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东方时空》专题 > 正文

东方之子: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21:13 央视《东方时空》

  2006年7月13日,我们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见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

  刘遵义,61岁,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胡佛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国际欧亚研究院院士,国际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2004年7月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六任校长。

  解说1——今年是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第八年,虽然今年中大在内
地只招收250名学生,但很多考生还是把中大作为志愿填报的热门高校之一。

  记者:能把这么多的

状元吸引到香港中文大学,您觉得他们看中的是什么呢?

  刘遵义:只要能考上,就有能力来,这个是我们的宗旨,也是我们非常坚持的.只要能够进中大,就不会因为没有经济能力就不能来.

  记者:那您觉得学生看中的究竟是这高额的奖学金还是中大本身的实力?

  刘遵义:我觉得我们中文大学有几个优势,第一,我们是中西并重,中英文并重,对不对,所以对国内来的学生特别是适合.第二,我们传统上已经跟内地有很长远的接触,那么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很美丽的校园,恐怕是不但是在香港,在亚洲也是最美丽的校园.我们也有一个很独特的书院制度,很容易把一个学生把他融合到学校,这个有引号的社区里面.所以我想这个都是我们的优点.

  记者:有一个调查显示,内地的学生看中的香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教育模式不同.第二位是英语的环境.第三位是出国的机会多.您觉得哪一条是最关键的呢?

  刘遵义: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考虑,对不对,当然出国的机会多是一定的,英语环境也是好的,不过我觉得我们的教学可能我们教学的模式比较接近世界的水平,我们比较注重启发学生的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分析能力,不过这个也是一个程度的问题.

  解说2——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于1963年,短短43年就培养了九万多名优秀毕业生。单看中大的名字,我们会以为它是一所文科院校。其实,中大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高等学府。下设有8个学院和20多个研究院,其中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讯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都是世界级的教研重镇。中大还是全香港唯一邀得诺贝尔奖获奖者任教的大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和经济学奖得主莫理斯教授,都是中大的博文讲座教授。

  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乃至全亚洲惟一一所实行书院制的高等学府。书院制就是让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们住在一起,共同学习、竞赛、娱乐和生活,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开拓他们的眼界。如果说学院负责学生学科方面的事情,那么书院就是负责提供通识教育、文体娱乐设施、辅导等其他活动。目前,中大拥有新亚、联合、崇基、逸夫四个书院。而这4个书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比如新亚书院比较看重中国文化。而逸夫书院则注重高科技素质的培养。

  记者:那中大实行的这种学院制书院制的教学方式和您的这种最终的教育目的是挂钩的吗?

  刘遵义:书院制其实就是说课堂外的环境学习的环境。其实最成功的例子是在英国在牛津跟剑桥。牛津就有三十九家书院,剑桥有三十一家书院。所有的学生都是要隶属一个书院,他们就在那边住,一起住,一起吃饭,那么还有很多老师也在那边经常在那边跟他们一起吃晚饭或者交流,所以是一个很融合的环境。经过书院的话还有一些小班,有时候是一对一,有时候一对二,有时候一对三,顶多是一对三,所以这个环境是非常非常的好。这个我想是最理想的书院制度。我们也想是在香港尝尝这种小书院,很密切的同学之间的关系,在课堂外的教育。

  记者:以书院的形式来管理学生和单纯用专业的划分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刘遵义:这个两个并行的。因为专业他还是要隶属一个学院,书院就是他住的地方,但是他要学哪个专业,还是在一个学院里。

  记者:通常在内地的大学他是按照学院的方式,他生活起居也就按照学院的方式去构成了,为什么这有两个交叉呢?

  刘遵义:我倒不鼓励学院的人住在一起,因为就是你做工程师也应当跟一个学历史的多一点交往,尤其是现在老师讲这个世界上你需要的教育是越宽越好,视野要越宽越好,你其实现在你说假如我说在学校,我们假如是念什么专业,比如电脑的专业,肯定你出去毕业之后不要说十年,五年也已经落伍了。

  记者:学生是以什么方式来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个书院呢?

  刘遵义:一个学生他进了中大之后他就有选择。他可以说我们现在有四家,慢慢会有六七家,他会数一二三四,他也是有志愿,他说想进哪一个书院,因为每个书院都有每个书院的特点,书院也会选择。

  解说3——香港中文大学以书院的方式加强学生通识教育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调整专业方向。其实,这样的办学理念和刘遵义自己的经历有关。

  刘遵义:好象我自己念大学的时候,我首先是念工程的,念了一两个学期就没有兴趣了,就转了做物理,但是我当时就是因为有机会念一科经济,就觉得那个老师非常好,觉得很有兴趣。所以我到做研究院的时候就转了念经济。

  解说4——2004年7月,被誉为世界级经济学大师的刘遵义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六任校长。

  记者:从一个斯坦佛大学的经济学的教授做到大学校长,两年的时间,您觉得自己最需要调整的是什么?

  刘遵义:最主要的转变就是说你在做一个教授,你只是研究学术,不需要处理很多人事上的问题。做行政工作的话,就是很多是人事上的问题。

  记者:您在十九岁的时候就获得了双学士?

