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苏州的“肉”长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14:33 新民周刊

  苏州百姓从地区经济增长中所获得的实惠,相比其他一些城市,或许并不明显。事实上百姓从公共产品中获取的利益 ,是实实在在的。

  撰稿/杨艳萍(记者)

  苏州很“矮”。现今中国所有城市中,苏州市中心建筑物的平均高度最低。在拥有2
500多年历史的古城区,任何 高于4层或标高超过14米的建筑物,都需经过规划局和文物局的严格审批。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水陆相邻,河街并行 ,饱经沧桑,风情依旧。在日渐逼仄和浑浊的城市天空下,这份雍容和沉着,显得弥足珍贵。

  苏州很“高”。自上世纪90年代,苏州人捕捉到国际资本向长三角转移的历史性机遇,从“苏南模式”的束缚中破 茧而出,大力招商引资,以“外向型经济”拉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出人们争相效仿的“苏州奇迹”。

  到目前为止,苏州引进外资居全国第一,GDP增速位列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之首,GDP总量跃居全国第四,其 中工业总产值跃居全国第二,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基地。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江南古城,以令人诧异的经济 活力,迅速占据了

中国经济版图的制高点。

  在一连串炫目的经济指标下,一个排名靠后的数字引起了各方关注。人们发现,苏州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与它的经济 总量和增长速度甚不匹配。全国主要的20个城市中(见链接),苏州GDP一直保持前列,但它的人均收入却只处在中游水 平。单从统计数字上看,苏州的百姓并没有从高速增长的经济中得到应有的实惠。“只长骨头不长肉”成为学者口中“苏州模 式”的一根“软肋”。

  “苏州人均收入滞后于经济的增长,这样的说法自有它的道理。”一位苏州地方官员对记者说,类似的议论上世纪末 就曾经出现,这是客观事实,但也有它内在的原因。“富民优先”,已经成为苏州正在竭力推进的一个目标,其标志就是今年 2月苏州市在全国率先进入“小康”。

  富民指标是核心

  “外界对苏州的疑问,主要是从人均GDP与人均收入的关系上来看的。事实上,经济的增长,肯定会使百姓从中受 益。”苏州市统计局副局长黄正栋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拉动苏州GDP的主要因素,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是由苏 州经济结构所决定的。苏州的GDP中,工业就占到了62%-63%,这其中,70%是外资企业,重工业又占到65%。 这样的经济结构,通常会使经济增长和百姓收益之间产生较大的差异。

  其次,近些年政府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05年苏州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07亿,比2004年增长了 20%。固定资产的投资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另外苏州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中,70%是出口,这也对GDP增长起 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苏州的工业发展和财政的增长,就是处在这样一个结构中。从百姓的收入来看,我们与浙江正好相反,有75%的 人收入主要来自工资。苏南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集体经济为主,百姓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工作。他们的收 入结构,自然也是以工资为主。”

  黄正栋说,苏州市政府早已意识到“把富民摆在一个优先的位置”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步扩大中等收入家庭的比重。 不过收入的增长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苏州“富民优先”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现在无论是从 户数还是总量来看,苏州的民营经济都已排在了全省第一位。

  “邻近地区的同志曾表示不解,为什么苏州的民营经济在短短几年中有了如此大的飞跃,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首 先是原来乡镇企业的转制,推动了我们民营经济的发展;其次苏州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专门设立了

留学生创业园和企业孵化基 地,使来自海内外的创业人数逐渐增加。再有就是苏州市为下岗再就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黄正栋说,资本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的市场环境已经比较完善,像上世纪80年代浙江民营经济起步阶段“一 夜暴富”的奇迹已不可能再现。发展民营经济是大势所趋,不过要让苏州的经济结构在一到两年里就彻底转变,那也是不现实 的。

