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从何而来 去向何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10:48 南都周刊 | |||||||||
姚中秋 谁也没有料到,在市场化改革进行了20多年后,民众不得不再次面对若干生活必需的商品与服务价格大幅度上涨的痛苦现实。
市场化涨价不足虑 价格上涨的动力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外生的,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国内制成品价格上涨,比如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推动国内汽油价格上涨,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导致国内钢铁价格上涨。第二类是内生的,比如,电力、教育、医疗等领域价格上涨就完全由国内因素推动。 价格变动的调节方式也有两种:第一种,市场自然调节。如果一个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则即使面对国际原料涨价,国内成品价格上涨幅度也远低于国际原料涨价幅度,甚至有涨有跌。钢铁行业就是一个典型,今年的国际铁矿石价格又上涨了19%,但钢铁价格大概不会上涨。这其实正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企业定价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是市场的竞争格局,竞争压力会迫使钢铁企业自行消化原料上涨带来的新增成本,而不敢贪婪地提高价格。因而,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产品价格上涨并不足虑,因为,这种价格上涨注定了是短暂的。 但如果是第二种——政府定价,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比如,政府定价的油价、电价,就只有涨而没有跌。类似的,药品价格、医疗与教育服务价格也在政府定价范围内,同样是疯狂上涨。对于那些一看到价格上涨即呼吁政府控制价格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残酷但却一点也不意外的事实。 政府上调成品油、电力价格,似乎蛮有道理:计划经济时代,为了实现经济的超越式发展,同时也为了维持低效率的国有工业体系,政府通过种种方式人为地压低资源价格。比如,无偿地把矿藏资源给国有企业开采,而在国外,企业为获取这类矿藏开采权需支付不菲的成本。因而,直到今天,政府定价的各类资源价格确实不够合理。如果与国际市场相比,资源价格的不合理性就更明显。资源低价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损害环境与生态,也容易诱发投资过热。政府可能据此认定,必须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本轮成品油、电力、水等价格上涨浪潮就是因此启动的。 这一涨价浪潮,自然会提高人们的相应生活成本,迫使人们调整自己的消费模式。比如,成品油价格上涨,将使不少刚刚买了私家汽车的人尽可能减少出行次数。电价、水价提高,也会促使人们节约用电、用水。而消费模式的这种变化,确实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垄断产品升价怨气大 这种价格上涨也会带来另一个也许看不见、但相当严重的后果:加剧社会贫富差距。此类商品大部分为生活必需品,最贫困的人对这些商品的价格最敏感,因为这方面的支出在其家庭总支出中的比重最高。从供应方看,从事这类商品生产的企业,均属国有垄断企业,他们的收入在各个行业中已经处于较高水平,相对而言,他们是富人。而根据现在的制度安排,价格上涨的全部收益都将归垄断企业所有。这样,上调成品油、水、电价格的结果将是,收入较低的人拿出一部分收入用来补贴收入本来已经较高的人。类似的,医疗、教育等部门服务价格上涨也会造成同样的逆向再分配效应。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政府每次上调价格都遭到媒体的批评和质疑。上调价格固然给垄断企业带来了额外利润,政府也以为价格体系正在趋向合理。但公众与垄断企业之间的对立情绪却加剧了,人们也怀疑政府没有平等地对待垄断企业利益与公众权益。通过涨价节约资源的积极效应与这一负面后果相比,是否值得,还真是值得仔细权衡。 事实上,如果考虑到现有资源产权制度的内在缺陷,则较低的油、电、水价格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相关企业并未支付相关的资源占用、生态恢复等成本。也正因为此,尽管相对于国际水平,这些产品的国内价格较低,但垄断企业却能给其员工提供相对的高收入。因此,即使要让资源价格升高到足以诱导人们节约资源的程度,也不应让涨价收益归垄断企业,而应当归公众,应当用于支付资源占用成本、用于补偿生态损失。只有这样,政府上调资源价格才会在公众心目中获得正当性。 经济繁荣未能普惠民众 政府定价下的价格单边上涨通常会出乎政策设计者的意料而产生逆向再分配的效应,人为制造的经济繁荣所导致的价格上涨同样会产生这种效应。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价格上涨与铁矿石价格,都是需求剧增的结果。而这种需求很大部分来自中国。政府把土地、信贷、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抑制在较低水平,诱发顽固的投资过热,这必然导致国内外资源性商品供应紧张,推动其价格上涨。 繁荣似乎好事,但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早就揭示了,繁荣并不会平均地造福于每个人。政府启动的经济繁荣总是从某些特定行业开始,沿着分工链条向其他行业扩散,而各部门所能得到的收益则呈现衰减的趋势,有些部门可能根本得不到收益。基础性产业、资源性产业受益最大,而垄断企业恰恰集中于这些产业,其员工收入本来就比较高;而在产业链条末端的那些部门受益最小,甚至只表现为成本增大,比如一般服务业,而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这些部门。 国内特殊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加剧了这一倾向。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社会整体收入分配格局向政府倾斜、向政府保护和偏爱的企业倾斜,这类企业包括垄断性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普通民众得到的收益较少,有些民众甚至只能得到负收益。可以说,繁荣没有给低收入群体带来新增收入,繁荣所导致的价格上涨还要拿走他们的一部分收入补贴高收入群体。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