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贩毒村的变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1:59 海峡都市报 | |||||||||
N本报记者 王长春 郭光仪 文/图 引子 一个小小的村庄不到20年的禁毒历程,记录着毒品入侵和消退的“断代史”,一段人类社会与毒品斗争的浓缩片断。这个片断中包含着所有酸甜苦辣,以及人们对这个样本的
莆田市北高镇冲沁村,有两样东西让这个小渔村“赫赫有名”:一是毒品,二是金银首饰加工。冲沁村村民都把这两样看成是发财致富的“好路子”。因为贩卖毒品,冲沁村曾被列入全国重点禁毒整治专项斗争示范点之一,1991年以来,该村村民因为参与贩毒,有29人被公安机关查获,其中3人被判死刑,23人被判重刑,还有3人批捕在逃。 在省、市有关部门持续10多年的打击和综合治理下,“贩毒村”的阴影,已在逐渐远离冲沁人的生活。 【探访】 “毒瘤”之痛历历在目 一份“贩毒名单” 冲沁村位于莆田市北高镇的沿海一角。一进入村内,村口几块有关禁毒的宣传标语特别醒目,“吸毒违法,贩毒有罪”、“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刻不止”、“扫除毒害,利国利民”……村里的道路较为整洁,一些村民在树阴下或剥海蛎或聊天,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 在村委会大楼,记者看到一间办公室上挂着一块“禁毒办”的牌子,不过大门紧闭。村支书张金监告诉记者,以前“禁毒办”每天都是大门敞开,因为贩毒严重,省、市里每个星期都会下来几个工作小组。 张金监介绍,冲沁村曾是北高镇有名的贫困村,村中有4800多人口,但每人平均只有三分旱地,只能种些花生、地瓜。上世纪80年代末,贫穷的冲沁人开始走南闯北谋生路,一些在云南谋生的人发现贩卖毒品可以赚大钱后,开始冒险贩卖毒品,逐渐形成一个家族式的贩毒团伙。 在冲沁村的禁毒办,记者发现一份手写的名单,上面记载着冲沁村因贩毒而被判刑的26个村民的名单。这些人中,既有夫妻俩一起从事贩毒,也有以叔侄、宗亲为纽带进行贩毒。 2000年7月16日,莆田江口边防派出所在当地石庭坂尾路抓获吸贩毒犯罪嫌疑人黄某,从中缴获海洛因5克。后警方经过突审得知,黄某的海洛因毒源来自冲沁村一个外号叫“老头”的人。2000年7月17日,莆田市边防支队在冲沁村小学附近,抓获贩卖毒品嫌疑人张金钵及张金莺夫妇,当场缴获海洛因1049.5克。后来张金钵被判死刑,张金莺则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2000年9月24日,莆田警方先后在莆田市城厢区和云南省思茅地区成功摧毁一个特大贩毒团伙,抓获贩毒嫌疑人15名,其中幕后老板是冲沁村的张先齐、张珍国等3人,而他们三人是宗亲关系。 一个九旬老母的眼泪 贩毒使少数毒贩一夜暴富,但更多的毒贩则是落了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场。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民张阿烟家。张阿烟的儿子张国强因为贩毒被判死缓。2003年5月30日晚,张国强与郑正兴在莆田长途客运站内进行毒品交易时,被莆田警方抓获。随后警方又根据掌握的线索,在莆田医院将与郑正兴合伙出资购买毒品的毒贩张福全抓获。后经审查,张福全也是冲沁人,张国强是受张福全雇佣。 “儿子被判死缓后,这个家就散了。”张阿烟说,张国强被抓后,他的妻子丢下两个孩子给年迈的老人,从此下落不明,两个老人从此只能凭着乡亲们的救济抚养孙子。 今年近90岁的张顶厝本来有个温暖的家庭,儿子、儿媳孝顺,膝下三个孙儿聪明可爱。但自从儿子张金良因为贩毒犯罪被判无期徒刑后,这个家现在已是家徒四壁,因为没钱装玻璃,房子的窗户也只能用废弃的塑料袋堵着。 “贩毒是天大的祸害,我儿子千不该万不该去做这种事,他是整整害了三代人呀!”张顶厝一说起儿子就不禁老泪纵横。 【揭秘】 “贩毒村”的神秘贩毒之路 看着冲沁村几名“毒贩”家徒四壁的住所,我们很难将他们与“大毒枭”联系起来。冲沁村的村民是如何与毒品打上交道?他们从什么地方购买到的毒品,通过什么渠道运回莆田?又是拿到哪里去卖? 