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百姓期盼铁轨铺就全新“哈达之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14:23 新华网 | |||||||||
新华网拉萨6月27日电 (记者海明威 颜园园 李建敏)31岁的藏族青年边巴次仁对即将通车的青藏铁路满怀期望,作为西藏首个大型哈达工厂的老板,他渴望铁轨能为西藏铺就一条全新的“哈达之路”。 边巴次仁2005年在家乡日喀则开办的藏族民族用品工厂今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哈达。他说要借助越来越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西藏本土打造一个属于藏族人自己的哈达品牌。
哈达被藏族人视为纯洁的象征,是他们宗教活动、生活礼仪中表达真诚、祝福的必备之物。但鲜为人知的是,西藏因为高寒干燥不能生产制作哈达的原料丝,千百年来已经成为藏族文化重要符号的哈达主要靠内地生产,之后运进西藏。 西藏历史学家平措次仁认为,哈达的雏形大约在2000多年前出现在西藏,当时藏族百姓用羊毛拉成类似今天哈达的物品。自从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远嫁到西藏,并带来丝绸后,丝很快成为哈达的原料,取代了历史上曾短暂出现的羊毛织造的哈达。 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哈达只能依靠人背马驮运进“世界屋脊”。位于“茶马古道”上的四川省邛崃市,由于临近西藏且盛产蚕丝,自古便是哈达的主要产地,据说至今拉萨出售的哈达约有80%来自这个地方。 邛崃市的梅淑华已故丈夫便是当年的哈达“背夫”。 这位80岁的老太太回忆说,背运一次哈达,丈夫要在山间步行1个月,把哈达从邛崃背到康定,然后再交由骡马驮运进藏。 “那个时候真是苦啊!冬天山上下了大雪,他背着200多斤重的哈达,穿着草鞋在雪地里走,脚上满是密密麻麻的伤口。”梅淑华流泪回忆道。 西藏和平解放之后,随着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修建,汽车逐渐取代了哈达“背夫”。 2005年5月,边巴次仁与邛崃的一家哈达工厂合作在日喀则投资180万元开办了拥有30多台现代化织造机器的哈达厂。据边巴次仁介绍,厂里的原料全部来自盛产丝绸的东部沿海江苏省,原料由汽车运输,大约10至12天即可抵达日喀则。 “如果没有开通入藏公路,要想把原料运进来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能够运进来也没什么赚头了。”边巴次仁说。 边巴次仁预计,大规模生产开始后,哈达产量可以达到每月200万条,而产值则可以从去年的12万元提高到今年至少50万元以上。 令边巴次仁充满信心的是,即将开通的青藏铁路无疑会降低原料的运输成本,而对他来说最好的消息莫过于青藏铁路有望延伸到自己的家乡日喀则。边巴次仁希望随着工厂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自己的“扎西派巴”牌哈达不仅能全面覆盖日喀则市场,而且能进入拉萨以及西藏其他地区。 家住拉萨西郊安居园的52岁摄影师土登告诉记者,如果有一天能够在拉萨买到藏族人自己亲手织造的哈达,那将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边巴次仁则想得更远:“终究有一天,越来越多的游客会通过铁路把西藏出产的哈达带到内地,甚至是整个世界,让他们那些还没有机会来西藏的亲友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西藏文化。” 青藏铁路连接青海省省会西宁与西藏首府拉萨,全线1956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达960公里。(完) 相关专题:青藏铁路通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