  在黄正栋看来,外界对苏州模式的质疑和指责,有相当部分是由于对苏州实际情况不了解。回过头来看,如果当初不 发展外向型经济,也就没有苏州的今天。“在苏、锡、常地区,大家的经济模式相差无几,都是以集体经济为主。过去我们的 经济总量比无锡小,现在苏州的发展速度却是有目共睹的,多遭外界诟病的外向型经济,实际上对苏州贡献巨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地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因时因地来选择相对均衡的发展模式。进入现阶段,调整经济结构,转变 固有的增长方式,使百姓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大受益,是苏州下一轮发展的又一动力。

  2003年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带队到苏州调研。同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大类18 项25个指标体系。其中,富民指标是核心指标。2005年底,在省定25个考核指标中,苏州有22个完全达标,且都不 同程度高于省目标值,特别是人均GDP、居民收入、社会保障3个核心指标都以较大增幅实现了省目标值要求。

  按照省里的要求,苏州是否实现全面小康,只有地方上报的数据还不行,得要老百姓自己说了算。随后江苏省统计局 在苏州5个县级市中对小康认可度进行调查。每个县的有效调查为500户,平均70%的家庭对各项指标表示认可。

  昆山市为了确认小康是否达标,甚至把调查表发到了每家每户,让农民自己来填写2005年家庭人均收入,调查的 结果是65%的农民说年收入超过了8000元。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自己报的收入通常都有些缩水,只有压低,不会满打满 算,由此可以想见昆山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黄正栋说,苏州统计部门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对各项指标进行反复监测和跟踪,对于薄弱环节,政府采取相应措 施即时跟进,目前在3项未达标的项目中,“森林覆盖率”成了苏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森林覆盖需要一个区域,苏州42 %的水域面积,不是在各处各种几棵树就行的。这个指标尽管相当科学,但是对苏州来说却无法操作。″

  “你一元,我两元”

  在苏州诸项经济指标中,除了吸引外资全国名列第一,还有一个第一,似乎并不是那么夺人眼目:根据2005年底 的统计数据,苏州农民人均年收入8393元,在全国20个重点城市中名列第一。这使得苏州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缩小到了 1:2,这样的差异程度在全国来说也是比较小的。

  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高志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政府一再强调的“五个统筹,科学发展”,首先就是 要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为农民谋福利,它还是支撑城市的发展、推动整个经济生活繁荣的重要基石 。苏州正是走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城乡发展的成功之路。”

  通过工业化促进农村发展,让农民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这些年苏州地方政府为此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1994 年到2003年期间,由于国内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负担过重,农民增收幅度整体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平均水平在2%-3 %之间,苏州也只有5%-6%。农村的落后与贫困,将严重制约苏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此苏州市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

  2003年开始,苏州市政府开始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先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开始。苏州市人大农业经济发展委 员会主任陶若伦对记者说,过去人们开玩笑,说你们现在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城市有环卫工人来打扫卫生,而在农村则 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环境问题无人管理。我们现在不仅要给农村通水、通电、通路,还要发动农民清洁自己的家园, 政府为农民建起冲水式厕所,粉刷墙壁,添置垃圾箱,消灭乡间的烂泥路,让农民下雨天也可以穿着皮鞋出家门。

  在苏州农村,政府在基础建设上的投入固然使乡村面貌得到可喜的改变,但真正受到农民欢迎的还是社会保障制度向 农村的覆盖。2003年中央关于帮助农民增收的文件还没有下发,苏州似乎也没找到更好的增收办法,经过半年的努力,结 果并不能让人满意。于是从2003年下半年起,苏州借助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开始着力在农村推行三大保障体制改革,即农 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与合作医疗保险。

  “在那一年,农民500多元的收入中,有300多元来自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全部由政府来买 单,并由过去的120元提高到180元。苏州现在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要让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要和上一年农村人口纯 收入的水平挂钩,要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而提高。”

