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粮食问题是吉林历届领导人头疼的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10:36 央视《新闻调查》

  解说: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储备粮基地,承担着保证全国粮食安全的任务。与此同时,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九十年代初期,吉林省每年需要外运的粮食大约750万吨,但铁路运力严重不足,每年都有400万吨左右粮食无法调运出去。为了解决吉林调粮难的问题,同时支援南方缺粮省份的口粮,连党中央的领导都曾经亲自到吉林省来督促调粮。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我记得1988年贵州、云南,南方等省区粮食紧缺,
田纪云副总理以国务院调粮领导小组组长的名义到吉林,直接指挥调粮。

  解说: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王云坤已经在吉林工作了将近四十年。进入吉林省领导岗位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吉林的粮食问题。

  记者:为什么不调整一下产业结构,把玉米的倾斜程度降低一些呢?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种玉米也是国家的要求,种粮食是一个责任啊,你不能把可以种玉米的地种其它经济作物,过多的种其它经济作物的话,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这也是一种责任啊。但是粮食多了以后,对我们省来看,财政受不了,财政补不起。

  记者:也就是您刚上任的时候首要需要解决的就是粮食的出路问题。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粮食问题是我们吉林省历届领导人一个头疼的问题。

  解说:到2003年初,吉林省的粮食积压总量达到了4500万吨,相当于两年的产量。谷贱伤农,农民收入水平由1984年的全国第四位,下降到了全国第十五位。在吉林省,二十多年来,只要是和粮食有关的领导,没有一个不为粮食问题发过愁。而由于每年补贴粮食价格,解决仓储等问题,政府都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也严重影响了吉林省经济的发展。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收粮需要钱,储粮需要钱,而且储粮本身如果粮食卖不出去,一斤粮一年的粮食储存费用就是一毛钱,这个都需要财政拿钱,一年卖不出去,一斤粮食从价值上说就少了一毛钱,三年储粮卖不出去,粮食本身就变成陈化粮了,还得花钱。

  解说:王云坤当省领导期间,吉林省最多一年需要补贴45亿元在粮食方面。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所以国家也建立粮食风险基金,但是毕竟来说,省里面是主要的拿钱,另外这个经费压力受不了。财政那么拮据,农民也怨声载道,有意见,甚至弄不好的话还上挤下压,挺难的。

  记者:难到什么程度?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可以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解说:这是1984年吉林日报的一幅

漫画,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人们沉浸于丰收的喜悦,大家谁也没有意识到,丰收会给吉林省人带来20年的困扰,更不会想到,在这以后的二十年时间里,粮食问题会成为制约吉林经济发展的最大包袱。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遇到了这样一个困难,遇到了这样一个矛盾,就要着手来解决这个矛盾。如果玉米种得越多越好,粮食生产得越多越好,而这边农民得的利也越来越多,政府财政要能够增收,要处于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的机制形成,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解说: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国家储备粮基地,种植玉米,保证丰收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是吉林人身上的重担。目前国家要求吉林省每年有170亿斤的粮食储备,三年一轮换,但吉林省八十年代末的粮食年产量就已经超过了400亿斤。过去的二十年来,吉林人一直在探寻解决连年玉米丰收后,粮食的出路。

  解说:吉林省德大公司成立于1989年的,是一家以饲料生产,鸡肉加工为主的公司。他成立的最初目的正是为了消化粮食,解决吉林粮食积压问题,并带动农民增收。

  解说:过去的几年间,每天清晨,德大公司门口都会出现规模壮观的负责运送饲料的车队。已经为德大公司运送了十二年饲料的王立财,几乎每天来到这里,他的任务是从这里领取饲料,再把饲料运到德大签约农户家里。王立财自己原本是附近种地的农民,替德大运送饲料每年可以多收入两万元左右。今天他要去的是姚录华家。

  解说:姚录华原本是乡里一个养鸡场的技术员,自从有了德大公司以后,她成为这家公司的签约农户,开始在自己家里养鸡。

  记者:你这一年能养多少批鸡啊?

