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纪念抗震30周年:三天抢救伤员五千三百人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09:54 燕赵都市报

  唐山大地震后,唐山市地区医院(秦皇岛市第二医院前身)作为当时滦河以东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医院,承担起了救治唐山伤员的重担。记者从医院保存下来的记录中看到:“7月28日、8月19日、8月20日三天抢救伤员5300人次,收治病人1740人,外转伤员467人,做大中手术98例。十一月底完成门诊6000多人次,十一月底全部搬回原病房门诊开展工作。”

  30年的岁月无法尘封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曾经参加抗震救灾的医护人员大多仍在
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的讲述让这泛黄的记录逐渐鲜活起来。

  医生投入抗震救灾

  已经72岁高龄、头发斑白的王福君如今仍然坚守在手术第一线,他精神矍铄医术精湛,退休后被

医院反聘继续从事麻醉工作。他的“老搭档”周福成,52岁,30年前,他们共同加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齐心协力挽救了无数伤员宝贵的生命。

  1976年7月28日凌晨,强烈的

地震掀塌了医院单身宿舍的整整一面山墙,所幸山墙的砖头水泥都倒向了外面,当时住在里面的22岁的周福成和其他医生安然无恙。大家还没来得及从危房中搬出自己的东西,就听见远远传来的医院警报:“当!当!当!”声音是从医院院内的一棵大树下发出的,平时医院一有紧急情况就敲吊在树下的一段铁轨。

  迅速聚集在大树下的大家被告知:立即转移困在医院病房内的病人,做好迎接伤员的准备!不久,有消息传来说,昌黎皇后寨公社房屋倒塌严重,院方以为那里是震中,立即派了个医疗队前去救灾。

  从早晨开始,医院就被从昌黎各地赶过来的伤员围得水泄不通,老乡们赶着牲口车、抬着门板将受伤的亲属送来救治,已经被震得摇摇欲坠的病房自然无法容纳伤员,抗震救灾指挥部特意从昌黎县汽车站调派了6辆大轿车,排列在附近汇文中学的操场上,作为临时医院。伤员们大多被砸伤了头和四肢,医护人员紧张有序地为他们缝合、包扎。

  紧急抢救唐山伤员

  直到下午1点,大家才从收音机里得知:唐山丰南一带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下午三四点,大批唐山伤员到达,临时医院的气氛骤然紧张了起来,一车车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伤员被运送到操场上,有的痛苦到已经无法呻吟,默默地一排排地躺在太阳第下等候救治。为了争取时间,医护人员事先逐一诊断,将伤势严重的排在前面接受手术,负责诊断工作的就是王福君和周福成等几名医生,由于伤员们大多一丝不挂,医生们不得不用钢笔将诊断结果写在他们的肚皮上:“急!手术,可能是脾破裂!”、“膀胱破裂”、“头外伤”……

  天气异常炎热,有些伤员被运送过来的半路上已经中暑,再加上伤势严重,缺少预备血液和药品,最终没能捱到接受救治。没有亲人围在他们身边,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尸体很快就塞满了大轿车下的空间,搬运站工人不得不每天过来两次,将这些尸体拉走掩埋。

  部分伤势轻的还能够说话,他们也许是全家惟一的幸存者,却已无法用适当的言辞表达内心的震惊和悲痛,他们大多面无表情地重复着一句话“唐山平了!”一名胳膊被砸伤的男子,平静地向别人诉说妻子和他一起逃生时,被活活砸死在他身边的情景。

  “唐山平了!”半个多月后,周福成陪同一名麻醉大夫回老家唐山,切身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他的父母也是医生,都住在唐山工人医院专门为高级医疗人员建造的楼房里,7层高的楼房如今只剩下了一张沉重而巨大的房顶,住在里面的人被埋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临时医院很快就饱和了,然而大批伤员仍然源源不断地被运送过来,负责运送伤员的军车不得不在医院门口排起了长队,甚至一直排到了205国道上,动弹不得,7月30、31日,大批伤员开始向东北转移。

  露天产房迎接新生命

  闫秀娟,当年的医院妇产科护士,7月28日凌晨,正在值夜班的她目击了大地震的整个过程。

  “当时,产房内有一名待产的残疾人,全身长满了纤维瘤,由于她接近临盆,所以从传染病区转到了我们妇产科。当时我和几名同事正在产房外面等候,突然听见窗外传来阵阵巨响,就像过汽车的声音一样,天空中还一闪一闪的,我以为要下雨了,便站起来关窗户,刚走到窗前就发生了剧烈的震动。我意识到地震了,边喊边和同事们向门口跑去,可这时门已经严重变形打不开了。过了一会儿,震动逐渐变小,门才勉强打开,大家便一起将病房里的病人和婴儿转移到了院子里。”

  没多久,那名残疾人就要生了,闫大夫和同事在院子的板车上搭建起了一个临时产房,经过紧张的努力,这名特殊的产妇终于顺利生下了孩子,闫大夫和其他的医务人员随即又投入到抢救其他伤员的工作中。

  “危难见真情”是最好诠释

  “危难时刻见真情”这是让王福君和周福成在当时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大家没有丝毫怨言,当时不少危房都在余震中倒塌,然而医院的绝大部分医疗器械和药品都在这些危房里,大家冒着生命危险一趟趟地跑进去取。

  周福成的家就在县城,地震后却连续七个昼夜战斗在医疗第一线,没有回家看望过一次,像他这样的医护人员不计其数,大家心里想的只有两个字:“救人!”面对越来越重的脑力体力劳动,大家都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所有医护人员只要是会缝合的就拿起了工具。如今,他们难以用语言描述当时的情景,想了好一阵,说:“就像上战场一样!”

  伤员们的表现也让医疗人员感动不已,他们中的大部分的伤口已经在炎热的天气中化脓,甚至长了蛆,其痛苦难以想象,然而却没有一起因要求抢先治疗而发生的纠纷。

  (本报记者:张玲、肖欣)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