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责任在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22:47 CCTV《焦点访谈》 | |||||||||
央视《焦点访谈》2006年6月4日播出节目《责任在肩》,以下为节目内容实录: 主持人(敬一丹): 当您翻报纸、打开电视机、收音机的时候,就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和记者们打交道。记者所做的报道,已经成为今天公众主要的信息来源,而作为记者,应该怎么样为公众提供
解说: 杜献洲是《解放军报》的记者,在他的办公室里,一直珍藏着一件衬衫,衬衫上有一百多个签名,签名的人都是1997年杜献洲在采写西北边陲行时遇到的边防官兵。 杜献洲 《解放军报》社记者: 这是边防团政委,还有战士的,边防连的指导员,有的是用维文写的,有的用藏语写的,用藏语写,祝我们一路审理,还有祝福的话。 解说: 从阿里高原全军海拔最高的边防连,到位于甘肃的中蒙边境184号界碑,这一趟,杜献洲走了102天,采访了80多个边防哨所,而这只是他多次边关行中的一次。全军有150多个海边防连队都留下了他采访的足迹。这不仅让杜献洲写出了很多感人的边关报告,同时也让他拥有了作为记者的独特经历。 杜献洲: 这些年我走过了一座座界碑的同时,也走过过一座座墓碑。 解说: 5月12号,杜献洲参加了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巡回报告团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首场演讲。当他将自己亲历边关、讴歌士兵的采访经历讲给首都高校的师生时,坐在台下的师生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和他一起演讲的,还有新闻社新闻研究所的原所长文有仁,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华社的高级记者张严平。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的阐释和如何做一名合格新闻工作者的切身体会,引起了众多师生的共鸣。 史晓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我听了他们的讲座,觉得非常地心潮澎湃,可以说迫不急待地要走到第一线,来体会他们那样一种生活。 徐勇 清华大学学生: 通过他们深刻的阐述和生动的事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非常重要。 王润泽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 这些学生他在大学期间能够接受到这样来自一线的记者,来自一线的专家的这种非常生动的、具体的而且非常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演讲,对于他们未来从事新闻工作,我想都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 解说: 在此后的半个多月里,这支由四名专家和八名记者组成的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巡回报告团,奔赴天津、上海、重庆、江苏、福建、广东、湖北、四川和甘肃等省市,开展巡回演讲。无论是专家们的理论分析,还是优秀记者们的感人故事,都深深打动着各地新闻工作者和高校师生。 安琳 天津电视台: 确实非常触动我的心灵,而且她中间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说的是这份责任感有没有透支的那一天,她的回答是肯定的,没有。当时我真是,就是心情非常激动。 董梦杭 重庆市大学生: 他们对社会的那种责任感,自己的那种使命感,我感觉是我现在所缺少的。 肖怀远 天津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 效果非常好,大家很受教育,我也很受教育。它好就好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解说: 这次巡回报告是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国记协和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帮助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新闻院校的师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报告团成员结合新闻工作实际,对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等进行了生动的阐释。 冯建新 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报告团成员: 作为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在当前尤其要注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党的方针政策贯穿到群众中间去。 解说: 通过“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在新闻记者队伍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参加此次报告团的新闻工作者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杜献洲向记者讲述了1994年他到新疆军区红旗拉甫边防连的一次经历。 杜献洲: 特别冷,风特别大,下着雪,然后眼睛睁不开,只有埋着头骑在牦牛背上,牦牛背上全是冰珠子,正走着,突然一抬头,发现牦牛不走了,为什么不走了?一抬头看见牦牛走到悬崖边上了,是三只蹄子站在三块石头上,三块石头有多大呢?像馒头大小,上面还有雪,还有一只蹄子正在空中寻找站的地方,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向下一看非常深,这时候觉得完了完了,那个时候也不敢叫别人,也不干敢叫,怕把牦牛给惊吓了,只能悄悄地在这儿等待着,这个牦牛颤颤巍巍就爬上来了。 