  刘遵义:是。

  记者:您现在在做校长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学习经验用到管理当中去吗?

  刘遵义:我个人学习的经验,我觉得唯一有用的就是说我是很鼓励学生可以去不但是在自己主修的科目选学科、选课,我希望他们多选其他的课。第一是多方面接触其他的学科,第二方面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再需要转变的话,愿意他有一点弹性,不需要就是把这个念完。

  记者:再从头开始,在起步的时候应该多做选择,最后选下来但您觉得到什么时候就必须要定下来,不需要再变了呢?

  刘遵义:现在世界的趋势,学士已经不是最后一个学位。你学士拿到之后,还可以再过几年我也再拿一个学士或者再拿一个硕士,我也再去念法律,我也再去念医学,所以这个真的在变,所以学术学位只是头一个学位,不会是大家的最后一个学位。

  记者:您的观点就是不要害怕变化,那在不断选择的时候,你要尊重自己内心不变的东西?

  刘遵义:是什么?这要看机会,看兴趣。当你在一个领域已经很高成就的话,要你全部放弃再转一个,也是很可惜的事情。我们做研究人员,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要追求真理,就是最后我们就是想发现一些有什么是世界宇宙的真理,都是朝那个方向走。

  解说5——香港中文大学拥有深厚的双语和双文化传统,致力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在刘遵义担任校长的两年时间里,先后邀请了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前来讲学。

  记者:其实就本科生来讲,诺贝尔奖获得者讲的专业领域可能和他们根本不相关?

  刘遵义:是。

  记者:但是您希望这些孩子们获得的是什么?

  刘遵义:其实一般的本科生尤其是一年级甚至是中学生,他们其实对哪一个领域,哪一个学科做什么事情,根本没有什么了解,你明白我的意思吧?所以这些大师来跟他们一讲他们很多人就想,这个真的很有兴趣。其实我在大学,我也很主张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学就是说你什么事情都要认识一点,就是有这个机会有时候真的会转变你的方向。所以这个就是说你要启发,多给他们多一点机会看看听听不同的东西。

  记者:您觉得这是作为大学来讲应该提供给学生们的?

  刘遵义:应该提供给学生。我们现在也常常请外面的人进来演讲。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是叫做总领事的系列,我们在外国住在香港的总领事都请他们来演讲。给我们学生演讲,外交部特派员也来过演讲,美国的总领事,日本的总领事,还有德国驻中国的大使,他到香港也到我们学校演讲,这样对学生来变成很多多姿多彩,他可以很多方面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

  记者:能够把这些多层面的人大师级的科学家请到自己学校来,其实是提高自己学校

竞争力的一个方面,但是您说希望跟更多的高校共享。

  刘遵义:我们在香港,他们演讲的时候,我们在北大也有同时在广播,我们希望明年再做的时候再推广一下,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分享。其实再多请,我一年请100个人来其实也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因为最后自己学校的水平是我们研究的成果。我每年请10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进来,也不会说我们的研究成果会怎么样提高,最终还是看自己。请人家,我觉得不但对我们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有帮助也是对社会一个服务。你说但是光靠做这个提高自己

  我想个也没有什么用,等于你吃饭,你请一些有名的人吃饭,也对你自己没有帮助。

  解说6——接触新鲜事物,尝试不同的选择,对于现在的考生来说是幸运的。为了鼓励考生报考,各大高校纷纷推出各种措施,以吸引考生眼球。香港中文大学更是调整专业构架,实行双学位制,让学生在5年的时间里可以获得两个学位。

  记者:现在这么多内地的学生看中香港的大学,应该说也不能排除所谓的新鲜感和好奇心,那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来讲,怎么一直保持对他们的吸引力呢?

  刘遵义:我们觉得我们最好的吸引力就是一个满足的顾客。就是说已经来练过的学生,他们觉得中大好,他们回去跟他们的同学说中大很不错。

  记者:我想不管是内地的一流大学还是香港的一流大学,都是有所长有所短的。相比较之下香港中文大学的欠缺在哪?

  刘遵义:我们是很多专业都没有。当然不能每样专业都有。我个人倒是觉得宁愿精,不要太过。比如说,因为究竟我们规模还是很小,我们老师只有不到一千五百人,那么你真正要精的话,要研究做得好的话,就宁愿是在某个领域把你的资源集中,这样才有利有结果。

  记者:刚才我们说到中大是中西合璧,两方面的传承都要发扬。在香港,这样一个比较西化的社会氛围当中,怎么让中大的中文传统能够更加发扬呢?

  刘遵义:我想其实中大其实有很强的中华文化的传统。特别现在进步得很快。所以其实真正是要有一个不是需要很专业,当然也要专业,但是不需要很专门的知识,希望是一个很广博的知识做一个基本的平台,然后再有机会来,自己再一路要学习。我现在觉得我们在大学其实最主要的并不是知识的传授,就是说希望最主要学生能学会他怎么样自己离开学校之后还能够继续学习,对不对,那个是最重要的。

  相关专题:央视《东方时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