  姚录华:一年能养4批到5批。

  记者:4批到5批,每批能有两三千只吗?

  姚录华:冬天能养三千,能养两批三千的。

  解说:姚录华每年养鸡的收入可以达到两万元左右,她家三口人,是村里的富裕户,夫妻俩靠养鸡的收入供女儿上大学,还种有1多亩玉米田。

  记者:每年你们产的玉米怎么办?

  姚录华:我们卖给德大。它是个良性循环,我们养了鸡,鸡粪上地,地里面打的粮,德大给我们解决了以前买粮难的问题。以前分田到户之后,粮食逐渐增产,不好卖。我们这回养鸡,把粮食卖给德大,德大给我们生产,转化成饲料,我们再喂鸡,鸡又挣一笔钱,地里面又多收入了,我感觉德大的产业链不错。

  解说:德大公司成立以前,省里也曾经鼓励农民自己发展养殖业,来消耗过剩粮食,增加农民收入。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曾经开始的时候提出以猪为突破口来转化粮食,以鸡为突破口来转化粮食,那时候发展畜牧业并不是很自觉的,它主要从消耗粮食的角度、解决粮食的压力来发展畜牧业,是一种被动的。

  记者:刚开始推行的时候有什么难度?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自繁自养,形成不了规模。

  记者:没有规模化的养殖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也是劳民伤财吧。

  孙跃武:号召让大力发展养殖业,就转化粮食,那时候提出的词叫转化粮食,每户必须两头牛,每口人要求达到一头猪。

  记者:转化的效果怎么样?

  孙跃武:转化的效果还是不行。

  记者:为什么呢?这么多人都开始养?

  孙跃武:都开始养,有的还不养,有的还穷整不了。

  杨凤荣:凡是有经济条件不好的,国家给你贷款养。

  记者:这样资金上的扶持,还有政策上的号召,那整个村里的养殖业发展起来了吗?

  杨凤荣:当时也抬一下头,但最后也都没太成功。一算计我一头猪出多少钱,一头牛能出多少钱,根本也没出那些,也没赚啥钱。

  解说:吉林人把由畜牧业消耗玉米的转化方式称之为过腹转化,但在当时,零散的养殖非但没有消耗太多的玉米,反而增加了农民和政府的负担。八十年代末,玉米一年接着一年丰收,产量突破了两千万吨,尽快解决玉米积压的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当时省政府的副省长回良玉同志,现任的国务院副总理,他在吉林省做副省长,那种情况下就开始主持研究如何振兴畜牧业的问题,发展畜牧业的问题,除了政策措施以外,要培育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我们的德大就是这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龙头企业。

  解说:1992年,这个从创办之初就被赋予了以消化粮食、带动农民增收为主要使命的企业,正式投产了。经过几年的努力,企业内部逐渐形成了养鸡、饲料、肉食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条,使玉米转化成鸡肉的经济效益增加了三倍多。

  记者:每年能转化玉米的量能达到多少?

  王秀林(吉林德大有限公司董事长):投入生产第一年我们才转化玉米5万吨,现在50万吨。增长十倍。产量增长了十倍,玉米也增长十倍。

  记者:农民能得到多少好处?

  王秀林(吉林德大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一就是说,每年我们需要400万亩的土地来供应德大的原料,这400万亩有十万多农村劳动力在间接的为德大服务。他就可以每天种地,专心致志的种地,最后把粮食收过来,使农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这是一块;第二个就是组织千家万户农民来养这个鸡,最多的是5300家,大中小,小农场,为德大公司的小农场,为德大公司配套,到工厂最高峰是八千,白天四千,晚上四千。转移劳动力了,再加上社会为他服务的运输,整体上一条龙,直接和间接的安排劳动力15万之众。

  记者:现在德大整个经济收入占县域比重比例有多大?