解说: 杜献洲骑着牦牛,随着巡逻队在无人区走了七天七夜。经历了多次危险,通过亲历式采访,他真正感受到了边关军人的生活,回来后,发表了通讯《走向界碑七昼夜》。报道发表后,有读者来信说,这是军报记者用生命铸就的篇章。 杜献洲: 确实很危险,但是作为记者来说,如果拒绝危险,就意味着拒绝新闻,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 解说: 杜献洲不顾危险,完成特殊环境下的采访任务,让很多读者看到了边关军人的真实生活。还有很多新闻工作者,为了写出优秀的报告,同样也付出了艰辛。张严平,是新华部国内部记者,最拿手的是撰写人物通讯,每采访一个人物时,张严平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定要走到采访对象的内心去,为此她会使用很多方法。 张严平: 特别我采访一些人的时候,只要和他有关的人,当然包括本人在内了,包括和他有关的人,只要我能找到的,我都找到他,我希望一个都不落下,我都是这样一种,他们说我很笨,太苦了,就这样子,采访真的是很苦的。 解说: 2005年,通过新闻媒体的报告,一位大山里的苗族邮递员被很多人所熟悉,他就是王顺友。张严平当时也承担了采写王顺友的任务。刚刚与王顺友接触时,张严平觉得王顺友很特别,他是一个不单单要用语言来采访的人。 张严平: 你跟着他,进入他的生活,走他的邮路,进入他的这种世界,用你的整个感官去采访,用你的脚去采访。 解说: “用脚采访”的意思就是陪同王顺友在大山之间一起送邮件。在这条绵延五百多公里的邮路上,张严平与王顺友一同行走了20多天。 张严平: 后来我就发现,他对他的马非常好,当时我们和他走邮路的时候,我们都骑马,因为山非常高,路途非常难,我们都骑着马,他一点都不骑马,他的马驼着邮件,而且再难的路他都拉着马走,对马非常非常有感情,而且我发现他和马在一起的时候,那个眼神,他看着马,摸他的马的时候,那个眼神都变得非常生动和柔和。他看我们都呆板板的,但是看着马就非常生动,后来我觉得,他跟他马感情太深了。后来我就试着和他谈他的马,突然觉得,一下子进入他的世界了。 解说: 正是本着这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原则,张严平写出了以王顺友为主人公的人物通讯《索玛花为什么这样红》,感动了很多的读者,而这样的故事在新闻界还有很多。赵亚辉是《人民日报》社的记者,在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中,他赶赴受灾最严重的印度尼西亚亚奇省,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同事们开玩笑地称他为“在马桶上写作的记者”。 赵亚辉 《人民日报》社记者: 当时的环境非常恶劣,我当时就找到了一个便携式马桶的盒子,把那个盒子当成我的工作台了,我找到了另外一个箱子,坐在地上,然后就是当座椅,然后就把电脑架在马桶上写作。所以他们后来有个笑话,叫赵亚辉的稿子都是在马桶上写的,都是在马桶上写的,马桶上传回来的。 解说: 到一线去,到新闻现场去,是赵亚辉报道新闻的理念,除了印尼海啸重灾区,他还到达伊朗大地震的救援现场,跟随科考队前往喜马拉雅山进行冰川科考。 赵亚辉: 你作为一个记者,就必须报告这些最真实的东西,如果你跟这些队员,你没有这些队员的体会,你没有亲眼看到他们在做什么、在生活什么、在克服什么困难,或者他们每天所经历的东西是什么的时候,你就不会写出最真实的东西。 解说: 此外,在“非典”肆虐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王志带领摄制组进入抗击“非典”的最前线,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场景;为了履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向菲用真诚打动听众,先后有四名犯罪嫌疑人通过她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向菲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对听众负责任、对媒体负责任、社会负责任、对国家负责任、对党负责任,这也许就是对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提出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解说: 记者们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给众多听众带来了内心的触动,让他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谢百勤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副总监: 通过他们这些生动的故事背后,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他需要有一颗忠诚,需要有一颗火热的心,要到一线去,要到现场去,这样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 蔡朝阳 《湖北日报》社记者: 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才能无愧于我们的新闻事业。 李存厚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 新闻战线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对我们队伍整个的发展,包括我们队伍整个的成长,它是一个长期有效的工作。我相信通过这个工作,将来我们新闻队伍可能还会有所发展壮大,这支队伍应该会让党和人民放心、满意的。 解说: 现在,全国新闻从业人员有70多万。从2003年开始在新闻队伍中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已经三年多了,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而读者、听众、观众的关注、支持和监督,也是锻造这支队伍的重要力量。 相关专题:央视《焦点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