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印乃堆拉山口边境贸易通道再开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12:25 新闻晚报

  □综合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

  今天上午,中国和印度宣布重新开放连接中国西藏自治区亚东县与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恢复这条中断40多年的边贸通道。中印双方官员在乃堆拉山口举行边贸通道重开仪式,随后两国分别开放仁青岗边贸市场和昌古边贸市场。乃堆拉这个“丝绸之路”南线上的重要站点终于重新成为连接中印贸易的重要出口。

  山口每年开放四个月

  中印双方在乃堆拉山口悬挂起巨大的庆典条幅。中方的红色条幅上写着“热烈祝贺中印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开通”,印方的黄色条幅上用英文写着“欢迎来到乃堆拉”。边境线两侧已铺上红地毯,播放着欢快的藏族音乐。上午10时许,中国和印度在乃堆拉山口边境线两侧同时升起各自国家的国旗,奏响国歌。

  上月18日,中印两国官员在拉萨就开放乃堆拉签定了会谈纪要。7月6日重新开放的乃堆拉山口属于临时边贸市场,基于天气原因,乃堆拉山口的开放时间在每年的6月1日到9月30日之间,每周从周一到周四开放四天,每天开放从早10点到晚6点。中国一侧的边贸市场设在仁青岗,印方一侧设在喜拉堂(Sherathang)。《印度斯坦时报》日前称,印度有关贸易机构研究认为,乃堆拉山口贸易通道的贸易量在2007年将达到20多亿卢比,约合4亿人民币,未来10年内更将有50多倍的增长。

  事实上,此前中印在边境上已经先后开放了两个贸易通道,一个是在中国与印度北安查尔邦交界的里普莱克山口,另一个在中国与印度喜马偕尔邦交界的什普奇拉山口,但这两处受当地气候、交通等客观条件影响,每年的交易量只达到几十万美元,而且几乎不为人所知晓。乃堆拉山口以其最为便利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贸易传统对推动中印边境贸易的提升具有巨大的现实作用。

  印度当地人抓紧商机

  锡金当地人对乃堆拉的重新开放信心十足、欢欣鼓舞。

  现年已经80多岁,在乃堆拉关闭前,一直通过这里进行中印边界贸易的拉克豪提亚老先生表示,乃堆拉关闭前,有200多锡金人到中国的亚东去从事边境贸易,他也是在当时如火如荼的边贸中积累了财富,开起了自家的饭店。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坚决表示会到海拔4545米的乃堆拉山口现场出席重开仪式。拉克豪提亚相信,乃堆拉重新开放将为自己的生意带来更多的机会,“因为贸易流通起来的时候,机会就在那里。”

  【相关背景】乃堆拉山口

  乃堆拉在中国被称为“风雪最大的地方”,在印度被称为“听风的耳朵”。作为古老的“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口岸,乃堆拉山口历史上一直是中印之间最短的陆路贸易通道。20世纪初,这里的年交易额最高时达到上亿银元,占当时中印边境贸易总额的80%以上。1962年中印之间爆发边境冲突,随后乃堆拉山口被关闭。

  ■专家解读中印距离“缩短”数千里

  □晚报 朱静远

  采访对象:赵干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亚研究室主任

  2003年6月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时,中印就签署了《关于扩大边境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宣布将重新开启乃堆拉山口作为边境贸易口岸。

  从2003年到今年的这三年期间,中方一直在作积极准备。中方一侧已经投资约3亿人民币,修建海关、边防等各种相应设施。印方也已经在乃堆拉另一侧搭建了铁皮房屋,并设立了网吧、银行。

  赵干城说,虽然印度存有顾虑,但是经过三年努力,乃堆拉山口终于正式重新开放,这不仅是加强中印经贸关系的关键步骤,同时也表明中印双方之间的政治互信有所改善。

  乃堆拉山口距我国的拉萨460公里,距印度沿海城市加尔各答约550公里,对西藏的对外贸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印贸易大部分通过海运,而西藏的外贸绝大部分经由天津港,货物运输距离长达七、八千公里。

  乃堆拉山口这个陆上通道开放后,西藏或内地的货物都能经过这里出口到印度。同时,印度货物进入内地的路程缩短,促进边贸往来及两国人民交流。而且由于中印边境线漫长,走私时有发生,乃堆拉山口的开放还有助于加强边境货物流通管理。

  赵干城告诉记者,虽然乃堆拉山口开放的日期恰巧接近

青藏铁路正式通车日,但这应该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因为从拉萨到乃堆拉山口毕竟还有400多公里的路,青藏铁路对乃堆拉山口开放日期的影响不大。尽管如此,对于西藏来说,通向内地的青藏铁路和通往印度的乃堆拉山口都是十分重要的交流通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