家出台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层次最高、最全面、最系统、最权威的文件。去年这次调研,我有幸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过程调研、到国外考察、总报告和指导性文件起草工作,对农民工相关问题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下面,我就利用这次调研的成果,按照论坛给定的题目,就农民工的地位作用、特殊贡献、发展趋势和相关政策等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2006-4-30 上午 08:51:00]

  嘉宾 :

  乔尚奎:一、关于农民工的地位作用与特殊贡献。“农民工”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通讯》,随后这一称谓逐渐被广泛使用。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而产生、发展和壮大的。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农产品和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入乡镇企业就业,这就为农民工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条件。之后,随着对外开放和城市改革的深化,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提出了旺盛的需求,农民外出务工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出现了两次大的高潮。大量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春节返乡致使春运紧张,每年春运都形成蔚为壮观的“民工潮”。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和服务的改善,农民外出务工进入了平稳持续发展的新时期。调查分析认为,目前全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在外出农民工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占了84%;转移流动的方向,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接纳为主,中西部输出为主。我省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民工数量为1574.1万人,其中务工青年为1200万人。

  [2006-4-30 上午 08:57:00]

  嘉宾 :

  乔尚奎:关于农民工的概念,应当看作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有同志提出农民工这一称谓带有歧视性,这次调研中经反复研讨斟酌、听取多方面意见后认为,这一称谓已经约定俗成,比较准确,比较贴切,既能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也能包括异地或就地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对农民工歧视与否,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称谓,关键在于实行什么样的经济社会政策。因此在国务院新出台的《若干意见》中仍然使用了这一称谓。

  [2006-4-30 上午 08:57:00]

  嘉宾 :

  乔尚奎:关于农民工的地位作用,这次调研掌握的大量事实和深入研究表明,农民工这一充满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农民工的大量涌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一)农民工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为城市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满足了加快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民工的大量进入,填补了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据调查,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我省烟台南山集团,从业人员3.6万人,其中农民工占到79%。聊城高唐时风集团农民工数量达2.6万人,占职工总数的94%。在我省众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化体系中,农民工更是处于主体地位。这充分显示,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正在逐渐演变成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

  [2006-4-30 上午 09:03:00]

  嘉宾 :

  乔尚奎:(二)农民工,特别是进城务工青年,已成为促进城市建设与繁荣的生力军。魏巍曾在《谁是最可爱人》一文中说人民子弟兵是20世纪最可爱的人。那么,时值21世纪,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要说是中国的农民工,是广大的进城务工青年。有研究表明,我们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70%以上都由农民工提供。今天的城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不断延伸,一个个市场不断扩大,都凝结着农民工辛勤劳动的汗水。在工厂车间、餐厅饭馆、商业网点、以至车站码头、街道小区、治安保卫、环境卫生等等各种行业的工作岗位,都有我们的农民工在辛勤劳动着,尽心尽力地服务着。城市中最脏、最累、最苦、最险的工作岗位,都是农民工在干,他们为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创造了中国从未有过的财富,创造了惠及全球的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创造了中国今天的繁荣和震惊世界的崛起。现在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已经一天也离不开农民工。有些城市离开农民工甚至就要陷于瘫痪。在北京等大城市,一到春节农民工返乡,就要出现家政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的现象,城市运行功能和居民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所以说,农民工不仅是城市化要吸纳的主要群体,也是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2006-4-30 上午 09:03:00]

  嘉宾 :

