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五福娃”父亲的自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10:42 《法律与生活》杂志 | |||||||||
本刊记者/陈智民 妻子马艳丽一胞添了五个“福娃”,可没想到,五个“福娃”让父亲刘永旗深感生存之艰。 见到记者,刘永旗大倒苦水。
期望:想生出个“保障” 我今年30岁,河南省杞县板木乡洼刘村人。有个女儿,多年期望生个儿子。 2004年,我花2800元钱办来个二胎准生证。2005年,妻子怀孕了。这期间,我仍在浙江台州开车挣钱。妻子怀孕三个月到医院去做“B超”时,吓了一大跳:是三胞胎!害怕不准,她又到一家大医院去做“B超”,“确认”结果又让她目瞪口呆:是四胞胎! 四胞胎可怎么养啊!别说四个,就一个已是困难。我母亲直摇头:养不成叫饿死还不如不要呢,干脆流产算了。岳母却坚决不同意:四胞胎是奇迹,到时候会有人愿意帮咱忙的,现在有钱人多的是,又不是旧社会,再说,还有政府呢……最终,岳母的意见成了“决策”。 我接到妻子的“报喜”电话后,头一下子大了,恨不得马上飞到妻子身边照顾她,可一想到将有四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又不得不强迫自己留在浙江抓紧时间挣钱。 2006年2月25日,我陪妻子来到杞县人民医院待产。由于肚子特大,她整个身子成了“石磙”,引来不少人围观。由于“工程浩大”,医院不得不决定剖腹产。2月26日,当该院妇产科主任、主治医师孔德秀打开马艳丽的腹腔时,她一下子“惊呆”了:预产前每次检查都是四胞胎,现在又多出了一个,是二女三男五胞胎! 幸好妻子是自然受孕,孩子又是足月后剖宫产,所以孩子们很健康。孩子们出生时,最重的2公斤,最轻的1.6公斤。孩子、大人身体都很健康,吃、喝、睡一切状况都正常。 可我们家全乱套了,原来准备的四套衣服也不够了,当初准备的四个名字还差一个,就在我们为孩子的名字发愁时,同病房的病友、杞县县委的赵先生灵机一动说:何不用奥运会吉祥物“五福娃”的名字来起名?同病房的10多个病友,包括医院的医生都拍手叫好。 名字起好了,费用问题却让我们一家发愁。按一般的行情,这五胞胎出生的所有费用,至少也得8000元,可我手里只有3000元。得知我的家庭情况后,医院只收了2000元的药费,住院费和手术费全免了,解了燃眉之急。 不仅仅是奶粉问题 原来,我们一家人也认为岳母的“社会求助”推测是正确的,最初就想办法让全社会都知道这个“奇迹”,可是,几个月过后,才发现了自己的天真。 我最初向当地的县电视台报了线索,电视台播了之后,在当地确实也引起了一些“震动”:县政府、县妇联派人来慰问,带来了200块钱的慰问金、8袋“三鹿”奶粉和五套衣服,看到政府来“救助”,我们很是高兴了一阵子,心想,“救助”会陆续来到,可苦苦等了半个多月,也没等来任何“救助”。我只好求助开封、郑州的电视报纸,但这些媒体发布消息后,只收到一位先生的“1000元的口头支票”——几个月过后,这张“口头支票”终成空头支票。 眼看孩子的奶粉要喂完了,我不得不找亲朋好友去借钱买奶粉,可是亲戚们也都是穷亲戚,借来的2000多块钱马上就用完了,再借已借不出来了。怎么办?在一些“文化人”的指点下,我来到乡民政所,民政所长对我说:乡里穷啊,民政上也没有一分钱,说着,民政所长从自己囗袋里掏出20元钱要塞给我。 我只好又来到县民政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去找社会股。社会股里的人说:流浪的小孩儿归我们管,像你这种多胞胎我们管不了。我又去找局长,局长说,民政上没这项政策啊,实在管不了…… 村上有同在哺乳期的女人们主动来我家给“五福娃”喂奶吃,可这都不是长远之计啊。也有乡邻出主意:不如把孩子们送给人家,家里只留下一个男孩儿。我父母表示同意:总不能看着孩子们饿死吧。可是下不了这个狠心:谁不是娘身上的一块肉?不到万不得已哪能这样做呢! 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们,我不停地往妇联、民政部门跑。跑了一个多月后,终于有了一个“结果”:在妇联的帮助下,西安银桥乳业公司向孩子提供了150公斤价值1.6万元的“秦俑”牌奶粉,可供他们一年食用。可是,这家公司按常规提供的奶粉,最多也就管用5个月,孩子们的胃口太大了!我想让人家增加奶粉,可一想人家也是慈善行为,又没有责任和义务来养活咱的孩子,真不好意思开口。 “五福娃”的花销已经“拉开了栓”。除了吃喝拉撒,他们也像常人一样会生病,而且是“一病俱病”:一个感冒了,那几个跟着也就感冒了,这样全家“五大人” 得立马抱起“五福娃”到医院去。2006年5月12日,“五福娃”中的老大“贝贝”突患“不完全肠梗阻”住进了开封市儿童医院,我身上带的600元钱,第一天就花去了500多,第二天我就抱着孩子回家了…… 五福娃的困境不仅仅是奶粉问题。于是,我开始继续“上诉”,给国家民政部写信,也给其他有关部门写信呼吁,试图就全国比较普遍的“多胞胎”问题,给我们这样的“多胞胎”家庭要个“补助”政策。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6月上半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