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37与32的奇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14:33 新民周刊

  他是一位外科医生,也是国内最年轻的肝移植中心学科带头人,还是一位工作狂人。在生命转瞬即逝的刹那,他奋力 挽救,为病人赢得新的生命。

  撰稿/黄 祺(记者)

  夏强,37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移植中心主任,业内知名肝移植外
科手术专家。器官移植被医学 界称为21世纪两大“医学巅峰”之一,对夏强,更值得探究的已经不是年纪轻轻的他如何跻身巅峰领域的权威之列,而是这 位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如何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团队,仅用2年多时间建成了国内一流的肝移植中心。

  年轻的奇迹

  “夏主任:最近三次FK506溶度为3月“12”,4月“9.2”,5月“8.5”。请问:下一步怎么办?(2006 年5月30日21点55分)”

  “建议FK506改为2.5毫克/天,维持浓度5-6即可,但请观察肝功能变化。(2006年5月31日7点 50分)”

  夏强每天早上7点30分进办公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仁济医院肝移植中心设立的“上海移植网”,看看病人留 在论坛里的问题,然后为病人解答。“肝移植手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手术成功以后,还需要长期的观察和治疗。”夏强 指着屏幕对记者解释说,就像这位病人一样,通过网站,病人可以像看门诊一样获得医嘱,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

  在“上海移植网”的论坛里,接受移植手术的术后病人不仅可以在网站上随时查阅自己的病历档案和化验数据,并咨 询病况,还可以在那里与病友交流信息,互相鼓励。

  “我们这个网站的点击率已经达到50万,在国内同类网站中是最高的。”这项“IT业成就”的取得靠的是,夏强 和他的团队凭着一颗时刻为患者着想的爱心对网站所做的精心维护,为此他们付出了更多的业余时间、更多的心血,当然更离 不开他们国内一流的肝移植手术实力——手术平均时间降低到6.5个小时;三分之一的手术病人不需要输血;手术中无肝期 时间平均为48分钟。如此高水准的技术水平,是一支从无到有的肝移植团队在短短2年时间里获得的,这是一个奇迹。

  “我们体内的凝血因子是肝脏制造的,肝脏出了问题,人的凝血功能就会受到损伤,手术中,医生可以用扎紧血管的 方法控制大血管的出血,但无数毛细血管是无法控制的。肝病病人在手术中遇到的一个重要威胁就是出血问题,如果控制不好 ,有可能导致死亡。”夏强简单解释了减少出血对于肝脏移植手术的重要意义,要达到减少病人出血的目标,医生必须对病人 的病情有深入的了解,用精湛的手术技术,避免出血危险的发生。

  “在成团的血管里找到一条通路。”夏强说,正是过硬的技术,让他带领的肝移植手术团队在2005年12月创造 了连续15台手术“无输血”的纪录。不仅如此,一名73岁病人——全国年龄最大患者的肝移植手术纪录,也是在仁济肝移 植中心完成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输血几率,不仅为手术病人减轻痛苦,也大大降低了他们的治疗费用,夏强团队用技术和 真情赢得了病人们的口碑。

  一场恶战

  “42岁的男性病人,爆发性肝衰竭,昏迷、呼吸衰竭,已经进行了气管插管,能不能做肝脏移植手术?”电话里的 声音焦急而紧张,夏强在电话这头坚定地回答:“行,尽快送到医院来。”一场追赶生命的竞赛,正在肝移植中心展开。

  这是2006年5月18日下午5点,刚刚做好一台手术的夏强,挂掉电话,立即通知监护室:“马上有一名昏迷病 人入院,请做好抢救准备。”毫不迟疑,监护室准备下班的医护人员立刻再次穿上工作服,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各种设备同 时就位。

  6点,救护车到达仁济医院外科大楼门前,病人被送到危重病人监护病房。体温、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病人 的生命体征逐一被仪器检测记录。吸痰时,医生发现病人的肺内有红褐色黏稠液体,医生判断:“可能有误吸,马上气道冲洗 ,清除肺内可能残留的误吸血液,立即抽血送检。”一道道指令被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执行,检查、抢救的同时,病人病情的 各项数据也被迅速地汇集起来,送往夏强的办公室。

  7点,夏强、张建军、陈小松、张明以及所有与肝移植相关的内外科医生都坐在了会议室,探讨病人的病情。很显然 ,这是一名生命垂危的病人,到达仁济医院前三天,病人已出现烦躁、胡言乱语的现象,而在到达前一天,病人丧失了意识, 呼吸衰竭。

  “爆发性肝衰竭,肝性脑病Ⅳ级。”医生们会诊后得到了初步判断,这位病人的病情不仅严重,而且非常复杂。爆发 性肝功能衰竭的死亡率在80%以上,发病时间越短,死亡率越高,如果没有完善的治疗方案和技术能力,病人的生命随时可 能终结。

  肝移植手术能不能做?在紧迫的时间里,夏强和他的团队必须做出决定。按照国内外的经验,多脏器功能衰竭和肝外 严重感染是肝移植手术的禁忌症,监护室里的病人显然已经出现并发肝、肺、脑、肾、凝血系统、胃肠道6个器官的功能衰竭 ,但夏强认为,病人还没有出现严重的肝外感染迹象,病人目前的高热表现,是由脑水肿引起的中枢性高热。

  “根据我们中心的经验,这名患者还是有手术的可能,肝移植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我们要争取尽快手术。”会 诊会上,夏强快速地拿定了主意,胸有成竹。

