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地震史科和工程应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14:30 新浪科技

  建国初期竺可桢和李四光领导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编制及有关研究工作,既是基础研究,又具有现实意义。地震 预报十分困难,世界各国地震学家长期努力至今尚未有有效方法。我国地震台站解放前只有北京和南京两处,解放以后,虽逐 年增设,但为数不多,为时又短,远远不能满足第1个五年计划建设的需要。第1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重工业。按照 建厂程序,在选择厂址时,首先需要知道建厂地点的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若达到7度以上,基本建设就要增加防固设备;地震 烈度若会达到10度以上,则根本不能建厂,其他条
件再好,也得放弃。在这种紧迫情况下,只有发挥我国历史纪录的优势, 组织大量人员搜集各地历代资料,总结选厂地点的地震状况。他们列出了500多个地点的地震烈度,绘出等震线,作出中国 地震区域图,满足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此项工作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更显得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 和国家地震局又联合起来,重新组织力量,再做更细致的工作,历时5年,完成《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5大卷。

  类似于

地震烈度研究对工程建设所起作用的科学史工作,最近水利科学院水利史研究室关于"三峡地区大型岩崩滑坡 历史及现状的考察研究",是为跨世纪的三峡工程所做的准备工作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查阅了1800年的有关历史文献 和地质勘测资料,先后3次去现场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历史模型,进而提出了可行性方案。报告指出了过去近20 00年间,大型岩崩滑坡集的在某几个河段;集中发生的周期和季节规律;最大规模只是短时间堵江,未形成经年的拦江堆石 坝。报告还指出秭归、巴东境内的黄腊石和新滩岩崩规模最大,危害严重,应先期整治和预防,但不致制约三峡工程建设。从 而,对三峡地区今后可能出现的类似地质灾害在地理分布、发生诱因、可能的规模和频率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实在的参考,成 为预测它们对工程施工、今后的运行以及城镇和航运安全影响的依据。在这里?quot;历史模型"取得了地质理论分析和 计算都难以做出的成果。(陈英方取自席泽宗科学史与现代科学论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