  所谓挂钩,就是今年农民的最低收入,要保持在上一年人均纯收入1/4的水平。这样就建立起一个动态的挂钩体制 。以后平均收入水平上去,农民最低生活标准也相应提高。“否则的话何时进行调整随意性就很大。”陶若伦说这种做法在当 时似乎不可思议,现在看来依然领先而且值得称道。

  苏州农村的养老保险,各县市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在细节上有些差异,总体来说是有能力的地区就多出一些。简单来 说,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苏州的养老保险就是农民自己出1元钱,政府出2元钱,一年下来农民账户就有1000多元, 交满15年以后,农民每月就可以拿到300多元。这个数目不是很大,但是在目前还是能解决一些问题。今后随着经济水平 提高,政府有了更大的余力,缴纳的水平还可以再高一些。

  陶若伦说,养老和看病,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场大病拖垮一个小康之家在农村屡见不鲜。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 。苏州现在户籍人口607万,农村人口占到了一半。今天的苏州有302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 居江苏省之冠。只要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农民生大病重病,就可以报销60%-70%的医药费。一个重病农民在去年报销医 药费超过14万元这在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推行之前绝对难以想象。

  一加五大于六

  “小桥、流水、人家”式的江南水乡,是关于苏州10多年前的历史记忆,它已经不能涵盖今日苏州丰富的内涵。在 高志罡看来,了解今天的苏州,至少要了解四个苏州: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和“土苏州”。

  “所谓老苏州,就是现在精心保护的14.2平方公里的古城,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一座古城历史延续2530年, 历经沧桑,城市的位置依然保存在原址,是极其罕见的。所以我们苏州古城要去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古’实际上 就是今天苏州的底气和实力。”

  高志罡说,新苏州,是指上世纪90年代初在古城西部再造的一个新城。它与老城山水相连,文化相依,从区域面积 来说,它比老城大6倍,集中了大批国内领先的制造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是苏州外向型经济的策源地。

  位于老城东部的洋苏州,是目前中国与新加坡政府唯一一个共同创办的工业园区。它不仅借鉴了新加坡先进的管理理 念和经营模式,甚至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住房公积金等制度都从新加坡全套引进。洋苏州已经成为国内园区规划的一个样 本。

  “土苏州”,则是指苏州下辖的昆山、太仓、吴江、常熟、张家港5个县级市。“别小看这些县级市,个个都是生龙 活虎的小老虎。它们凭借充沛的经济活力和实力,全部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前11强,其中昆山高居榜首。5只小老虎支撑着苏 州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苏州1+5(一个苏州市加5个县级市)的整体效应。苏州为什么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显示出如此重要 的位置,原因正在于此。”

  高志罡说,苏州百姓从地区经济增长中所获得的实惠,相比其他一些城市,或许并不明显。事实上百姓从公共产品中 获取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人间天堂”绝非浪得虚名,自古以来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的苏州,就是一座“最适合人类居住 的城市”。千年基奠所形成的人文环境和城市气质,不是金钱所能换取的。

  今年秋季开始,苏州在全国的地级市中,首推九年制义务教育,单是这一项,苏州市政府每年就要拿出3亿元财政资 金,投放到中小学教育中。这项免费政策不仅面向苏州市的学生,还包括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使所有受益人员实打实节省 了一笔教育开支。

  “再说交通,苏州的高速公路现在每平方公里的里程,已经达到了德国的水平。也就是说按照正常车速,苏州下辖任 何一个村在15分钟里都可以上高速公路。外地的游客都知道苏州园林的门票比较昂贵,淡旺季平均门票的价格在60元,而 苏州本地市民花上120元办张年卡,就可以1年逛园林100次。还有苏州7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3年可以享受一次免费 的体检。市民在无形中享受到的公共产品的服务,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和计算的。”

  如果说过去的苏州是依靠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赢得了发展的先机,今天的苏州则是依靠苏州人创造性的实践,向新 的目标迈进。“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走好适合苏州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高志罡说。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