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当下中国文物收藏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14:07 mangazine.名牌 | |||||||||
我看当下中国文物收藏风 文/李健民 图/王豫明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多彩的珍贵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实力与日俱增,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尤其是随
近年来,境内外中国文物收藏、拍卖市场火爆异常,各大拍卖行屡作高价之举。200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售出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胡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其价格之高令世界震惊。该瓶以1亿1548万港元(约14887682美元)的天价成交,超过9000万港元的估价,创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无庸讳言,相比投资股市和房地产行业等的巨大风险,只要心明眼慧,投资文物收藏,不仅必定保值,而且可获高额利润的回报。面对天方夜谭式的现实,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收藏文物确实不失为发财致富的重要途径。 新闻媒体积极而又卓有成效的宣传,对于民间文物收藏之风的兴起也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逐渐引导其步入健康、正确的轨道。中央电视台播出的 《鉴宝》 栏目,以其独特的地位,充分发挥专家的权威性,对实物的真伪和品相加以点评,并作出估计在雅俗共赏的欢快气氛中,使对文物的收藏与鉴赏活动深入人心。 综观中国文物收藏之风兴起的社会背景,透过金钱利润的光环,剔除泛起的糟粕和浮动的暗流,仍清晰可见国运昌盛的精髓,其主流实乃中华民族优秀的物质文明和高尚的精神文明之深厚凝聚。只要趋利避害,积极引导,中国的文物收藏之风必定长盛不衰。 中国藏家 随着民间文物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古玩行”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一种颇具活力的新兴产业。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市级以上城市都陆续建起文物交易市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西安、济南、成都等地的古玩业尤为红火。北京作为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在全国文物收藏、交易活动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据 《2005年北京市文物拍卖工作总结》 显示,2005年1月1日至12月25日,仅北京市各个文物拍卖公司的拍卖成交额即达到91.6亿元人民币(2002年的成交额为11亿元),古玩市场直接从业人员人数和国家税费收入更是大幅上升。民众与国家双赢,其获利之丰可见一斑。 古玩市场的常客大体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古玩商,第二种人是收藏家,这两种人都具有比较丰富的文物知识和一定程度的辨伪能力。前者收藏文物是待价而沽,他们以买卖文物为生,自然惟利是图;后者则酷爱文物,追求鉴赏的高雅境界,乐此不疲,其收藏品多具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第三种人则是人数最众的广大文物爱好者,其心态和作为介于古玩商和收藏家二者之间,他们对瑰丽的中国古代文化极具崇敬之心,也希冀淘宝致富,但受学识所限,涉猎浅薄,难免为赝品障目。这部分人群变数最大,多有知难而退者,有志者则面对挫折仍锲而不舍,积极进取,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终成有胆有识的收藏家。 文物渠道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地下埋藏的文物和流藏在民间的文物不计其数。根据国家文物法的规定,一切地下文物均属国家所有,任何人不得盗掘、买卖与走私出境。故此,主动科学发掘以及配合基本建设发掘出土的文物皆为国家从事考古和文博工作的相关部门收藏。流散民间的文物多为传世品,这些文物往往因为来历不明,且缺乏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其科学研究价值远非出土文物可比。 民间传世文物中的精品之所以受到收藏家的青睐,概因其所具有的珍希艺术品位以及社会公认的高额商业价值。 据市场调查,北京的古玩市场上传世文物内的精品常见于明清遗物之中,多自皇宫、贵族、官宦和富商巨贾之家流散而出。近年来,皇宫御用之物在境内外拍卖行屡有面世,并以天价售出,便是明证。海外中国文物的回流也是民间收藏品不断增加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国众多拍卖行推出的数万件文物珍品中,从海外征集的就占很大比重。据不完全统计,仅1998年至2004年以来,各拍卖行售出的回流文物高达4万余件。许多收藏家还自发在国外购买中国外流的珍贵文物,仅浙江几位民营企业收藏家近年来每年即出资亿元参与海外中国文物的竞拍。 市场热度 目前,文物交易市场日益兴旺,究其原因,在于藏品流速的急剧加快。据一位业内人士讲述,某收藏家十年前在市场上以万元的价格竞入的一件清代瓷瓶,十年后以3万元售出。一个月之后,此瓶又被另一位买家以4万元收购。而该买家于3个月之后竟然在交易市场上又拍出14万元的高价。