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新闻调查》专题 > 正文

吉林玉米20年丰收之困与突围(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10:36 央视《新闻调查》
吉林玉米20年丰收之困与突围(组图)

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吉林玉米20年丰收之困与突围(组图)

村民孙跃武


吉林玉米20年丰收之困与突围(组图)

记者古兵


吉林玉米20年丰收之困与突围(组图)

村民杨凤荣


  央视《新闻调查》播出节目《吉林:玉米的困扰与突围》,以下为节目内容。

  演播室:

  实现温饱,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曾经是我们这个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度几千年来的一个梦想,但是你能否想象,在主要出产玉米的粮食大省吉林,无论对于农民还是官
员,丰收却曾经是一件让人烦恼的事情,而这样的困扰甚至持续了二十年,今晚的《新闻调查》我们和您一起关注此事。

  解说:吉林省梨树县,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以往一样,今年夏天,望不到尽头的玉米地里仿佛又在传递着丰收的信息。杨凤荣是梨树县有名的种粮大户,承包的600亩玉米地年年给他带来金黄的收成。农民盼丰收,天经地义,但是就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每年的丰收带给杨凤荣的却是不一样的滋味,在辛苦劳作一年之后,他最操心的就是如何把600亩地头沉甸甸的玉米卖出去。

  杨凤荣:都是跟马车、牛车。今天拉了卖不上,晚上你还得拉回来,明天再拉去,有的一车拉三趟两趟的。有的明天卖粮今天晚上就去。就在外面呆着,粮食、人和牲口都在一起呆着。

  记者:就在粮库门口等着?

  杨凤荣:等。

  解说:在杨凤荣家附近的关字岗村,63岁的孙跃武做过三十年的村支书,挂满了村支部墙上的这些奖状和锦旗在告诉过往行人,他领导的这个村过去取得的赫赫战绩,但一到卖粮季节,面对全村守着丰收玉米地的村民,孙跃武也只能是一筹莫展。

  孙跃武:真是无奈,有的卖粮一看不行了,进去一个小车,然后呢就在大墙,顺着大墙把袋子往里送。

  记者:那周围的农民卖粮都这么难吗?

  孙跃武:都这么难。

  记者:不是一个很特例的,而是个普遍的情况?

  孙跃武:这是个普遍现象。卖粮难呐,没有别的渠道,都得要国家粮食部门去销售。

  解说:不仅是杨凤荣所在的梨树县全县都种植玉米,由于吉林省地处全世界三条黄金玉米带之一,种玉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省80%的农民,61%以上的耕地都种植玉米,吉林人说的粮食,基本上都是指玉米。农民也把玉米称作铁杆庄稼,几乎年年丰收,产量非常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粮食政策相对封闭,粮食流通不发达,加之粮食加工业落后,农民手中虽然有大量的商品粮可以自由销售,但几乎所有的粮食收购业务都被国营粮库垄断,国营粮库几乎是农民卖粮惟一的渠道。杨凤荣家最初承包了7晌地,每晌相当于十五亩,每年的粮食产量是全村最多的,但也因为粮食多,卖粮也最难。

  杨凤荣:它必须得卡你,你卖你也得卖,你不卖也得卖,拿发你。

  记者:那时候村子里剩下的余粮特别多吗?

  孙跃武:粮库收不下。

  记者:那你们种粮的积极性会不会受?

  孙跃武:那差老了,那几年所以一部分人有的个别的有弃耕,那时候有弃耕的。

  记者:弃耕是?

  孙跃武:弃耕就是我分你点责任田我不要钱了,上城里打工去了。

  记者:把田转租给别人。

  孙跃武:租给,还无价呢。

  记者:不要钱给别人?