  乔尚奎:(三)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工业带动农村、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民工在这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与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相一致,突出地反映出要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统筹的内在关系和必然规律。我想多用几个事例加以说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劳力大量过剩。农民工进城打工,使他们就业有了出路,也得到了一定的收入。“输出一个,脱贫一户;输出百个,脱贫一村”。农民工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获得的收入,除用于必须的生活消费支出外,大部分带回了农村老家。农民工群体每年带回家的数以千亿计的现金,成为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资金来源,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国家各项财政支农资金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据四川、安徽、河南、江西、湖南等农民工输出大省的统计,农民工从打工地汇回家乡的钱,每年都在100~200亿元以上,相当于甚至超过了全省的财政收入。2004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53%来自非农产业,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多数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我省聊城、菏泽等市,每到春节期间,外出务工农民带回大量的资金,使得储蓄率增加10%以上。许多农户靠农民工的收入来弥补家用,支付农村的各种税费,从而缓解了城乡矛盾,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同时,城市也是农民工的“大学堂”,他们在城市务工,见了世面,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技术,增长了生产经营的本领,转变了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建立了相应的社会关系。他们回到家乡,创办了乡镇企业,带动了家乡二、三产业的发展,从另一个方面为农村建设作了贡献。象今天在座的进城务工青年代表,许多也是返乡创业成就显著的先进典型。去年调研时,我曾造访过菏泽郓城县黄安镇农民陈传雪返乡创办的企业。陈传雪利用在外打工所学技术,回乡创办了郓城县第一家木材加工企业,带动了全县的木材加工业和速生经济林业,仅黄安镇兴办木材加工企业和加工户就有6100多家,从业人员达7.5万人。今年3月,我陪国务院研究室领导到乐陵考察了农民企业家创办的希森三和集团,这个典型更让人为之惊羡。农民出身的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在北京开发房地产赚了大钱,他的资产总额达26亿元,年产值超过20亿元。他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抱着改造家乡的美好愿望,于2001年投资4200万元为他所在的梁锥村村民建造了136套欧式联排别墅楼,在置换出的老宅基地上建起了以肉牛养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2004年又投资7000余万元为邻村许家村的村民建了216套欧式联排别墅楼,利用置换出的老宅基地和村民的责任田,建起了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他还计划用10—15年时间对他所在的黄夹镇109个村实施产业带动和农村改造。据专家估计,目前每100个外出农民工就有4人走上了回乡创业的道路。近两年山东已有10万人返乡创业,带动近百万人实现就地转移就业。他们带回了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经营观念和现代管理方式,不仅带动了农村各行各业的繁荣和发展,而且对农民的思维观念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促进。

  [2006-4-30 上午 09:03:00]

  嘉宾 :

  乔尚奎:(四)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促进各项改革的推动力。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乡镇企业的崛起,都是农民智慧的光辉结晶,是农民的伟大创造。农民工现象是继其之后的又一重大创新,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惊世创举。农民工的巨大浪潮冲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域界限和部门界限,使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的机制成为现实,促进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促进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市场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机制的形成。同时,也促使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不断转变以适应这一巨大浪潮的推动。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开始冲开城门,大规模、大范围跨区域流动,增强了整个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对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提出挑战。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中,各级政府的职能定位、管理观念、行为方式也都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发生变革。近几年,中央及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特别是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进城务工遭歧视、正当权利受损害,以及就业技能低,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

  [2006-4-30 上午 09:12:00]

  嘉宾 :

  乔尚奎:就在这次论坛举办的同时,我们高兴地获悉,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获得者中,有18名进城务工人员;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有7名是农民工。这进一步反映出,农民工的重要地位与特殊贡献,已被社会充分肯定;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从而也促使了整个社会在农民工问题上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与进步。

  [2006-4-30 上午 09:13:00]

  嘉宾 :

  乔尚奎:二、关于农民工的发展趋势。农民工在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也必将长期伴随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全过程。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愈显重要而紧迫。这就是我们必须要把握的农民工发展趋势和形势。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流动转移就业看,将呈现出“一个扩大、两个增多”的趋势:

  [2006-4-30 上午 09:14:00]

  嘉宾 :

  乔尚奎:(一)农民工规模仍会继续扩大,并将长期存在。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劳动力将在较长时期呈供大于求态势。目前我国农村仍有1.5亿富余劳动力,而且劳动力供给总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对劳动力将持续产生较大需求。同时,我国耕地资源少,承载农业劳动力能力有限,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日趋减弱,会推动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另外,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城市现代文明的呼唤,都会对农民进城就业产生巨大吸引力。所以,我国农民工规模也会在较长时期内继续扩大。

  [2006-4-30 上午 09:15:00]

  嘉宾 :