  王秀林(吉林德大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般是50%左右,我们最高峰的时候占德惠市国税收入的73%,所以呢,这样就把整个全县的经济,把德惠市的经济拉动起来了。

  解说:在像德大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下,养殖基地越来越多,饲料加工企业开始发展起来,企业周围农民手中的余粮,有一部分流向了这些地方。当时在村里担任村长的杨凤荣家附近有一些小的加工企业,他隐约看到了前途,迅速作出判断,从其他农户和附近农场手中转包了一些地,变成了拥有30多晌玉米田的全县种粮大户。通过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卖粮问题,还带动了整个畜牧业发展。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我们过去几十年来靠省外调肉,从1989年开始我们自己的肉食已经能满足了吉林省,不仅满足自己,还能往外省调出几十万头猪。

  解说:现在吉林的年人均肉食占有量居全国首位,已经超过了110公斤,玉米通过过腹转化,平均可增值近五倍。

  记者:这样过腹转化的这样的方式能够彻底解决我们的玉米的储量难和卖粮难的问题吗?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光靠过腹转化解决不了,全省也不到一百万吨。

  记者:这一百万吨在当时来说所占的比重有多少?在全省粮食比重有多少?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我们全省当时是326亿到400亿斤这么一个水平,那么100万吨那才不到20个亿斤。

  记者:占的比例很小。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不到十分之一。

  解说:据吉林省统计局1995年的《吉林省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提要》中有关农户粮食支出情况的数据及其它有关资料显示,吉林省每年玉米的总需求量为680万吨,约占产量的40%左右,且尚有60%即900万吨的玉米需要消化。可见,如果当时吉林粮食生产结构不变的话,每年还必须为过剩的900万吨玉米寻找出路。1995年正是王云坤担任省长的第一个年头。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我是天天这样说,我为什么就不行,这个问题为什么就解决不了呢!是什么原因呢!还是思想上的一种保守,跳不出这种圈子,长期以来,我们把农业当做一种粮食,就是解决人们吃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解决的,但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农业的问题呢,特别是粮食的问题,就不仅仅是吃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粮食有很多的节余那个时候就不是吃的问题,搞农业一定要跳出就农业来是思考农业,跳出这个圈子,从更大的一点范围来,更大的一个高度来认识这个农业生产怎么搞。当时我提出是用工业化的思维来解决农业问题。

  解说: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吉林省由以消耗粮食为出发点发展玉米加工业、畜牧业,转向了主动把玉米当成工业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以发展工业为目的,把粮食变成工业原料来谋求出路。

  记者:要把农业完全照工业化的进行设计,走工业化的道路,这样的举措在当时没有争议吗?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当时有争议。

  记者:当时争议的焦点是什么?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争议焦点就是说,如果粮食都这么加工了,没有粮食了怎么办?吃怎么办?这是恐怕是最大的问题。

  记者:后来省委怎么决策呢?在这种争议下。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你想一下,如果粮食总是卖不出去,谁去生产粮食?粮食价格卖不上去,谁有这个积极性去生产粮食去?道理讲清楚了,实践当中又有标杆,大家意见就统一了。

  解说:所谓的标杆是指成立于1995年的大成化工集团,目前大成化工集团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二位,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了120亿元。是目前国内生产能力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氨基酸是饲料添加剂,有广泛的国际国内市场。

  记者:通过这样的一种转化,它的附加值能增加多少?

  徐周闻(大成集团董事长):赖氨酸投产以后,通俗讲,那玉米来比,两吨半玉米就可以生产一吨赖氨酸,就是2000块钱的成本,经过再加工转化以后,加工费也是1500块钱这个水平,加上折旧,成本也就是在7000块钱,卖48000。

  记者:现在整个大成能转化多少的玉米?

  徐周闻(大成集团董事长):现在的加工能力是300万吨的玉米加工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