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 > 正文

评论:以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01:04 华夏时报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涵义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就中国而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开放有序的贸易金融体系、注
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

  有人说,构建资源

节约型社会就已包括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实则正相反。在国际社会上,一般认为资源节约是环境友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观念方面,资源节约关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资源使用率,但不能涵盖环境友好所包括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技术等要素,也达不到环境友好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伦理层次。在经济方面,资源节约可以提供“节流”措施,而环境友好可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统筹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发展。在政治方面,环境友好比资源节约更多地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措施降低环境成本,解决更为广泛的国计民生问题。在文化方面,环境友好比资源节约更为关注生产和消费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强调生活质量、生活内涵、生活意义的幸福指数,有很强的道德文化传承价值。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需要

  环境资源问题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制约。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经济增长迅猛,走的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化模式的道路。我们的单位GDP能耗比发达国家平均高40%,产生的污染是他们的几十倍,劳动效率却只有几十分之一。五到十年内,基础资源枯竭与环境成本加大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

  环境问题对社会稳定形成严峻挑战。我国目前有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中国已提前进入了环境事故高发期,松花江事件后,全国平均每两日发生一起水污染事故。

  环境问题引发强大的国际压力。我国已签署和批准了50多项国际环境公约。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着我们的国际形象。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在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全球意识形态”的今天,西方国家已把环境问题作为对华外交的主题之一,周边邻国开始越来越关心中国跨界河流海域的污染开发。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维持经济增长、社会稳定、营造有利国际环境的现实需要。然而,全国各省在提前超额完成“十五”GDP指标的同时,主要环境指标都没完成。如今,中国用20年的时间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年的发展成果,而西方发达国家100年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也在中国20年里集中显现。我们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不惜代价提前解决中国环境问题。

  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问题是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中国环境问题的形成十分复杂,但从根源上看,还是思想文化问题。因为思想文化决定了社会制度、战略目标、经济模式、技术形态的选择设定。中国环境问题首先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以前我们只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斗争哲学,而且在“唯生产力论”的误导下认为单纯的经济发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次,优秀传统文化的缺位加重了道德丧失和信仰危机,追求物质财富已成为社会惟一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内核的传统文化被视为发展的束缚。再次,我们抛弃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没对现代文明中的真谛吸纳多少。例如,权利和契约这两个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环保的必要条件;各种环境权利普遍界限模糊,环境和资源无法进入生产成本核算;各利益群体间因缺乏公平博弈的平台来达成契约,弱势群体的环境权利被剥夺,等等。思想上的片面必然导致认识的错误,文化上的缺失必然造成行为的短视。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是要全面更新我们的思想文化体系;其次是据此重新制定我们的战略发展目标;再次是据此设计我们的制度机制;然后再据此指导我们各专业领域的工作。我们应该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与宏观决策之中;应该打破行业垄断和行政区划,重新调整国土规划;应该确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循环经济之路;应该迅速制定新

能源战略,加大开发与使用新能源技术。

  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旦确定,就要靠一系列制度政策去落实。环境友好型社会制度支撑的基础,首先在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我国环境立法虽多,但管用的少,很多法律条文似乎还停留在理想主义层面。按当今环境形势,诸多立法存在空白,加上执法不严、体制交叉,直接影响了法律实施效果。必须对现行生态环境立法重新整合,突出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管地位。应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可持续

  发展”的内容

  纳入宪法总

  则及环境资

  源的各项法

  规之中。例如

  《环境保护

  法》就应修订

  成纲领性的环境友好政策大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还要求我们进一步改革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制。此外,还要求我们制定一系列环境友好的政治制度,如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官员环境责任追究机制、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众参与监督制度等。从长远看,还要制定国民环境教育制度,即通过一整套环境友好理念传播机制,去全面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消费方式、道德素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历史任务,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阶段性目标,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已成为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要实现这一指标,就必须实践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体现在先进性上,而“先进性”三个字体现在“可持续”这三个字上。凡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就是先进生产力,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凡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就最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扩而言之,凡可持续强盛的民族就是先进民族,凡可持续执政的政党就是先进政党,凡可持续领先的理论就是先进理论,凡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就是先进的生活方式,凡可持续和谐的社会就是先进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正是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当然就是先进社会。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


作者:

  相关专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