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望京韩国住户第一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0日17:34 南都周刊
望京韩国住户第一人(图)

韩国人一向有敬老的传统,今年的5月8日是韩国的“老人节”,在京韩国人通过教会在进行敬老活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望京韩国住户第一人

  深相好在五道口一带开始“电话艳遇”的1999年,禹东硕所在的望京新城渐渐热闹起来,许多在华韩国人从亚运村的公寓搬到这里,“韩国村”不久就成了气候。

  1997年,作为北京市最大一块规划住宅区,望京的开发随着望京新城101号楼的崛起而
展开。由于开发商恰好是禹东硕的朋友,他被邀请到101号“试住”。

  “那时候,周围连柏油路都没有,下雨天到处是烂泥。”禹东硕清晰记得,窗外满眼是被推土机掀开的土地,只有零星几个未来得及拆除的水泥乒乓球台,表明这里过去并非蛮荒之地。最初的几个月,101号楼如同戳在大工地上的桩子,突兀而孤单。

  两个月以后,第一班公交车开通了,三个月以后,望京新城101号迎来了第二户韩国房客。“我们并不认识,但后来成了好朋友。”禹东硕说,望京发展的这些年,遇到过交通的瓶颈,也曾存在配套设施的局限,好在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八年间,望京的住户进进出出,禹东硕对于望京的信心却未曾改变。

  临近望京新城的花家地一带,因为设立了韩国国际学校,周围还有中医学院、经济干部管理学院等院校,曾聚集了一些韩国学生及家长。随着望京新城渐具规模,条件好于花家地的老房子,陆续有韩国人搬迁过去。口耳相传间,望京在韩国人心目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甚至很多没来过北京的韩国人都知道,望京是北京韩国人聚集最多的“村子”。

  朝阳区望京社区,由花家地、南湖渠、望京三大居住区组成,共有近20个居民小区。其占地860公顷,总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25万至30万,是迄今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在建的规模最大的社区。

  中韩建交14年,贸易总额增长了8倍,望京的“韩流”最直观地反映出两国交流的频密。

  到2006年,望京地区的总人口接近20万,韩国人就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禹东硕开玩笑说,这些人都是自愿跟从,他自己没有拉拢过任何韩国老乡。“其实韩国人乐于聚居在望京和

五道口,是很容易理解的,如同中国人在国外也会形成‘唐人街’。”

  望京是北京第一个以中产阶级为目标消费人群的高档社区,其价位虽超出普通北京市民的承受力,对于在华韩国人而言却极其便宜——同等面积的二室住宅,亚运村外国人公寓的月租金为2000美元,而在望京只需要2000元人民币。

  在韩国,雇一个保姆的费用,折合成人民币至少要每月8000元,而在北京,请一个朝鲜族保姆只需要800元。

  与禹东硕一样,多数在华韩国人的工资,远不如在韩国从事同等工作。“但是,在中国每月挣3万,或许可以剩下2万,而在韩国即使能挣8万,大概也要花掉8万。”一个更为直观的例子,让禹东硕深感北京生活的低成本——从汉城打车去机场,需要大约人民币1000元,在日本东京,这笔费用大概为2000元,而在北京,则低于100元。

  巨大的诱惑不断吸引着新的追梦人。他们或者举家搬到北京,或者独自奋斗,他们与这座城市、这里的人接触,交流,偶尔会碰出火花。

  深相好与李娜的故事也还在继续。他们第二次见面,分手的时候,深相好的感觉却完全不同。“男生送女生,这是出于礼貌,但是当我第二次送她回去,看到她走上楼,我转身一个人往回走,感觉很不好。我很想再看看她。”

  未过磨合期的邻居

  由于以往的不愉快经历,深相好与中国人交往一直刻意保持距离,他从没想过,自己竟与一位北京女孩开始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2000年开始,深相好帮哥哥在北京打理一家餐馆。一个朝鲜族店员与汉族店员发生冲突,最后把深相好也牵扯进去,他的身上至今还留着伤疤。