  孙跃武:我就不种了。

  解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卖粮难甚至使一些农民对种粮失去了信心,他们放弃了土地,远走他乡。于琳,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他在农村工作过很长时间,曾经做过村长,乡镇领导。

  于琳(吉林省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主要是国家粮库收储条件准备不足。在那个当时好像县里头的收储能力在30万吨左右,粮食产量达到了133万吨,等于100左右万吨需要卖给国家,国家的收储能力就有30万吨。当时不光是梨树出现这个问题,全省也出现这个问题。

  解说:从1984年开始吉林省就进入了粮食过剩的时期,而粮库对突如其来的满仓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到收粮的季节,粮仓装不下,就在粮库的院子里露天堆着。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地方政府也想尽了办法。

  于琳(吉林省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国家采取的一项临时政策措施,由民代国储,由农民代国家把粮食先储存起来,等于国库把它收进来了,粮款付给了农民,粮食在农民家保管。

  解说:这就是在民代国储的号召下,杨凤荣家盖的玉米仓库,当时家家户户都盖了这样的仓库,农民称这样的玉米仓库叫玉米楼子。

  杨凤荣:我这个是标准的。

  记者:标准的,这底下还有。

  杨凤荣:底下通风的。

  记者:通风的。

  杨凤荣:通风。

  记者:这样不容易捂的坏。

  杨凤荣:我这个捂不坏。

  记者:这能储存多少粮食?

  杨凤荣:我这个也就储存七八吨。

  记者:七八吨的玉米,那要是剩余的玉米怎么办呢?

  杨凤荣:剩余的玉米还得搁旁边搁着。

  记者:怎么储存呢?

  杨凤荣:都是搁秫秸勒成帘给它卷起来然后让它站起来。

  记者:那样的条件能把玉米储存好吗?

  杨凤荣:就是冬天可以,到春天就不行了。

  记者:春天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杨凤荣:春天呢,玉米苞米杆 秫秸一烂,玉米都放在地下了。放在地下,要是有好的人家给晒晒,有不好的人家就是啥呢,就是把这个苞米下雨都浇湿了 都捂了。

  记者:那粮食不能用了,就坏了。

  杨凤荣:完了都是出上芽子,捂了一大堆,焦绿的。

  孙跃武:国家出了一个政策,一部分人要钻空子,他明明有十吨粮,他(说他)存二十吨,二十吨把这钱拿花了,到时候粮没了。

  解说:1983、84两年,吉林省由于民代国储损失的粮食多达五十万吨以上,民代国储的失败迫使吉林省政府从1985年开始,在全省大规模新建扩建粮库,但随着玉米生产技术的提高,产量持续上升,粮库的容量依然捉襟见肘,粮食最多的时候,粮库总共储存粮食4千万吨,而吉林省粮库的合理库存只有2千万吨左右,将近一半的粮食进不了库,损失依然严重。作为全国

人大代表,现任的吉林省农委主任王守臣长期关注粮食问题。

  记者:有那么多的粮食为什么不北粮南运,往南方缺粮的地区多运一些粮食可以减轻我们的储存压力。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这个问题应该说也考虑到了,由于咱们国家整个运输量的总体计划安排,粮食的运输量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国家配备车皮,运输条件上不来,只能放在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国家粮库当中来储存。

  解说:农安站是一个简陋的小车站,但是这个车站承担着调运粮食的繁重任务,每年这里都要运送大批的粮食到南方。

  记者:过去卖粮难的情况下,整个车站运粮情景怎么样?

  田山春(农安火车站货运车间主任):过去运粮难的时候是到处都是粮,车站外边摆的是车,站内 站台上放满的都是粮食,非常困难。

  记者:运不出去吗?

  田山春(农安火车站货运车间主任):运不出去。

  管新权(农安火车站站长):当时运粮困难到,有的收粮户,业户自己的粮食上放到站台上,备到站台上,一个月发不过去。

  记者:那时候每个月最多的时候能够运多少粮食?

  管新权(农安火车站站长):最多时侯装到3400车。

  记者:当时装粮的话怎么装?

  管新权(农安火车站站长):人工,当时没有输送机。

  记者:完全靠人工?

  管新权(农安火车站站长):对,靠人工往火车上扛,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体力毕竟是有限的,连续装三天车以后,很难满足装车量的需要。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央视《新闻调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