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下的金蛋(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18:38 南都周刊 | |||||||||
艰难跋涉型:维基商业化模式 在维基网站上发展维基技术,并设计软件,或为企业量身定做维基网站,为企业创造财富。 维基(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 是一种超文本系统
最大特点是使用方便、开放。 典型人物:叶群峰 典型企业:九德科技 典型回放: 叶群峰说他很忙,刚刚处理完技术问题,下午又要和客户碰面。事实上,2006年以来,他想不忙都难。他刚刚为他的技术理想找到商业出路,并且注册了“九德科技”公司。 没有风险投资背景,没有名声在外,这位网络天书的创始人,做着相对小众的事情。场景看起来就像其所处的中国维基领域的整体面貌一样,节奏平缓,远离互联网商业化大潮的喧嚣,似乎有时会觉得举步维艰,但有时又让人憧憬无限。 结缘维基 作为中国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一小撮人中的一个,叶群峰对计算机技术相当痴迷。不过,让他在圈内小有名气的,还不仅仅是他在各大论坛的活跃,而是他那个维基网站。 维基这个概念在2002年传入中国,任何人都可以编辑和使用其中的任何文章及条目,人人可以修改,人人可以免费分享维基百科所带来的知识——如此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很快让国内一群理想者上了瘾。 2003年7月,叶群峰迅速地创建起自己的中文维基网站。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做一个维基百科的中文版与人分享就行了。于是,他的网站被命名为“百科全书”,并直接引用维基百科的一些底层引擎和数据库。但很快叶群峰发现,自己的网站根本无法成长为一个权威的百科全书。“维客们漫无目的的贡献结果便是,未来并不能建成大厦,而始终像个杂乱的工地。” 对于叶群峰的维基网站而言,围绕某个专题开展协作活动似乎更现实可行。意识到这一点,他很快将网站定位修正为“专注自由文化和新潮科技”,并更名为“网络天书”。“所谓天书,包含了一种自由与理想化的理念,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感受到成就感。”叶群峰说。 商业化困惑 只是,让维客们动情的“维基”技术,通常还不为国内大众所知。网络天书每天只有300人经常性参与。 “我们需要更多的维客。”管理员时昭曾经抱怨道。目前最需要的是计算机和法律专业的人才,两者可以有助于维基的书写系统的改善和知识产权的概念普及,也需要语言学和图书馆学的人才,他们可以使得维基站点的条目更加细化和系统化。 一度,叶群峰也相当悲观。维基所体现的这种开放、合作、平等、共享的网络文化,从根本上与商业化是背道而驰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由盛大做或赞助一个维基站点,有一些关于盛大游戏的负面词条很可能就会走偏。由一家主导,必然导致它的话语权过大。这显然违背维基精神。 看起来,国内的维基网站正不可避免地掉进这样一个悖论:人气缺失——需要更多的人加入——不能做宣传——人气仍然缺失。 从出生到现在,网络天书一直在叶群峰的不断投入中发展,其本身并没有“造血”功能。出于成本的考虑,叶群峰甚至一度中止采用独立的主机托管,以至“访问量一大,网站服务就会性能下降甚至中断,更无法避免垃圾信息的出现。” 出路 2006年初,徘徊许久的叶群峰找到了出路。他想,维基站点拒绝广告,并不拒绝商业性的开发。 这种模式就是,企业员工不必等待管理层来告诉他们该如何更好地利用这项新技术,恰恰相反,是员工们自己创造性地发现其所能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新使用方式。它们在员工中自下而上地传播,最后管理层采纳和收编这些方式,并将其正式推广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叶群峰决定将中文维基系统中的在线协作编辑软件的部分功能独立出来,提供给其它企业或网站,作为协同办公的软件产品。 “我想试上一年。”叶群峰说,网络天书是他的理想与兴趣,又是活生生的广告牌;九德科技是他的现实与商业,为他“造血”,这一年时间里,叶群峰想试试看,理想与现实是否能够并存。最近,叶群峰又在忙着筹备首届中文维客年会,希望借此拓展维基在中文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 智慧借鉴 Wiki作为一种文化理念,甚至基于这种理念构建的社区,并不适合商业化;但从另一角度来讲,Wiki和其他互联网技术一样,也是有商业化潜质的。 叶群峰的创业,正是基于这种区分。他要做的,是将其Wiki软件做得“傻瓜”些。如果软件是程序员设计给程序员看的,那么其商业普及程度就会很低。 另外,要注意一些大的企业动向。如果这些大企业有意或已开始准备发展自己的维基网站时,他应该避免与其错位。并及时抓住自己的机会先强大起来。 最后,这种完全开放的模式特别需要注意避免一些人为的内容安全问题。 (南都周刊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