  乔尚奎:(二)农民工转移仍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为主,但将呈现出在城镇居住逐渐增多的趋势。目前农民工之所以仍选择在城乡之间流动,主要是因为:收入偏低,不足以支撑其家庭在城市定居生活;现行的城乡分割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难以在城市长久居留;农民工在农村都有承包地,使他们流则有根、出而能退、进退有路。所以,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大量农民工仍会以流动就业为主。但从总体上看,农民工正在发生三大转变:一是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据统计,2004年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占81.3%,比2003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6.4个百分点。二是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据统计,近年来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持续增加,2004年达到2470万人。三是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新一代的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了挣钱,他们更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企盼。这些新特点,预示着未来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工人数将会逐渐增多。

  [2006-4-30 上午 09:15:00]

  嘉宾 :

  乔尚奎:(三)就地就近转移增多,将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趋势。进城务工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但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和居住生活条件的改善,大量的农民亦工亦农、兼业务农,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一个重要趋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其现实和潜在的优势:一是就地转移不改变农民就业的基本文化背景,不改变农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对农民来讲,转移的风险最小,更容易被农民接受。二是符合一部分农户兼业性的特点。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农闲时间从事二、三产业,提高收入水平。三是就地就近转移,可以避免远距离、跨区域的流动就业,减轻交通压力,节省往来费用,降低转移成本。四是有利于区域平衡发展,避免“大城市病”。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过快过于集中,出现了“大城市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我省情况来看,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2004年底,山东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有90%在省内就地就近转移,70%以上在县内转移。青岛市就地转移达99%。这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色,是我省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就业方面可资借鉴的经验。

  [2006-4-30 上午 09:16:00]

  嘉宾 :

  乔尚奎:三、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思路。农民工群体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解决农民工问题,不仅为解决“三农”问题拓宽渠道,并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就“三农”问题来看,农业问题是经济问题,农村问题是社会问题,农民问题是政治问题。就破解

  “三农”难题来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富裕农民,而要想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要减少农民,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从这个意义说,城乡问题、工农问题,从来就应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就把握住了实现城乡互动的结合点,就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也培育壮大了加速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新生力量。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解决农民工问题,必须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全局出发,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就业出发,从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盘考虑。有鉴于此,《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文件),明确了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特别对当前涉及农民工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都作出了明确回答。

  [2006-4-30 上午 09:16:00]

  嘉宾 :

  乔尚奎:《若干意见》全文共10个部分、40条款,约9000字。涉及了农民工工资、就业、技能培训、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和服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土地承包权益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意见》要求,要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意见》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及具体办法,积极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目前,中央和我省已分别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我省正就有关问题政策落实进行调研。落实《若干意见》,我想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特别重要。

  [2006-4-30 上午 09:21:00]

  嘉宾 :

  乔尚奎: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有关的会议联席制度,对有关问题进行调研。解决相关的问题,我想一定要注意。第一要解决两条腿走路。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享有一般城里人享有的公共服务,改善他们的就业条件,使他们和一般的劳动者同等就业,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当地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同时吸引农民工向发达县城转移,形成合理的城乡建设格局。如果不允许农民进城务工,人为设置流动障碍,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现代化方向。但是让农民都进城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搞不好还像一些国家在大城市范围出现贫民窟,所以要统筹城乡就业就必须符合大小城市的发展,走城市化道路,同时要大力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对乡村进行现代化改造。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是解决农民工转移问题,提高我国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2006-4-30 上午 09:21:00]

  嘉宾 :

  乔尚奎:第二解决农民工问题,最主要的是就业保护问题,权益问题。按照现在的条件看,农民工进出务工最关注的问题可能是这几个问题,第一是能找到工作,二是能拿到工资,三是大病能有保障,四是安全问题,五是子女能够上学,六是一旦失去工作回来以后还能有地种,这也是他们反响最强烈、社会最关注的问题。首先要采取措施、加紧解决。

  [2006-4-30 上午 09:22:00]

  嘉宾 :

  乔尚奎:第三要加紧研究长效机制,研究解决方案。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要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提供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培训,要切实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消除对进城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做到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同工同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