在莆田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办公室,一位曾经专门打击冲沁村贩毒犯罪的民警告诉我们,冲沁村的贩毒团伙运送毒品的线路相对固定,但过程却是变化无常。一般来说,他们贩卖的毒品大多从缅甸班伞地区购得,为了确保往返途中毒品的安全,他们有严密的地下运输路线。前往路线一般为,从莆田起点,过云南昆明,穿昆明思茅,经孟连抵孟阿后,转车在缅甸班伞地区下车。而买完毒品返回莆田的路线为,在班伞购得毒品后,通过“马仔”把毒品携带到思茅,而后把毒品装进打金模具内,乘昆明至莆田的直达客车到达莆田,然后寻找机会送到福州市区或者福清等地进行贩卖。 为了确保毒品运送途中的安全,贩毒分子一般会在重要城镇设立一个地下毒品的联络点。联络点的负责人由团伙的主要成员担任,负责毒品运送的安全、交接、周转等工作,形成了购买、运输、销售一条龙的地下通道。 民警还告诉我们,冲沁村的贩毒团伙主要成员往往由本家族成员或家庭成员组成,他们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合作,分别负责购买、运输、销售,若某一环节出事,其他环节立即收兵潜逃,避免全军覆灭。此外,每个贩毒团伙都会筹资设立公司,其他成员以股份的形式参加贩毒或者直接参股,获利后按照股份多少进行分赃。这使得贩毒成员更加可靠、信任,也更加保密。 冲沁村贩毒分子雇用的“马仔”,大多来自湖北、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的无业人员,一般通过临时招募,然后进行遥控指挥。毒贩们是先指挥一名较为固定的“马仔”在边境地区大量雇用贫困、愚昧或存有侥幸心理的人员进行贩毒,招募者与运送毒品的“马仔”单线联系,一旦运输毒品的“马仔”被抓,联系随即中断,主犯很难抓获。而贩毒分子之间往往也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一般是通讯工具,但电话号码却经常变化,而且有不断变化的联络代号。 【变迁】 打击和发展必须“两手抓” “事实上,贩毒分子非常隐蔽,而那些贩毒的人之间又多是亲戚朋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不知道村里有人贩毒。”在采访中,村民张文棋告诉记者,直到有一天公安人员下来,并陆续抓了一些人,他们才知道这些被抓的人是毒贩。 “冲沁村村民走上贩毒之路并非偶然!”莆田市禁毒支队一名多次参与打击冲沁村贩毒犯罪活动的民警告诉我们,当年,凭借莆田人吃苦耐劳和精明能干的本性,一直以打鱼为生的冲沁村村民开始走南闯北,并在云南边境做起了当时利润较高的金银首饰加工生意。然而,由于当时黄金市场疲软,一些大胆的村民开始转向贩卖毒品,并“发明”了利用人体携带、贩运海洛因等毒品的手段。从中获取暴利的贩毒分子也引起了其亲戚及周围人的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一些村民甚至纷纷仿效,涉案人员也因此成倍增加。 莆田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何闽松支队长则告诉记者,公安部门对冲沁村贩毒团伙的打击,前面大约经历了12年的时间。从1991年打掉第一个毒贩团伙开始,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确打击,再到2003年全面扫清毒贩,直到今天,贩毒分子在冲沁村已经销声匿迹,“但公安机关是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贩毒分子复发的警惕”。 莆田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何闽松支队长还认为,在开展禁毒人民战争,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中,除了公安机关加大打击毒贩的力度外,政府也要有意识地引导村民发展经济,坚持打击和发展“两手抓”,鼓励村民走正当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做到有堵有疏。 相关专题:2006年国际禁毒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