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阳光职业为何缺少阳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11:43 新民周刊

  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是,中国心理咨询的快速职业化,以及准入门槛过低和无管理状态,导致从业者蜂拥而至,把一 个新兴市场搅得混乱不堪。

  撰稿/岳晓东

  心理咨询行业是社会发达的指标,心理咨询也是现代人的精神享受,它会帮助人不断
达到自我实现。在西方社会,心 理咨询被视作是“阳光职业”,它力图给人带来阳光的温暖,其消费也早已成为如同减肥、美容一样深入人心。

  开创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心理咨询,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当人们产生烦 恼、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时候,都要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但在中国,心理咨询仍然没有被当作生活的重要消费。许多人会还把它与“精神病”、“心理变态”等字眼联系起来 ,认为只有心理严重障碍者或者是精神病人才会去咨询。

  其实,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两码事,前者的从业人员是心理咨询师,其工作是为了助人开心,帮人成长;后者的从 业人员是心理治疗师,其工作是为了控制症状,减少焦虑。

  众所周知,社会越发达,人的竞争压力越激烈,人的焦虑烦恼也会越多。这也呼唤心理咨询行业的不断介入。据报道 ,在中国,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达1600多万,这些问题大多没有得到即时解决。2002年11月,中国首次 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显示:每年因自杀而死亡的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在15-34岁人群死亡原因中,自杀成为相 当重要的原因。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现代社会,人体健康的尴尬局面是:医学的技术正在突飞猛进,可人的心理素质却在日益下降。人类以往可以忍受身 心痛苦的巨大煎熬而求生存,现在却可以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耿耿于怀,甚至了断生命。

  在中国,据保守估计,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可目前国内从事心理咨询及 治疗的专业人员也只有几千名,其反差巨大,完全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开始正式实施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进程。

  心理咨询在中国大陆的兴起约始于80年代初,而心理咨询师的称谓仅仅在最近几年才出现。在过去几年里,心理咨 询师正在中国成为热门行业,每年获得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正呈稳步上升趋势。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正规化的心理学研究和服务力量依然极为薄弱。据美国2004年劳动部的统计表明,在美国共 有60.1万人从事心理咨询相关工作,每百万人口中有2016个咨询心理学家,每496人中就有1名心理咨询师。而根 据中国1997年的统计表明,每百万人口中仅有2.4个心理咨询工作者。

  根据王维玲等人对上海市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及服务人员的调查,在2002年,上海市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人员总数为 360人,平均每3.7万人中才有1名心理咨询服务人员,与美国相比相差70多倍。

  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是,中国心理咨询的快速职业化,以及准入门槛过低和缺少管理状态,导致从业者蜂拥而至,把 一个新兴市场搅得混乱不堪。市场化运作下的心理咨询机构,到底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是由民政部门负责登记注册,就目 前而言,这一问题的答案十分混乱。

  在国外,职业心理咨询都有严格的从业要求,必须通过资格认定机构的资格审查和认证,获得相应“执照”,方可上 岗“营业”。如在美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专业工作者最低必须拥有通过美国行业协会鉴定的咨询心理学相关专业的硕士 学历。在欧洲,一名咨询工作者或心理治疗工作者必须获得硕士学位,而要获得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至少5年,长的可达7 年,学习的最后一年全部投入临床实习训练。毕业之后必须先去

医院或者诊所做不拿工资的助理工作人员,1-2年之后,才 有可能受聘做正式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专业工作人员。而在国内,从业门槛很低。

  心理咨询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如果咨询人员缺乏相应的心理咨询知识的系统培训,或是缺乏必要的临床实践 经验,就很难有针对性地治疗来访者的困惑和问题。但在目前中国实行的鉴定制度中,对培训机构的资质鉴定这一环相当薄弱 ,既没有明确的督导和评审制度,也没有合适的评审机构。薄弱带来混乱,一些根本不具备培训资质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或高 校也纷纷举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使得整个心理咨询培训市场杂乱无章。

  阳光职业却阳光不起来,这是心理咨询职业化在中国的现实和尴尬。

  (作者系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美国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