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间救助的瓶颈:可以帮一个人不能帮一群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8日08:10 南方新闻网

  本报讯 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在中国发展严重滞后。现有慈善机构大多依附于政府机关,慈善资源的动员力量弱小。中国每年募集到的慈善款物约50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GDP的0.5%,而美国慈善机构掌控着约占GDP8%到9%的慈善资源。专家指出,慈善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制欠完备。然而,在民间,在网络以及媒体的推动下,一些非机构运作的救助行动方兴未艾,虽然这些自发性救助最终会撞上法律的墙壁,但仍然有人在进行着力所能及的突围。

  周丽红的乳腺癌癌细胞快速向每一处内脏扩散。在全国7个城市奔波3年,花费40多万元医药费回到老家后,迎接她的是丈夫的

离婚要求。

  半年来,除了阿姨和几个亲戚,没有人探望。周丽红只能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度过余生。52岁的父亲和50岁的母亲照料她,她则为7岁女儿的前途操心,为要离婚的丈夫的绝情伤心。她和家人的悲伤在遇到网络前,只停留在苏州胜浦镇竹苑新村那栋两层小楼里。

  2005年12月,她的故事第一次在网络上出现。半年里,去探望她的网友络绎不绝,让她精疲力竭,以至要求大家约好时间,集中一同探视。与日益增加的网络爱心一起增长的还有捐款,目前累积到了18万元。

  “有的网友比自己的亲人还亲。”半年后,周丽红的父亲在参加完女儿的追悼会,被网友们留下合影,一个女孩对他说:“叔叔,以后我们就是你们的儿女。”

  今年4月,周丽红走了,她留给网友们一个遗愿——用捐款帮助那些有类似遭遇的母亲。即使那些最热心、最有能力的网友们对此也感到束手无策。“想了一些办法,没一条完全可行。”一名网友说。

  周丽红留下的“难题”也是中国民间救助面临的瓶颈——也许你可以帮一个人,却不能帮一群人。

  个人力量有限

  整个救助过程缺少监督,网络卖身救母就是个失败案例

  “相对‘个体救助‘,‘规范化救助’的好处显而易见,能合理分配救助资源并杜绝很多问题。”“八分斋”说,他的目标是推动中国慈善立法。

  这个皮肤黑亮、矮矮胖胖的男人去年被网友评为“天涯社区百大名人”第五位,上榜理由是“开中国网络独立调查之先河”,排第四位的名人是他的调查对象——“卖身救母”的重庆女大学生陈易,而“开网络论坛公开贴裸照之先河”的“流氓燕”只能排在第六位。

  网络外的“八分斋”是深圳一家网络公司职员,说话带有老家甘肃的口音。2004年9月在深圳打工的少女“王丽”(化名)遭到性侵犯,被歹徒强暴并致会阴部多处被撕裂,左乳头缺。“八分斋”第一次号召他的网友们为这个少女捐款。从那以后,他参与了20多起慈善救助,他说,帮助别人能让他感到快乐。

  帮助别人并不容易,一些救助以失败告终,因为“个人力量有限,而救助过程也缺少监督”。陈易网络卖身救母是失败案例中最有名的一个。

  2005年9月,陈易在天涯社区发帖“卖掉自己救妈妈”,请好心人捐款给母亲治病。不久有人认为陈易隐瞒了家庭收入并滥用捐款,“八分斋”随即自费去重庆调查,在他离开重庆写出调查报告后,陈母突然身亡。

  这是中国民间救助一系列难题的一个开端。三个月后,还是在“天涯”,民间救助遇到了另一个难题。

  一个题为“我生病了,可是我在努力活下去”的帖子,把海南省农村一对年轻夫妇无力为儿子治病的悲惨故事介绍给网民们。

  医生诊断,九个月大的小钟锟患有肛门闭锁和先天性心脏病,如果不做手术,性命堪忧。网友“花猫”发的这个帖子,迅速为孩子筹集到了8万多元的善款。发帖的16天后,广州网友“他乡的龙”资助小钟锟一家人飞往广州,让孩子去做心脏手术。

  在广州,小钟锟被检查出更严重的病情——“唐氏综合征”,有网友写出了这种疾病的症状:他们中大概一半会有先天性心脏病,2/3视力有问题,七成半听觉有问题,五成在童年时期开始步向痴肥……会导致包括学习障碍和残疾等高度畸形。这意味着,最理想的治疗效果也只能是“身体健康”的痴呆少年。

  继续救助小钟锟是否值得?网络上由此发生激烈的辩论。有人认为把那么多慈善资源用于一个没有希望的个体上,不如去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也有人提出生命不能用纯理性的利益计算去衡量。就在网友们争辩的过程中,广州宝洁公司的“帮宝适”品牌提出,他们愿意给小钟锟捐10万元,用行动表明,哪怕是先天智力有障碍的儿童,也应该得到一视同仁的爱。就在这宝洁捐赠仪式上,小钟锟的母亲提出,要转捐其中的2万块钱,给海南省另一个叫丹丹的孩子。

  丹丹是个一岁的女孩,被开水大面积烫伤后送到医院抢救,和小钟锟的父母一样,丹丹的父母也是农民,付不起几万元的医疗费,而一旦耽误治疗时间,丹丹很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丹丹也是网友“花猫”找到的,和当初帮助小钟锟一样,“花猫”把求助的帖子发在网上,但这一次网上筹款的速度并不快,于是“花猫”想到了宝洁公司刚刚捐给吴妈妈的10万元捐款,“很自然,那时钟锟手术刚做完,医生说手术很成功,不管将来钟锟还需要用多少钱,但是最起码眼前他的命是保住了,但是丹丹这边如果没有,马上就没救了,以后就算给他筹到10万元、20万元,那也没用了。”