  19日上午10点,病人入院仅16个小时后,当前方传来供体配型成功的好消息后,病人被推进了手术室。手术中 ,最危险的无肝期坚持过来了,医生们刚松了一口气,新的危机接踵而来。

  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很差,手术台上的这名病人,凝血功能已经处于最差阶段,手术创面流血不止,他的血压迅速地 下降。医生们很清楚,如果血压不能回升,病人的心跳随时都可能停止。

  “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压。”夏强像一名战场上的将军,指挥着手术台上的医生、护士。6个小时,时间无 声地流淌过去。终于,病人的出血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血压上来了!”一个年轻的声音打破了凝重的空气。

  4天以后,病人在术后重症监护室苏醒过来,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他闯过了脑水肿、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凝血 功能紊乱、畸形排异反应一道道“鬼门关”。手术后第6天,病人不仅完全脱离呼吸机的支持,而且可以饮食了,基本生活能 够自理,被转入普通病房。

  从无到有

  “像这样的危重病人,很可能在24到48小时内死亡。”夏强很松弛地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但说话时的神情,还 是像在手术台上一样专注。

  究竟做过多少肝移植手术,夏强自己也许已无法统计,他只记得自己的最高纪录是,一天之内完成了6台肝移植手术 ,像这位危重病人一样“绝处逢生”的故事,经常在他的手术刀下上演。越来越多的肝病患者慕名而来,有一名病人为了方便 到位于上海浦东的仁济医院肝移植中心接受夏强的术后跟踪治疗,甚至卖掉了浦西的房产,举家搬迁到浦东。

  事实上,2004年,夏强刚刚来到仁济医院时,这里的肝移植手术并不“红火”。当时,医院每年完成的肝移植手 术总共不过十几例,而且几乎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我国的肝移植技术进入成熟阶段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全 国五大肝移植中心是天津、武汉、杭州、南京和成都,上海的肝移植事业发展相对滞后。2001年,夏强操刀第一例肝移植 手术时,动用了数十名医护人员,而且由于技术不够纯熟,手术进行了十多个小时。

  “我到仁济医院的第四天,实施了第一台肝移植手术,紧接着的一个星期内,我们成功地进行了4台肝移植手术。” 医院领导看到了夏强的能力,也看到了这支年轻的移植团队的实力,医院立即拍板在十一长假期间,将肝移植中心从13张床 位扩充到23张床位。

  到2005年,夏强组建起了一个包括外科、内科、监护医生、护士、协调员、药剂师、营养师、免疫检测、药物检 测在内的完整的达到国际水准的肝移植中心。“我们中心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夏强说,在国内,肝移植中心成立 第一年的移植手术就超过100例的情况,在仁济肝移植中心之前,还从未有过。

  给病人更多

  一个30多岁的女士站在仁济医院肝移植中心病房门口,神情有些焦急。医生并没有允许她进入病房探视她刚刚做完 肝移植手术的亲人,因为对于病人来说,感染可能导致生命危险,术后病人必须在绝对清洁、安全的环境中恢复。

  在一名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女士拿起墙上的电话听筒,亲人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女士一抬头,一台显示器上出现了 病房内部的景象,她要探视的病人正在镜头中。“你还好吧?”女士有些激动,紧紧握着电话,脸上渐渐露出欣慰的表情。

  “这是我们自己‘发明’的呢。”夏强很得意地介绍肝移植病房的“创举”,为了解决家属探望的问题,医生们想出 了安装可视电话系统的主意,这个小创造让这里成为上海唯一拥有可视探视系统的肝移植病房。“对家属的心情,我们将心比 心,但又必须保证病人的安全。”夏强说,作为医生,他们想方设法给病人和家属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病人在接受移植手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我们治疗的病人中有70%-80%是外地病人,所以,我 们有专门的协调员为术后病人解决问题。”夏强来到仁济医院后完成的第一批准备工作中,就包括建立起包括肝移植中心网站 在内的服务系统。

  现在,病人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咨询,也可以拨打24小时的咨询电话。对于外地的病人来说,如果需要化验,他们既 可以在当地化验后将数据寄到肝移植中心,也可以直接把标本寄到中心检验。

  “我对我们团队的管理是军事化的,每个医护人员必须24小时打开手机,因为肝移植手术随时需要外出取供体,随 时可能要准备手术,我们的医生必须时刻待命。”一名负责取肝脏供体的医生,3个月飞行了6万公里,经常发生的情况是: 还没出机场,马上又要转机飞往外地。夏强严格地要求自己团队的成员,因为肝移植中心的正常运转,完全依靠每一个岗位上 工作人员的尽职尽责。“医院保安都知道,车库里那几辆很少开走的车,一定是肝移植中心医生的。”

  夏强自己也几乎是一个工作狂,他自称是一个“没有生活乐趣的人”。当记者询问他每日的作息时间时,他回答的第 一句话是:“如果我头天能够回家的话,一般早上7点半到医院。”由于肝移植手术一般安排在下午或者晚上,所以,夏强经 常彻夜站在手术台上,“回不了家”几乎成了他的生活常态。

  每次,看到病人从昏迷中苏醒,夏强知道,这就是一名移植外科医生的价值所在。“我们都改变不了自己命运的长度 ,但我们可以改变命运的宽度,改变我们每天活着的目标,增加我们活着的意义,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吧!”一名病友 在网站论坛上的留言,这些话,也激励着夏强和肝移植事业中的医生们。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