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贫困生附加条件引争议 多数人表示支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3日21:23 央视《东方时空》 | |||||||||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 前不久,有一个公司要打算做好事,就是给贫困的大学生捐款。但是这做好事不要紧,却引发了一大堆的争议,这争议来自哪儿呢?这个公司捐款之外其实有两个强制型的附加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我们看一下,第一个条件就是说你在校期间,如果你接受捐款,你要本校或者社会公益机构每年做一次义工,或者毕业之后一年内从工作收入当中捐出500块钱给希望小学,两条做到一条就可以了。所以这个争议就来了,支持一方说这好啊,这强制受捐助的大学生知道要回馈社会,反对的一方说你既然是爱心捐助,你就不应该有任何的附加条
市民1:我不属于贫困大学生,但我觉得如果是他能在上学期间接受这样的一笔赠款,有助于他顺利的完成学业,而且培养他的社会责任感,我觉得这样可以挺好的。 市民2:这是个反射的问题,一片阳光直射到你身上,通过你可以反射到更多的面,这样对于个人,对于社会都是有益的。 市民3:我在大学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班上有几个比较困难的学生,同班同学也给过他帮助,不过他自己也做一些义务工作,我们那时不叫义工,就是在学校帮着整理一些校务,看看自行车,也有这种现象,我个人比较接受这种情况。 市民4:我觉得可能他是更想让自己的这个活动有一个比较好的亮点吧,然后多出来这么一个条件,好像更具有新闻性。但本身我觉得倒是好事情,就是说我给你钱让你去学习,然后希望你也能够献出一点爱心,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出发点是好的。 从街上采访的情况来看,好像支持的人偏多,更大范围调查结果会怎么样呢?看看我们在网上的调查结果: 对该企业的做法您的看法是什么? 赞成,这样促进爱心奉献良性循环 78% 赞成,但是附加的条件过于宽松了 16% 反对,资助不应该附加条件 4% 说不清 1% 赞成的是绝大多数,更有意思的是有16%的人说你附加的条件过于宽松了,一年做一次义工,以后每年给希望小学捐500块钱,这个条件太宽松了,他们应该更多的去回馈社会。 我想这件事情之所以现在引发争议,跟这个公司当初的想法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是怎么想的呢?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说法。 梁建章(捐助企业董事局主席):我觉得我们公司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也是想,我们不光是要让这些企业,或者有钱人来做公益活动,也要发挥整个社会的参与性,尤其是现在我们整个国家在年轻人当中或者是在一般的大众方面,对于公益活动的参与性还不是很高,所以我们想通过这个活动不光是让这些贫穷的学生能够完成他就学的美梦,而且确实想通过这个活动来推动整个社会,尤其是大学生对这种公益活动的参与性。 整件事情里可能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只有两个字,就是“强制”,这个附加条件是强制来实行的,所以有人就说你现在是爱心捐献,你就不应该有强制性的附加条件,但是这种强制是否有必要呢,我们先不说调查的结果,我们来让大家回忆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是2005年的感动中国人物,她叫丛飞,丛飞是一个歌手,每场的出场费真不老少,但是他本身居然会非常的贫困,他只有一身演出服,他身患绝症的时候甚至没有钱去医治,但是在他一生当中他曾经捐出过300多万块钱,去资助178位贫困的学生,但是在这些资助的学生当中有一些人连基本的感恩都没有做到。 2005年5月丛飞被确诊为胃癌晚期,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无法进行手术,并病重的丛飞最惦记的还是他资助的那178个贫困山区的孩子。 丛飞:我好了第一件事就是去山里看我的孩子们,从进医院就牵挂这件事。 丛飞捐助贫困孩子是从1994年的一次慈善义演开始的,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演出收入都捐了出去。在身患重病之后,他甚至还四处借钱资助这些孩子读书,虽然家人不理解,很多人还说他傻,但让丛飞感到伤心的却不是这些。 徐华(深圳特区报记者):在他陷入这种困境的时候,他资助的一些大学生已经大学毕业,已经有很高的经济收入的情况下,没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2005年3月开学以后,由于身患重病,负债累累,丛飞没有像往年一样寄钱出去,有的家长竟打来电话责问他,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只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 邢丹(丛飞的妻子):有一些很苦的东西只能自己咽到肚子里吧。 歌词: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圆上好梦,我就不辛苦。 丛飞生前曾经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如果我能有机会对中国的大学生说两句话的话,我想跟他们谈谈理想,希望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能记住辅助他们的老师、父母、亲朋,不会感恩的人就不知道如何回报社会”。 看完了这个事例之后,我们再看看这回调查的结果 你赞成强制性地让那些接受捐助的大学生去回报社会吗? 赞同,能够防止有的人不知感恩图报 73% 不需要,关键靠自觉 24% 说不清 3% 你看还是大多数的人赞成这种强制的行为,但是你把这个事再往深入想一步,即便是强制的话,它有多大的强制力呢,一个公司发布的这样一个强制命令,它毕竟不具备任何的行政的执行力和法律的执行力,我们再往深了想,与其要求人们在道德上有这种感恩图报的这种境界,你不如在资助的方式上是否能来个转变,我们来看一下目前我们针对贫困的大学生有多少种资助的方法?奖,奖学金,贷,助学贷款,助就是勤工俭学,提供助学的机会,补,直接给予补助,减,减免学费,捐就是社会各界的捐款,我们看一下其实这四种方式,奖、补、减、捐它全部都是直接的给钱,只有这两种方式,一个靠你日后来还款,一个你现在来找一份工作资助自己的学习,这是靠自己的,看来还是直接给钱是一个大多数,但是我们咨询了专家,专家告诉我们说国外的情况恰恰相反。 杨团(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上应该说他们的做法其实大部分是勤工俭学,贷款也有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大学生,不管你是家里有钱的,还是没钱的,在你上学期间都去做勤工俭学,这个勤工俭学有的是挣一点自己的零花钱,有的实际上就是挣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几乎在学校附近的一些餐馆、医院、社区、公共社区都可以看到勤工俭学大学生的身影。而在中国我们现在的问题实际上是在这两个渠道上都有国家包办之嫌,而不是真正是由社会提供,而且是大学生主动自愿去做的,所以我是以为在中国的大学生的助学方面,我们需要在观念上实行转变。 一个考上了大学的学生却没有钱去上大学,这件事情的确值得让人同情。但是这样的贫困大学生他毕竟跟一个贫困的希望小学的学生不一样,跟一个身患绝症没有钱医治的人不一样,他存在着自我的救济途径,首先你是大学生,是成年人,其次你是有未来的人,所以我希望贫困的大学生能够更多的去考虑用助学贷款的方式,或者用勤工俭学的方式来改善未来的命运。 相关专题:央视《东方时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