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唐山地震纪念墙刻名收费遭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6日04:56 国际在线

  唐山“7·28”大地震已经过去30年,30年来,24万逝者的祭奠一直是遍布市区路口的一堆堆纸灰。南湖公园地震纪念墙兴建之后,市民可以在上面刻上亲人的名字,每年的清明时节和“7·28”,刻名的逝者亲人都来这里祭奠。

  然而,在纪念墙上刻名字是要收费的,这也引发了一场公益和商业的争议。

  对于地震后的唐山人来说,他们更在乎一种记忆,尤其对能和地震联系起来的数字更敏感:1976年7月28日、7·28、7.8(当年地震的震级),唐山人能清楚地体会到“7·28”的无情震撼和冰冷。

  “76728”这个数字就分明代表着唐山大地震。“www.76728.com”网站的注册者是“唐山南湖地震科普纪念园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兴建了“唐山大地震纪念墙”。那个纪念墙,也紧紧地连接着一些数字:纪念墙正面每一姓名1000元,背面800元。而正是这些数字,让唐山人敏感起来……

  地震墙显得很突兀

  “你要给人刻名字,有的收一千,有的收八百。”唐山南湖公园里的游览车司机告诉《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

  “1996年至今唐山市累计投入资金两亿元绿化;封堵采沉区周边排污口实现了水体还清;利用垃圾堆因势堆假山……”南湖公园管理处主任陈启顺程式化一样背诵给记者听,“中央领导和国外友人来唐山都要领到我们这儿来。”他为此很自豪。

  但提到这里的“地震纪念墙”,陈主任就闭口不谈了。

  “这个公园原先就是垃圾场,是我们搞绿化把它开发出来的。”唐山南湖地震科普纪念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丽说,同时她也承认,他们参与打理公园是为了廓清外围,外围廓清之后是为了启动“南湖地震科普纪念园”项目,而现在项目的第一期工程“地震纪念墙”还没有完全竣工。

  尽管周围曲径竹林,但“地震墙”的出现还是显得很突兀。

  一个宽阔的大平台上面,建起了三面巨大的通体黑色花岗岩石板墙,每面墙成扇形分布。墙体由一块块长方形的花岗岩板组成。地震死者的名字和怀念者的名字就在每一块石板上镌刻成镏金字。

  纪念园展馆的总体规划模型图显示:纪念墙共有九面,纪念墙之外还有国际地震纪念馆、地震成因科普馆、地震动态模拟城和综合防灾演示馆等四部分。

  刻名字收费被质疑

  76728网站的“网上付款”这样写道:纪念墙上将镌刻在唐山大地震中震亡亲人的姓名,以示永久纪念。纪念墙正面每一姓名1000元,背面800元。

  在2004年3月,纪念墙在修建中,南湖地震科普纪念园就在唐山各家媒体登出广告。

  “说是收,但是我们对很多人是免收和减收的。”李丽解释说,军人是免收的,五保户和低保困难户可以持街道或居委会证明免收或者酌情减收。

  河北的《燕赵都市报》为此在2004年3月11日刊登了题为《1000元一个名字遭众人质疑》的文章,并在次日发表后续报道《刻名收费:“这是在伤口上撒盐”》。

  唐山市物价局经费处一位工作人员说:“物价局只管纪念园建成后的门票价格。”市发改委经建处工作人员说:“建纪念墙收费是商业行为,不是政府行为。”

  “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华运出租的高师傅明确表示。

  地震孤儿党育新知道纪念墙,但没去过,尽管如此,她认为这是好事,“死的人都埋在一块,到祭奠的时候有个可奔的地方。”她觉得,这种公益的事情,“不如政府出面来做”。

  开滦集团的李玉林,当年飞车闯入中南海向党中央报告灾情的人,现在已经是72岁的老人。“像我这样的工人唐山多了,会掏钱刻字去?我家地震死了14口人呢!这件事不应当赚钱,应该是件公益的事。”

  交通公司的李洁司机对记者说,她们兄弟就为地震去世的母亲刻了纪念板。“我觉得出钱没什么,我们能寄托一下哀思,不用到街口烧纸了。”

  几乎记者问到的每一个出租车师傅,他们都说每逢清明,特别是“7·28”这天,一入夜,相交的路口上就开始有烧纸祭奠的,“时间总有四五个钟头,事后,到处都是一堆堆的纸灰。”

  2001年11月3日,新华社记者饶雅洁在一则题为《投资731万美元 国际地震科普园将在唐山亮相》的报道中称,“将7·28地震中已故的24万人的名字一一镌刻在280米长的墙上,以示永久纪念。”这是可以见到最早报道纪念墙的新闻报道。那么,这24万人凭着收费能全聚到南湖公园?

  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

  南湖公园位于唐山市中心的南部,面积1800公顷。据唐山市规划局确认,此地为“采煤塌陷区”,是典型的煤炭工业负环境,唐山市发改委的审批文件称“项目选址位于南湖公园西北角废闲地”。华运出租的高师傅清楚地记得这个公园的历史:“这里埋了地震死的人,估计能有10万人的样子……军车开过来,都打着塑料袋,一排一排的码到里面,上面一层层的撒石灰,然后就用轧道机轧……”地震时高师傅认为这是当时唯一的选择,这么多死者总要有一个安置的地方,埋葬死者,成了这块下沉区的第一用途。参加掩埋工作的李玉林老人一般不愿意去南湖公园,怕触景生情。

  中国的传统在死者上有两个讲究:一是人死为大,死者都是古人,古人都理应受到尊敬;二是入土为安,不露尸骸在外,也不应该受到惊扰。

  林郑新是纪念墙奠基仪式的目击者。

  “原来我们的想法是要把24万人的名字都免费刻上。”纪念园的“大东家”河北华盈集团董事长王立祥对《民主与法制时报》解释,但考虑到“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会节外生枝,比如说他不愿再提死者,说想让他安息,人都死了你们为什么还不让他消停呢,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或是抗议或是干脆告上法庭,好事就成了坏事。”所以要收费,收费的时候还要签协议。

  “这上面其实刻不了这么多名字,”李丽说,“有的考虑可以集中刻。再说,24万是一个笼统的官方数字,几乎不可能收集全。”

  李丽说,华盈集团除了纪念园,还有

高尔夫球场等几个子公司。由于当初设想的纪念园其他几个演示教育场馆因故还没有建成,所以现在的地震墙这边“全靠着那几个公司往里贴钱硬撑着”。

  在一份“2000年7月8日国际地震科普博览园项目专家研讨纪要”中,记录了与会专家们提出的7点建议,其中第二点是:在祭奠广场建一纪念墙,刻上“7·28”24万遇难者的名字,“其意义将超过巴黎公社社员墙和耶鲁撒冷泣墙(哭墙)”,同时有关专家也指出,地震科普园存在着两个建设方向:一是以科普、公益性为建设主导,政府运作,社会效益将非常大,但经济效益难以保证;二是商业运作,经济效益可行性强,但在唐山这一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利用地震资源时要相当谨慎。(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记者 郑建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