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关注唐山地震后肢残人专题 > 正文

对话首任村长 “我们曾不相信能独立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01:07 华夏时报
  

  人物:王宝占,地震时17岁。朱德琴,地震时23岁。王宝占和朱德琴1991年结婚,1992年入住康复村。王宝占是康复村最早的发起者之一,也是康复村的首任村长。婚后第三年,他带回3枚远南残运会金牌,妻子捂着金牌笑了半宿。

  《华夏时报》:您还记得搬进康复村第一天的情形吗?

  王宝占:我们是第一个搬进来的。当时只有房子建好了,外面的围墙都还没建。家里只有一张床,第一天晚上,这么大一片地方就我们夫妻两人,我倒没事,她有点害怕。

  朱德琴(笑):是又高兴又害怕!高兴是终于可以有一个家了,同时又怕两个人单独生活不行。等到三四天后才有第二家搬进来。

  《华夏时报》:大家没有迫不及待地搬来吗?

  王宝占:一开始没有。虽然在筹建之初大家热情很高,但等到真的要搬进村了,就纷纷打退堂鼓。因为大家在疗养院生活习惯了,对于两个截瘫人员的单独生活会有些担心。说实话,一开始我也犹豫过,但是这个村是我发起建设的,我只能硬着头皮先搬进来。后来,大家意识到截瘫人员独立生活没问题,于是搬进来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华夏时报》:康复村发展到现在跟你的初衷一样吗?

  王宝占:不太一样,虽然绿化好了,房子也扩建了,但是我一开始希望建立的康复村并不仅仅是要改善村民生活的便利程度,我最希望的是村民可以一起就近开一家工厂或者公司,这既能自食其力,同时也能为年纪大了之后的生活来源打下基础,毕竟我们大多数家庭都是无儿无女的。

  《华夏时报》:有没有想过领养一个孩子?

  王宝占:很多年前我们领过一个,后来送走了,也不会再有这种想法了。其实这也是为孩子好,因为我们也需要照顾,如果有了小孩,小孩免不了从童年起就有比别的孩子更大的压力,长大之后,难免会自卑,我不想让他这样,还是让健全夫妇去领养他吧,这样对孩子更好。

  朱德琴:我们领养孩子没几天就把他送走了,因为照顾起他来实在困难,比方说,因为我们在床上坐不稳,一不小心就会压着他。

  《华夏时报》:您认为残疾人是像这样住在一起好,还是跟平常人住好呢?

  王宝占:其实跟平常人混居更好。我愿意住在这里主要是因为房子的设施方便,但这样一来,我们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毕竟会减少,时间一长,对我们的心理状态不是很好。所以,如果在普通的住宅楼里也能有这样的设计,那么我们就能过上更正常人的生活了,我想,这一点其实是可行的。(本报记者刘畅赵莹莹 实习生李月/文 本报记者相宏娟/图)

[上一页] [1] [2] [3] [4] [5]

  相关专题:关注唐山地震后肢残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