几进几出,近期文物珍品增值之速令人咋舌。按常理,收藏家对自己倾心之物轻易不会抛出,但是巨额金钱的诱惑毕竟难以抵挡,更何况收藏家也要以文物养文物。随着文物价格的不断走高,文物收藏者手中珍品流动的势头必定加快。同一件藏品于相隔不长的时间内在文物交易市场上如变魔术般的反复出现已非奇闻异事。 在中国文物市场上,某一品类的文物在某一时期受到市场拥捧,除了一些人为的因素外(例如:某些地域的商团抱团热炒,哄抬某些品类的价格,自己随后套现),上面也提到,媒体的宣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2005年春节前中央电视台 《探索·发现》 栏目播出的6集电视系列专题片 《五千年以前的文明》 将北方地区史前时期最兴盛的红山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精彩纷呈地展现在银屏上。该片播出后深受好评,而红山文化遗存的精华—红山玉器以其古朴浑厚的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迅速成为收藏界的新宠,红山文化玉器的价位也大幅度地飙升。 大量的事实表明,中国人的思维是买涨不买跌。如同房市飞涨,而百姓争相购房之风却有增无减一样,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文物交易市场火爆的局面也不会改变,而有经济实力的大收藏家的文物库房自然也就会更加丰盈。全国诸多大规模的文物交易市场是财力雄厚的收藏家的竞争之地,动辄出手三、五十万元已是常见之事。 规范之途 文物市场的规范和管理是文物收藏与交易活动健康发展的关键和基本保证。而对此干扰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盗掘和走私活动的泛滥。令人焦虑的局面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文物价格在国内外市场的大幅度飙升,为巨额暴利驱动的犯罪分子不惜以身试法,置政府的严厉打击于不顾,与境外黑社会相勾结,盗掘、走私文物达到疯狂的程度,祖国大陆文物流失海外的现象又趋严重。仅就目前粗略统计,世界上40余个国家的200多座著名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见于著录者已逾百万件,其中相当部分为近20余年来中国大陆所流失。盗掘出土的文物在大陆是严禁买卖并要受到严厉法律制裁的,但是这些盗掘出土的文物一旦流失境外,却被罩上国宝回归的光环,以堂而皇之的名义被大陆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巨款购回。举世震惊的1992年山西省曲沃县天马—曲村西周晋侯墓地被盗掘的一组14件晋侯苏编钟,即以数百万元自香港购回。随着大笔金钱不断注入海内外发文物财的拍卖行和犯罪团伙的囊中,盗掘走私之风愈加猖獗而难以根治,文物市场的规范和管理自然也就更加无从谈起。 盗掘走私出境的文物,按照有关国际公约,于情于理,无可辩驳的是属于中国人民的财富,若不惜重金赎回,确是有损于中国人民的颜面和自尊,有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格。追索非法出境的文物,应事先做好详细的资料准备,根据相关的国际法,依托外交途径,坚持不懈地据理力争其无偿回归。 1994年被盗至美国的河北省曲阳县唐末五代后梁时期的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武士浮雕的成功追索,为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国家追索盗掘文物树立了榜样。对于历史上一般交易出境的文物,可择其历史和科学、艺术价值重大者,由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酌情出资购回。值得警惕的是,近年国际文物市场在拍卖中国文物时屡有欺诈之举,或卖方雇托,或海外文物贩子相互勾结,哄抬暴炒文物价格,使买方最终蒙受巨大的损失。故此,在购买文物时,切忌浮躁,务须斟酌再三,出资有度,以免陷入卖方设置的圈套。鼓励和表彰海外社会团体和个人,尤其是华侨、旅居海外华人、外籍华人无偿捐赠,也是一条促进流散海外文物回归祖国的重要要途径。为此,须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广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激励海外炎黄子孙赞襄国宝回归的义举,促进国际文化事业的友好交流。我们有充分的信心期待美好的前景。 对文物市场的规范与管理干扰和冲击严重的另一危害是制假、贩假成灾,致使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近乎假货市场,许多文物爱好者屡屡上当,对收藏已望而生畏。如今的高科技造假,已非眼力可辩。对此,有识之士提出,造售赝品者应在器物上加注复、仿制的标记,否则当以扰乱市场治罪,但这须政府有关部门立法,并监督执行。此外,对赝品也需作具体分析,如明仿宋,清仿明,乃古代工匠为之,其作品仍应属文物,当与近现代赝品有所区别。 概言之,中国文物收藏之风的兴起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执著追求。只要坚持公平、诚信的原则,民间的收藏活动必将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稿件版权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mangazine.名牌》精英男性杂志及相关著作者共同所有,现根据书面授权特别许可新浪网、网易、搜狐网、TOM在线、和讯网,可在保留本版权声明信息,显著位置标明《mangazine.名牌》、期号及著作者名称后,基于公益传播用途刊登。任何没有获得直接书面授权,包括但不局限在各类印刷出版物上擅自刊登摘编,即视侵犯著作者权益,本社将交由广东南日律师事务所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