  还有一次,深相好与朋友去北京郊区游玩,一个中国人突然斜刺里冲出来,揪住深相好不由分说一顿暴打。事后才知道,那是一个醉鬼,借酒撒疯。

  虽然遭遇的都是偶然性的极端事件,毕竟还是影响了深相好对中国人的印象,他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喜欢用暴力而非其他途径解决问题。

  与北京女孩的爱情,让深相好对中国人有了更多了解,也学会了如何尽量化解彼此隔阂。

  来自天津的石婕是北京某外企的白领,禹东硕入住望京的那年,她也在望京西园四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过去的三四年间,她眼看着一批批“老望京”搬走,一批批韩国人住进来。“现在韩国人喜欢去的全州馆,我记得1999年还是新疆菜,后来又改成了德国啤酒城,变化太大了。”如今,石婕在望京西园三区又买了房子,原来的住宅租给了韩国人。

  房子租给韩国人之后,石婕总是担心中国邻居会和他们发生矛盾。“韩国家庭一般孩子多,有的还在屋子里滑滚轴,四区房子隔音又差,会显得非常吵闹;韩国青年夜生活丰富,有时候到了半夜,马路上还有韩国青年人骑着大马力的

摩托车,楼下的大铁门,偶尔会有伴随着韩语的砸门声。”

  到处是韩国店铺、韩国商品,一些中国居民认为这压缩或侵占了自己应有的生活空间,造成了诸多不便。一位家庭主妇抱怨说,韩国人喜欢购买“品相好”、包装精致的蔬菜和水果,而他们的消费水平也抬高了这一地区的物价,“望京的蔬菜、水果明显比其他地方贵,害得我们总得去很远的农贸市场买东西。”

  西园四区一位姓孙的老人说,他平时与这些韩国邻居没有任何来往,“他过他的,我过我的”,只是某些时候,他认为这些“财大气粗”的韩国人会显露出一点“有钱人的傲慢”。

  细微的文化差异也会导致误解。

  韩国人习惯于把鞋子放到房门外,而中国邻居觉得这占用了门前的空间,污染了空气,甚至感到晦气——按中国人的习俗,只有家里死了人,才会把鞋放到屋外;韩国人的生活垃圾一般放在门口,中国邻居最初会把它理解为不讲卫生的行为;韩国人在外订餐,吃完了会把碗放在门口等待餐厅服务生拿走,中国邻居觉得这样有碍观瞻。

  韩国人也需要“忍受”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他们不明白广场上为什么有那么喧闹的大秧歌,为什么中国家庭炒菜有那么重的油烟,为什么中国人会把宠物狗带进电梯……

  禹东硕说,在这种混居社区,肯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而他强调,韩国人更应该努力适应当地的习俗。“在生活上,我已经没有任何不适应了。”他所担心的,是自己的同胞不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惹出太多麻烦,影响韩国人的整体形象。

  2004年5月,望京新城社区贴出一张批评个别韩国人夜间扰民的公开信,但很快被人撕掉了。“公开信”事件凸现出中韩住户的不和谐关系,一时间,望京新城社区的业主论坛出现了大量言辞激烈的帖子。

  今年62岁的慎荣树曾担任“在中国韩人会”的会长,从1998年至今,他还面向在京韩国人编辑一份叫《北京通讯》的小报。帮助自己的同胞了解中国、适应北京,他觉得是自己份内之事。慎荣树承认,虽然中韩之间在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方面已非常接近,局部的摩擦还是要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混居社区。

  今年4月8日,韩国驻华使馆在望京社区举行了“韩国驻华大使与朝阳区市民见面会”,目的即在于进一步促进中韩居民的沟通。大使表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的加深,大家可以更融洽地相处。

  见面会上,一些中国居民也主动问询:韩国人在邻里关系上有哪些礼仪?

  “生活在一个带有‘异国风情’的社区,我觉得无所谓。有时反倒想,中韩居民之间还是差异性太小了,要是换成法国人聚居区……”石婕认为,哪怕是中国邻居之间,也是需要相互宽容的,所以,她更愿意看到韩国人带给自己生活的积极影响,“韩国的男孩子很养眼,女人们则很善于打扮,我喜欢偷偷观察她们的怎么化妆,怎么搭配衣服。同样是小小的发卡,她们扎起头发来就显得更漂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