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三联生活周刊专题 > 正文

追问北京房地产骗贷7亿案背后地产界潜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11:06 三联生活周刊

  一个急于在房地产“圈地热潮”中获得资金的开发商,一个在竞争中迫切寻找放贷项目的银行,两个小有名气的职业律师,共同将虚假商品房买卖合同、楼宇按揭担保借款合同“合法化”。2006年7月3日,这起房地产骗贷7亿元的系列案件,几经周折后终于在北京市二中院开庭。

  如果不是审计机关介入以及中国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此事件甚至很难走上法律程序—
—对于2000年左右的房地产业内行情来说,假按揭几乎成为惯用的一种“潜规则”。

  记者◎吴琪

  “森豪公寓”烂尾楼与一个开发商的野心

  北京朝阳门内大街边矗立着一栋8年之久的烂尾楼——森豪公寓,从1998年土建工程完工,到2005年成为国家

审计署披露的“北京森豪公寓6. 45亿元虚假按揭大案”,2006年7月该案终于到了庭审阶段。“起价2500美元/平方米,紧临东二环路市区快速道,与三环、四环均有接路”,这则森豪公寓的销售信息,一度曾将京城二环内繁华路段的高级公寓打造成房产热点,然而开发商邹庆从银行“套”来的几亿资金,却没能将“套钱圈地”的游戏玩得太久。

  一个京城黄金地段的开发项目,由北京市规划局和计委批准立项、又有北京市住宅开发建设集团总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作为合作背景,在

房地产商看来,几乎是稳赚不赔的香饽饽。记者获得的信息表明,1993年,由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颁发的《朝内大街危改规划方案》正式出台。随后,首都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再次确认将位于朝内大街南侧、占地面积1.27万平方米的危改区(即后来的森豪公寓所在地)单独规划为A-4地块改造项目。当时准备开发成天域公寓项目,项目获得了良好的评估,财务效益综合分析表明,本项目具有投资效益好、建设周期短、还款能力强以及上缴税金量大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但是早期参与合作的三个公司在1995年先后选择了退出。退出具体原因如今很难追寻,据一些业内人士推测,资金不足可能是开发商面临的最大问题。在1998年房地产行业按揭贷款火爆之前,开发商的资金门槛肯定要高得多。

  今年42岁的邹庆1996年进入该项目的开发,他的资金积累过程有鲜明的同时代人特点。7月7日,邹庆的朋友王为明(化名)也来到了庭审现场,据他向记者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邹庆靠着跑中国与东欧之间的服装、有色金属等贸易起家。1992年,由邹庆担任董事长与法人代表的慕来投资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这种内地商人在香港注册公司的状况并不少见,虽然公司在香港几乎没有具体业务,但能享受到外资的种种优惠政策。邹庆也因此由一位地道的北京商人变成了港商。

  1996进入项目之前,邹庆注册了另一家自己任董事长的华运达投资有限公司,并将原天域公寓改为森豪公寓。到了1998年森豪的土建工程封顶完工,却由于邹庆的公司没有如约支付费用,施工人员全部撤离工地,在朝阳门地段形成了京城著名的烂尾楼工程。

  而经过一系列运作,2000年12月31日,停工两年多的森豪公寓正式对外开盘。高调的森豪以高价位一度成为热点,按照当时媒体信息,森豪公寓住宅面积为3.4万平方米,商用面积1.3万平方米,开盘均价分别达到了2500美元/平方米和3500美元/平方米。从表面上看,一个极具潜力的楼盘在楼市迅速火爆的背景下又“复活”了;对于开发商邹庆来说,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正是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的6. 45亿元贷款。邹庆一度断裂的资金链又盘活了。

  个人房贷开始实行时,买房盛行着“零首付”。虽然银行只提供给个人最多80%的贷款,但为了吸引买房者开发商为之垫付20%首付款,买房者只要有能力还月供就可以了。而对于邹庆的华运达公司以及随后成立的“华庆时代”而言,虚构买房者资料来获得数额巨大的个人贷款,成为邹庆“骗贷”的主要方式。

  邹庆的朋友张志(化名)1992年开始做房地产生意,他向记者回忆,在有银行贷款之前,北京乃至全国的楼市远不及如今火爆,开发商的风险也要大得多。1993、1994年起步不久的北京房地产“好了一阵子”,到1995、1996年就“不好做了”。对于开发商来说,卖出一套房子才收回一套的钱,资金回笼太慢。对买房的人来说,一次性拿出百分之百的钱,“哪有那么多有钱人呢?”按照森豪公寓的定位,一套房子至少售价100多万元,如果没有银行贷款,显然销售并不乐观。地产商与银行“一拍即合”式的运作,迅速推动了房产项目。

  然而依靠森豪公寓获得6. 45亿元贷款后,邹庆又运作了华庆时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华庆公寓楼盘从中行北京市分行获得了1亿多元贷款。一心想靠房地产快速起家的邹庆,将贷款主要用于上海、北京、成都、陕西等地的房地产投资。朋友张志说,“那时大家都知道抢到了地就是抢到了钱,房子不愁卖,有了资金就赶紧到各个城市圈地”。但由于经营不善,邹庆的多项投资失败,逐渐没有了还款能力。朋友张志从开发商的角度认为:“那年头不少开发商都是做虚假手续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邹庆如果不是投资失败,谁还会注意到他当年的获贷手法呢?”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