  实际上,在为小钟锟筹款的时候,网友就和钟锟的父母签署了一份协议,规定了假如治疗失败或者有剩余资金,可以把这笔钱用于救助其他的孩子。“花猫”让小钟锟的父母拿出两万元捐助丹丹,这个举动遭到了一些网友的反对,有人认为钟锟还没有彻底治愈,这笔钱还不能转用给其他孩子。

  不久,海南当地媒体报道了丹丹的遭遇,很快有人捐助了七八万元,小丹丹的治疗费凑够了,所以钟锟父母承诺转捐的两万元最终并没转到丹丹的账户上。

  慈善资源有限,如何使用?与普通的利益计算不同,每一笔善款分配的背后,就可能决定了一条人命的生死——小钟锟值不值得救助?该不该把捐给小钟锟的钱转捐给其他孩子?救助者们还没来得及给出统一答案,新的问题又来了。

  谁能将救助进行到底

  如何成立一个机构,以图长期帮助更多的人

  几乎与小钟锟在“天涯”被广大网友认识的同时,在浙江杭州淘宝网的“故事居”BBS里,“魔豆宝宝”引发了另一场民间救助。

  12月13日,一个ID叫“望佳男”的网友在故事居里发了一个帖子,把“魔豆宝宝”——周丽红的故事告诉给大家。“望佳男”是浙江丽水市一个叫谢建军的医生,2004年他到上海一家肿瘤医院任职,在那里,碰到了前去治病的周丽红。

  周丽红和其他病人如此不同,每天有说有笑,还挂着盐水去别的病房里唱歌、讲故事,病房里原本忧郁的气氛因她而变得开朗不少。这个爱说爱笑的女孩很快和谢建军成为朋友。两个月后,周丽红出院,回老家苏州静养。谢建军随后去苏州探望,带着一份友谊和一点功利的目的——他想在周丽红身上证明自己研制的中药能有效遏制癌症。

  周丽红病情加重了,靠杜冷丁缓解疼痛,上网能分散她注意力。她在“淘宝网”上起名“魔豆宝宝”,开了一家童装店,一来消遣时间,二来挣些钱,补贴家用。新店开张几乎没人光顾,谢医生也注册了一个淘宝ID,本想起名为“望江南”,由于打字不熟悉,打成了“望佳男”,将错就错,他在故事居里写下“魔豆宝宝”的遭遇,希望为周丽红做个广告。但是第二天,故事居“掌门”“英华”给他留言,帖子被删掉了。

  与以前的网络救助不同,“英华”决定先核实帖子是否属实。两天后,他用QQ视频见到了躺在床上的周丽红,随即把两人的聊天记录公布在故事居里,写下点评:“我觉得帖子里所说的是事实,扶弱救困应是我们淘宝人该有的美德,经慎重考虑,今天把这个帖子发出来,希望大家能给那位会员以帮助”。

  “英华”的这次视频调查也许是民间救助的一次“自我进化”——“掌门”的权威身份让这个帖子具有了公信力,而网民们更愿意信任来自网络的这种默契。“英华”发帖后,开始有人光顾“魔豆”的商店,不久,周丽红做成了第一笔生意,挣了5元。

  几天后“英华”委派住在上海的故事居护法“蔻蔻琪琪”亲自去苏州,联络更多力量帮助“魔豆”。“蔻蔻”是上海一家服装公司推广部门的副主管,年薪3万元,在淘宝的商店每年还能带来两万元收入,27岁的她正准备贷款买房。

  “蔻蔻”最终去找了苏州的报社。报社几天后发表了“魔豆”的新闻,苏州电视台等媒体也开始关注这起爱心事件。

  “蔻蔻”回到上海第二天,把苏州之行写成帖子,发到BBS上。帖子被置顶,跟帖31页,而以前最热的帖子跟帖也很少超过10页。“魔豆宝宝”这个名字开始被淘宝网网友广为所知,很多一直潜水的ID也留言,她的小店爆满,每天20多个订单,周丽红回留言的精力都不够,只好关闭了小店。很快,有人提出捐款。

  周丽红一家人开始并不愿意接受捐款。她的父亲是当地村委会副书记,每年有4万元收入,作为苏州工业园征地的补偿,她家还有3套房子。看病花去40多万元,为此卖掉了一套房子,还借了亲戚一些债,但她父亲说还能负担,“我们不同意捐款,一来比我们穷的人还不少,二来家里的私事也不愿意外扬”。

  但不久,强大的网络热情就改变了一家人的态度,“为了说服我们,一个阿姨和丽红在电话里甚至吵了起来”。很快,“英华”发帖,说明捐款办法,由故事居护法“丁丁”代收汇总后交给“魔豆”。

  一边是不愿意接受捐款的受助者,一边是热情高涨的捐赠人,“望佳男”提了一个方案——成立“魔豆宝宝拯救母亲基金会”,捐款一部分用于“魔豆”和她的女儿,剩余部分救助其他人,建议得到不少网友支持。

  “魔豆宝宝”的名声越来越大,今年3月,至少有15家报纸、电视台采访了她,一名浙江电视台的记者介绍了采访动机:“如果只是单纯的救助,我们肯定不做这个新闻,因为这类事情太多了。我们看重的是“魔豆”的承诺——帮助更多的人,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事。”

  救助进行到这个程度,不得不开始面对中国民间救助最棘手的难题——如何成立一个机构,以图长期帮助更多的人。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